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是吴亦凡因涉嫌强奸被刑事拘留的第10天。也许你们已经忘记了这件事,但吴亦凡的粉丝们不会忘记。
即使吴亦凡账号被封、作品下架、超级话题消失,但吴亦凡的粉丝依然“扑朔迷离”。
这10天粉丝们过得很忙碌。
在超级话题还活着的时候,他们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忠诚,并决心不放弃做粉丝。
从超级话题消失后,他们又在其他平台重聚,团名是“wyf监狱探访团”,以前在机场追星,现在在派出所门前守候。
应援团变成了“救援团”,我真的不明白粉丝们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心里还是很震惊。
舍身取义的,为了凡凡,自己想坐牢。
“为爱牺牲”型的人威胁要牺牲自己的身体。
这位“有钱有势”的人联系了一位律师,为他的弟弟申请保释。
“宏大”式的,就是占领台湾,换取范范(我觉得可以,但是没必要和加拿大统一)。
“胆大包天”型的策动越狱,宣称吴亦凡有五千万粉丝,完全可以抵挡五百万中国军警(这个想法不错,但是你不算一下,这五千万“粉丝”里有多少僵尸粉吗)。
最伤心的还是那些“陪葬”的粉丝,吴亦凡的一位粉丝在微博发文称,他们用生命去相信吴亦凡,并割腕自杀,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失望。
看到这一连串让人困惑的操作,我只想联络杨永信问一下,你们有地方接收吗?
这些罔顾事实,不分是非的粉丝,真的是痴呆到了极点。
那些至今还在刷粉、想要为吴亦凡讨回“公道”的粉丝,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很多都是未成年人,或者说,虽然已经到了成年人的年龄,但是心态却极其幼稚。
那么这些极度疯狂的粉丝是怎么沦落到这个地步的呢?
从客体关系心理学的角度看,粉丝对偶像、明星的迷恋是一种“理想化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偶像、明星成为青少年的“理想客体”。
粉丝会不自觉地把力量、美貌、完美等一切品质或价值归结于明星偶像这样的“理想对象”,将其品质和价值提升到完美无缺的层面,同时粉丝对这种理想化的存在十分执着。
其实,几乎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个“理想客体”,我们都经历过对理想客体的高度依赖,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这是正常的、发展性的,是心理功能逐步完善的一个步骤。
不同的是,谁才是“理想对象”?
80后青少年时期,网络尚未十分发达,追星还仅限于看杂志、买唱片、集海报。
由于无法实时获取明星偶像的各种信息,没有“沉浸式”的共情体验,对明星偶像过度迷恋的可能性也很低。
作为80后,当时社会引导我们追逐的“明星”、偶像,都是有着比较正面的形象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哈佛姑娘刘亦婷,写出《文化之旅》的余秋雨,以励志诗歌闻名的刘永,然后是韩寒和郭敬明(都是时代的泪水)。
不管他们为人是否完美,也不管他们的作品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但是不得不说,相比于娱乐圈里的明星,他们还是有些东西的。
但90后、95后、00后们,是伴随着互联网蓬勃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在寻找“理想化对象”的过程中,遇到那些帅气、美丽、有才华的明星偶像,谁又能抗拒呢?
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差异,至少当我步入大学、步入社会的时候,我很难想象那些正处于成长期的90后、95后、00后在娱乐圈之外有着怎样公认的“理想化对象”。
他们喝的是“心灵毒鸡汤”,没人提倡走“文化路”,韩寒成了“国民公公”,郭敬明与姚明组成了“最可爱身高差”……
年幼的孩子们可以轻松参与电子竞技和网络游戏,只需单击几下鼠标就可以随时获得娱乐行业的最新动态。
他们的“理想化对象”只能从这些肮脏的水潭里捞出来,而这些明星偶像们到底谁比谁干净呢?
你的“理想对象”是谁,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你将成为怎样的人。
25岁以下的粉丝在粉丝圈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这个年龄之前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完成“自我认同”的时期,也就是正处于寻找自己是谁、想要成为谁的心理发展阶段。
读过余秋雨、刘勇的80后,确实更容易内化勤奋、奋斗、博学的重要性。而听《大碗宽面》的吴亦凡粉丝又能内化“理想对象”的哪些特质?帅、酷、可爱、有钱……
有了这些,你就能达到人生的巅峰。
还有什么?天赋?他肯定有天赋,这才说得通,对吧?
麦卡琴教授提出的“吸收—成瘾理论”,也能解释粉丝的追星行为。
“沉浸”是指自发地对某一事物全心全意的投入和关注,从感知、想象到所有的认知资源,这种全心投入和“沉浸”不需要主观努力,类似于巅峰体验,给人带来极大的愉悦。
在全神贯注的同时,明星偶像的“真实感”或者“存在感”也在无形中被放大或强化,让粉丝产生与偶像形成了某种关系或联系的错觉,从而给人一种强烈的关系幸福感。
这种快乐是会上瘾的。
成为粉丝、加入“粉丝圈”或“粉丝团体”会不断强化这种令人上瘾的快感。同时,和一群喜欢同一个明星偶像的人在一起也能不断强化“自我认同”。
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和有相同爱好和品味的人在一起?
本质上是因为与他们交流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被认可、被接受的感觉,也证明了“我是对的”、“我的喜好值得被肯定”、“大家都这么认为,所以就是对的”。
邪教是如何形成的?前提就是将这些“信徒”聚集在一起,让这个小圈子成为一个同名带,相互强化,升级他们的“自我认同”。
那些未成年粉丝辨别是非的能力尚不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还未牢固树立,在相互误导和影响下,他们将对某一明星偶像的痴迷融入了“自我”之中。
可以说,吴亦凡已经不再是一个“他者”,他已经成为粉丝自我的延伸。
对于他们来说,这更多的是为了维护自我认同,防止自尊心崩溃,而不是为了捍卫吴亦凡。
粉丝告白最常见的模板就是“爱了吴亦凡很多年,那是我的青春”,而粉丝自己也很清楚“不能承认自己爱错了人”。
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吴亦凡有问题,更意味着他们要彻底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
极端粉丝圈确实需要整顿,但接下来该怎么办?如果粉丝圈消失了,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圈子呢?
对于那些精神贫乏、迷茫的少年儿童来说,如果他们注定需要一个“理想对象”精神偶像来引导他们,此刻我只想说,多看奥运吧。
- 结尾 -
你好,美丽的女士
帅气的小弟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