阅读:与时俱进的另一种方式
周伟红 如东县实验中学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回首读书历程,虽无浓墨重彩渲染,却蕴含几缕淡雅清香,涟漪点缀着欢欣、激动、惆怅、怜惜、豪迈、感动……情不自禁地让情绪从笔尖流淌,让思绪在纸端流淌。
当我还年轻的时候,我不知道悲伤是什么感觉
小时候的阅读,是本能的、有机的、随意的。那时,身边的朋友几乎没有书,偶尔有同学带几本绘本,我就会很开心,借阅或交换。阅读的动力真的是发自内心的、迫切的,上课的时候想偷偷看一眼书,真正体会到“书不借,就读不了”。虽然不用像宋怜那样“手抄”,但必须“在某个日期归还”,“绝不偷懒”。因此,我给猪羊摘草非常快,做家务干得干净利落、效率很高——挤出时间读书。
看漫画书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岳家军》、《杨家将》、《智取威虎山》、《济公》、《魔辫》、《铁道游击队》……书中图文并茂,主题无一不是关于修身养性、家国情怀、民族自尊、惩恶扬善等。美好的道德与情感在一页页精美的图画中流淌,在简练的文字间弥漫,滋润着纯真的童年,也为日后多彩的生活增添了芳香。以至于后来,每当我走进水乡,看到某个角落有漫画书店,总会流连忘返,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看图文的年代,那个充满童真、乐趣无穷的童年,甚至有种“初识如故”的感觉。
我认为自己是个好读者,读好书。因为热爱,所以我勇敢。在老师的推荐下,五年级时我从看图跳到读四大经典,而且是繁体字。我边读边猜,有时也不是很懂,一个学期就读完了。当然,除了对书的热爱,我坚持下去还有一个原因——很多孩子放学的时候,就是我开始讲课的时候。现在想想,也许这就是李旭东老师在《地道的汉语》中强调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吧!那种执着的阅读和强烈的表达力贯穿在我的阅读中。听众多了,我心里就很开心,觉得书没有白读。有时候我没读完,听众们一直催我,我只好把故事补上。回家读完书,发现哪里不对,明天又得补上。真是创意的生活,诗意的生活。
林俊杰的《曹操》歌词里有这样一句话:若非英雄,莫读《三国演义》。我虽然是个女孩子,但心里也有木兰梦,也有英雄结。今年暑假,教育局组织了去厦门大学游学,我最期待的不是夏树葱茏、风景秀丽的中国最美校园,而是想见见才华横溢、幽默诙谐的易中天先生。即使希望渺茫,我还是期盼着。我买来读了易中天先生的《美学思想稿》、《艺术人类学》、《读城笔记》……从书到人,再从人到书,真是一段奇妙的旅程。滚滚长江东去,浪淘尽英雄。是非得失,皆是枉然……古今中外多少事,皆是笑谈。重剑无锋,大智无巧,读书可以使人的境界变得厚重而广阔。
这样的“追星”经历还有很多。我还记得南通大学哲学系程云雷教授曾对《西游记》做过有趣的解读,挖掘出了很多隐藏在《西游记》文字字里行间的生存智慧。他的研究成果在《南通日报》连载。我不断地把他的文章剪下来装订成书。其实去书店买书更方便,但我觉得剪报更生动,像是一种修行。我常常乐在其中,偶尔会忘记吃饭。
少读书,你就会感到花香盈满溪流
古希腊哲学家塞涅卡说过:“教学是一条漫长的路,榜样是一条捷径。”好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宣传。
幸好,我初中三年的班主任是一位博览群书的才华横溢的语文老师,他那流利、文采飞扬的语言表达,随手可得的广泛知识面,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广泛的引文、妙语连珠,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紧迫感。老师不仅激发了我阅读的兴趣,还在阅读方法上给我做了细致而精准的指导。他引导我阅读的第一本大书就是《红楼梦》。为了理清荣国府和宁国府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老师教我在笔记本封面上画了一张“贾府族谱”。果然,一图在手,一目了然。于是,我制定了阅读计划,每天读几遍,不仅认真阅读,而且每次都做笔记,要么摘录优美的段落,要么表达自己的读书感悟。我写了一篇满满的日记。翻到已经泛黄的第三页,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对王熙凤的描述:“一双三角眼,两道弯弯的柳叶眉,身材修长,身段妖娆,白净的面容透着一丝春意,丹唇未张,已是笑靥如花”……字迹虽稚嫩,但却是那么亲切!
随后的暑假和寒假,我真正走上了杂读的道路,能找到的书我都读。我的笔记里记录了宋庆龄的《中国雪》,讲述了斯诺作为“莱昂诺尔”号年轻船员来到上海,在中国生活了13年的经历。这也是我第一次从书中了解那段中国历史。有中篇小说:蒋光慈的《青年漂流者》、茅盾的《路》、丁玲的《水》、郁达夫的《晚桂花》、吴组缃的《一千八百丹》、沈从文的《边城》、张天翼的《清明节》、叶子的《星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全书近500回)都读过;外国书有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日记体小说,让我很好奇。也许后来写日记的习惯就是源于此。短篇小说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了》和《李有才板谈》,孙犁的《荷塘》,中短篇小说有大仲马的《茶花女》。印象最深的是《苦难历程》,里面还有《两姐妹》三部曲、《1918》和《黑暗的早晨》。这是一部歌颂苏联人民的英雄史诗。我明白了知识分子只有在和人民的共同斗争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为祖国献身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看完之后我恍然大悟,哦?这本书的作者托尔斯泰和《复活》的作者名字不一样。一个叫“A. Tolstoy”,一个叫“Lev Tolstoy”。外国人的名字真是有趣啊!哈哈,美丽的眼误,美丽的回忆。
刚进师范学校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选修课《文学评论》。为了欣赏、评论文学作品,完成作业,我有了充足的理由一头扎进学校图书馆。于是,我有更多的机会读到那些梦寐以求却舍不得买的书,书桌上也多了几本读书笔记。记忆中的人物多了,当然也多了不少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外国文学名著有《琥珀》、《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的驼背》、《简爱》、《红与黑》、《呼啸山庄》、《老人与海》、《母亲》等外国文学名著。国内作品有茅盾的《子夜》、梁衡的《散文选》、老舍的《散文》、冰心的《散文》、席慕容的《散文选》《往日、昨夜、现在》、俊卿的《他们为祖国而战》,一本用红笔写的笔记本上写道:“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军事文学作品。”韩少华的报告文学《继母》,一个默默承受时代传承下来的传统偏见和世俗压力的继母,一个决心用中国劳动妇女特有的温情和怜悯,用一个中国共产党员的坚韧和豁达,对“后妈难当”这个古老命题作出新回答的继母!第一次,我心中的“后妈”形象被颠覆了。我读过叶圣陶的《稻草人》、丁玲的《索菲亚女士的日记》、凌濛初的《聊斋志异》第一集、徐悲鸿的《故事》、徐志摩的《爱情是人世间的奢侈品》……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讲述一个人生;一个人生,映照一个世界。
今天我又读到了关于蜡梅的香味
师范三年,仿佛都是在读书、练书法、弹琴、画画中度过的。但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登上讲台时,突然觉得自己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埋头读书的学生,变成了一个仰头讲课的老师。虽然在师范学校也学过一些教育教学理论,但似乎和实际教学联系不大,站在学生面前总有一种不安全感。怎么办?只有读书才能弥补!于是,读书就和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工作头三年,我利用自学考试的机会,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学以致用,阅读、研究、应用。“教育学”、“统计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美学”等书籍,我读了三本厚厚的笔记本(这本笔记本是我以前日记的4倍大)。从专科到本科,从“汉语言文学”到“教育学”。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反思提高,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因为阅读、实践、思考,我写出了大量教育教学论文。从最初的“豆腐块”到“千字文”,再到一篇像样的论文;从报纸的一角到县市杂志,再到后来的核心期刊,我得到的最深刻的感受是,阅读是最好的自我完善的艺术。犹记得,我在《教师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美丽的谎言》,是受到《心理学》中“罗森塔尔效应”心理暗示的启发,在了解了“木桶定理”后,我的第二篇文章《课堂教学中的看、闻、问、摸》诞生了。作为班主任,为了搞好班集体建设,我潜心研读李德山的《神奇的教育场》,不仅完善了班级制度和有效的管理策略,班级氛围良好,创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优化了班级文化。九十年代,我的第一篇班级管理论文《当代中学生生涯指导策略研究》获江苏省一等奖……
我不太擅长阅读,但我有几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
听、读。当有人介绍一本好书时,赶紧去书店或淘宝上找来看。像《孙绍桢文本解读》系列、毕飞宇先生的《小说课堂》、詹丹教授的《红楼梦与古代小说研究》、于文森教授的《从有效教学到卓越教学》……都属于听、读。听过于丹的《百校讲坛》、亲自去如东高中听报告后,我又买了她很多作品,读了《于丹重温最美古诗》、《于丹的思想》、《于丹的有趣人生》、《梦不觉人生冷漠》……那些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论语》的真谛: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幸福,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的坐标。确实,《论语》没有时空,只有温度!在她的作品里,我读到了“真”——真命天子、真归山河、真情家国、真自然、真人生、真珠流、真喜悦、真自我离别。在喧嚣的人生中,喝上一碗心灵鸡汤,也是一种特别的体验。
专注阅读。我觉得休闲阅读就像吃粗粮,专注阅读就像补粮,两者都是必要的,相辅相成。我经常在一段时间内集中阅读一个人的作品,如《鲁迅全集》、《沈从文全集》、《汪曾祺全集》、《贾平凹文集》、《三毛经典作品》、《迟子建随笔》、《迟子建随笔赏析》、《毕淑敏随笔》、《丁丽梅随笔》等;在一段时间内集中阅读某一体裁的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等,还曾把学校图书馆的童话集全部借阅过。集中阅读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文学大师的人生经历,更多地接触了他们的写作技巧,更深切地体会了他们的写作风格,也更加与他们思想感情产生共鸣。除了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外,多读教育教学专著,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研究能力。虽然有些枯燥,但能找到教与学的交汇点,实属莫大的幸福。当老师的最初几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巴甫列什高等学校》和《给教师的建议》,戴安娜·罗曼斯的《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夸美纽斯的《大教诲法》……从书中,我学会了如何平等对待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等等。这些朴素的教育思想,都成了我教学理念的基础。后来,我又读了萧成全的《有效教学》、魏书生的《如何做最好的老师》,字里行间渗透的教育情怀和方法,都成了影响我一生的经典言论。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一场课堂革命,颠覆了一些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我读过肖川的《教育的使命与责任》、郭思乐的《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把更多的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把知识的给予转化为生成。从《优秀教师30本案头书》中我深深感受到,阅读带给我思想的尊严,更多的爱心、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教读书。学了才知道不足,教了才知道难点。知道了难点,就可以通过读书来解决。比如伏笔与铺垫的区别,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等概念的界定;比如一部作品的写作背景,某位作家的人生经历;比如优秀教师的课例设计,新教材的个性化解读等等。为了阐释《成功》一文中提到的“三种境界”,我读了叶嘉莹、王国维两位词坛大师跨世纪的精神合作之作《人间词七讲》;在教《承天寺夜话》时,我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细细品味了季羡林的《披雨衣戴草帽迎人生》,读完了《苏东坡诗文集》;为了能更有自信地跟学生讲古代文学,我学习了《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义》《古文》《楚辞研究》;为了能把核心素养有效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我学习了《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为了寻求朴素教学的典范,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我阅读了尹建利的《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简单的》、刘铁芳的《什么是好的教育》、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寻求学习的快乐、效率、德性的审美契合。为了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学机智,我多次研读《初中汉语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优秀外教最有效的建议》,寻找一种让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的教学方法;让学校少一些喧闹、厌烦和无用劳动,多一些独有的闲适、快乐和扎实的进步。我读到了站在教学一线的名师的教学典范:李峰的《无痕教学,滋润生命》、李旭东的《地道的语文》、袁爱国的《思维与诗意之间的语文》、董旭武的《一转六教,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范式》、郭志明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评点》、朱熹的《形象建构,读懂文学的真美》、冯卫东的《今天怎样做教学科研》……不断的阅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我知道,给学生一杯水,真的需要江河湖海源源不断的流淌!
推荐阅读。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正是当前语文阅读所提倡的。推荐的书籍或文章可以与作者、题材、文笔相关。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随笔》、《朱自清日记》和《匆匆》,阅读龙应台的《明天再见》;学习《孤独的旅行》,给学生讲《草房子》的故事,从家里带上曹文轩署名的《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野风车》和《红瓦黑瓦》,和学生一起阅读;讲授《父母心》,带领学生认识川端康成,阅读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雪国》、《古都》和《千鹤》;讲授余秋雨的《阳关雪》,初二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提前一个月安排学生阅读《文化之旅》和《余秋雨散文》。通过阅读,学生可以隐约体会到《阳关雪》自然景观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不朽地位,追溯古人的生活经历以表达其悲剧命运,揭露封建政治对优秀文化的冷漠和压制,理解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考和追问。不仅教材教学,在讲解、分析课外阅读题目时,我也会推荐相关作品。对于南通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小说《魔幻季节》,我推荐学生阅读张晓峰的小说集《哭墙》《白手帕》《红手帕》《梅兰竹菊》《潘多娜》等;讲解中考阅读题《此刻与永恒的舞蹈》,我推荐阅读《张抗抗文选》《看不见的伙伴》;对于《抱着你睡觉》的阅读理解,我推荐阅读《萧复兴文选》《记秦娥》《海河边的草堂》……我想,这就是孔子说的“不能用余三者指一隅,则不通”吧。
写作和阅读。写作时,如果对相关知识不是很熟悉,我会立即查找相关书籍。像朱光潜先生的《美人书简》、王力先生的《诗与韵》、孙汝建教授的《汉语语用学探微》……这些书都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和帮助。除了书籍,家里的书柜里还有多年来订阅的教育类、时事类杂志,如《教育研究与评论》、《上海教育研究》、《人民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读者》……这些杂志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过。我阅读或品味它们,有助于写作,增强了我的内在动力,丰富了我的生活。 《走在教师心中—教学勇气》一书的作者帕克·帕尔默说:“有这样一些教师,他们不愿意硬起心肠,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事业。”我想我大概就是其中之一。
读书回顾。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读书时喜欢圈圈批注,有时也做笔记。感觉每次读书都像是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到现在,床头柜上放着几本黑皮笔记本,边读边写,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留下成长的足迹……
感谢阅读半径,让我有机会回顾这些年来的读书经历,重温那些曾经给我温暖和力量的文字,重温这些记忆的美好。
读书路上的汗水与收获,让我面对现实不再犹豫,能够与时俱进,在教育事业的新起点上勇敢起航。
读书是我一生的伴侣,它不功利,没有混合目的。我可以找机会阅读,也可以全心全意地沉迷其中。它丰富了我的生活,让我的岁月辉煌。它也许并不辉煌,但总是温暖而明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3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