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都是习惯,原则只是用来指导生活的。真正能改变你人生的,不是你听过的伟大原则,而是你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小习惯。
理性不是万能药
一生中,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无论是亲人长辈的经验教诲,朋友的善意提醒,还是每天通过手机、杂志等媒体接收到的各种励志名言、人生哲理。
听了这么多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不是真理能改变你的人生。你的人生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而不是大道理所勾勒出来的。有意义的人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而这一点一滴的人生是由你的习惯决定的。
我们常常期望在几天或几周内听到一个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生活的终极真理,但听到之后不采取行动才是我们普通人面临的真正问题。
道理很容易懂,但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因为道理而改变。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想身体健康,知道很多养生道理也没用,关键是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
晚清时期是一个动乱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变化,各种学说层出不穷,各种道理满天飞。
生于变革的时代,梁启超也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道理,面对这些道理和理论,梁启超并没有全部接受。
《楞严经》云:道理可以顿悟,修行必须循序渐进,能改变人生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原则是抽象的、普遍的,但生活却不是。生活从来都不是静止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同的,甚至生活中的某一时刻与下一时刻也可能大不相同。
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而不是依靠他人指引人生的盲人,把别人的原则套用在自己身上,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
并不是说理由没用,而是习惯不好。
“知易行难”,听取真理容易,但执行真理却很难。习惯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
歌德说过,“最好不要在太阳下山时幻想某件事,而要在太阳升起时采取行动。”迈出一步并使其成为习惯,比听上千遍更好。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可以主宰生活。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拥有超人的能力,也没有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成功的秘诀在于生活中的小事和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习惯。
有人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人生的基石。
人活着就是为了习惯,研究表明,重复21天以上就会形成习惯,重复90天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成为习惯性的动作;同一个想法,重复21天,就会成为习惯性的想法。
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人的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
老子说:“君子闻道而行,中人闻道,有时行,有时不行,小人闻道而笑,如果不笑,那就不是道了。”
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他出生前,梁家已在此生活近250年,梁启超的曾祖父和高祖父一直以务农为生。
那个年代,人人都懂得好好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道理,但直到梁启超祖父那一代,人们才“始笃学”,真正把这个道理付诸实践,变成习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梁启超在谈读书时,并不是单说读书的好处,而是劝人们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并不是说道理没用,而是你没有养成知行合一的好习惯。
真理与改变人生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知行合一是跨越这个鸿沟的桥梁,如果你不真正运用真理,它肯定不会改变你的人生。
所以,听太多真理也没用,重要的是把真理内化成习惯,变成信念,好习惯积累下来,自然就会有好人生。
理性需要植根于习惯
习惯要么是最好的仆人,要么是最坏的主人。成功与平庸的区别,不在于懂得更多的真理,而在于拥有更好的习惯,能够把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真理转化为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
只听真理并不能改变你的生活。你的大脑需要理解真理,你的身体也需要理解真理并采取行动,将真理植入你的习惯。只有这样,你才能将真理内化为行为,让真理改变你的生活。
单纯聆听真理的影响力往往是短暂的,而将真理植入人们生活的良好习惯则是人们积累的道德资本,这种资本是不断增值的,人们可以终其一生享受其利益。
《易经》云:“患难见真情,必有变;变则能过,过则能久。”
谁都知道待人处事要虚心,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把这个道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并养成习惯呢?
你做不到,梁启超却做到了。
“多变”是后世评价梁启超最常用的词语。的确,梁启超一生中观点、道路无数次改变,但这何尝不是把真理推向极端、把真理植入习惯的表现呢?
真正改变人生的不是真理,而是习惯。无论你听过多少人生哲理,如果你不把它们变成习惯性的行为,那也无助于改变你的人生。
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无法戒烟。
能够改变人生的,永远不是写在纸上、耳朵里听到的大道理,改变要靠自己的行动,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把真理牢记在心,用行动表达出来,把好的建议变成好的习惯。当你拥有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时,又何必担心你的生活不会越来越好呢?
(电子书下载)
根据新平台规则,只有“设为星星”才可以收到每期推送通知!
脑帮,关注成长,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2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