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照片配上一句名言或摘录,是表达情感和愿望的一种流行方式。但这些话真的是出自名人本人吗?我不知道。网上都是这么写的,大家都这么说,所以我就照做了。
心灵鸡汤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从文字到图片,如今又到视频。“名人语录”以“换汤不换药”的形式不断传播。但要小心,你喝的可能是“假鸡汤”。这些被大量转发的“假鸡汤”是如何制作的?这甚至可以写成一本悬疑小说。
看看大家熟悉的“假鸡汤”菜谱
1. 断章取义名人名言
长期以来,炮制“假鸡汤”的常用手法是通过替换概念、断章取义等方式引起读者共鸣,或截取部分整体进行片面解读,或随意注入自己的想法进行改写,力图使之以假乱真。
比如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他教导我们勤奋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即使没有天赋,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也可以获得成功。但是,没有人告诉我们这句话的后半部分:“但是那1%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还要重要。”再比如,大家一定听过“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这句话。其实,这是鲁迅的一句“重新设计”的名言。
2. 凭空捏造的“假报价”
笑话作者写几句话,要么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要么讲些简单的道理,既不深刻也不复杂,有的还是正确的废话。但茫茫人海中,谁会去读一个“匿名人士”的感想?同样的话,一旦由明星说出来,就会“带来流量”。
“有些人看上去很开心,其实是最悲伤的人。朋友圈并不真实,因为人们上传照片时会精心挑选最好的照片。”这让人不禁怀疑,马斯克也是朋友圈的资深用户吗?
这种“模仿式”的鸡汤文案,早就被明星曝光过。2022年7月,作家莫言在个人公众号上澄清,网上流传的《酒色颂》《你若懂我该多好》等作品,都不是他写的。搞笑的是,《你若懂我该多好》入选大学教材后,他还从出版社拿到了400多元的版税。
2019年,《鲁迅说了什么》检索系统上线,很多人验证后惊呼:“原来我被骗了这么多年。”
3. 被误认为是名言的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首《富尔泰姆》被认为是泰戈尔最美的爱情诗之一。其实,这首诗出自张小娴早期的博客。张小娴曾在《荷包里的单人床》序言中说过:别人都以为我抄袭了泰戈尔,只有我和我的出版社知道,我没有抄袭。这真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被认为是伏尔泰名言的话,其实是英国女作家伊芙琳·霍尔对伏尔泰观点的解读。一句名言被曲解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有时是无意,有时是故意,有的名言甚至几经易主,出处随着潮流而变。谁流行谁就说。
4. 伪“名校鸡汤”
和名人一样,各种“名校鸡汤”之所以大行其道,就是因为名校耀眼的光环,蒙蔽了所有人的眼睛。
比如那篇著名的文章《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图书馆依然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和哈佛的校训:如果你现在午睡,你就会做梦;如果你现在学习,你就会实现梦想!这都是用来批评中国大学生不够勤奋的。但这个谣言很快就被揭穿了——哈佛大部分图书馆都是“今日开今日闭”,唯一一个通宵开放的图书馆,晚上十一二点人都很少,更别说后半夜了。另外,哈佛大学的校训只有一个拉丁词:Veritas,意思是“真理”。
“揭秘!清华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考上清华?”“必读!哈佛爸爸总结的十大育儿秘诀”……屏幕上满是“名校家长”传递的“育儿理念”,这些所谓的语录,不过是变种的“假鸡汤”。
明星代言的“假鸡汤”为何在网络上泛滥?
相比于匿名的“鸡汤文案”,这些“明星线”利用大众对明星的崇拜,抓住并加剧大家的焦虑和现实痛点,刺激大众的神经,骗取大量的评论和转发,达到吸引注意力、积累热度、收割流量的目的。此外,这种关注度还能给账号持有者带来商业利益。
打着明星旗号在社交网络上泛滥的“假鸡汤”背后,是一条暴利的产业链,为了吸引粉丝、赚钱,一些人不择手段编造故事。
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些盗版书籍的营销手段往往是将一些并不存在的“名言”编成短视频进行传播,与书籍捆绑销售。短视频的主角通常是知名作家或商业大亨。此前,郑强教授曾发表长文澄清、驳斥一些视频平台利用吸引眼球的标题、断章取义的内容来传播过去的言论内容。
“假鸡汤”泛滥危害不容低估
名言是思想的升华、智慧的结晶,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指路明灯,然而“假鸡汤”的猖獗传播,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小觑。
比如,真假难辨,容易误导读者,有的文字也许不会带来多大的激励,却可能成为麻痹心灵的“毒鸡汤”;比如,损害名人权益,“造谣只需一张嘴,驳斥却要费很大力气”,驳斥的难度和高成本会给“受害者”带来不必要的干扰;比如,“假语录”一旦广为流传,就会解构名人形象。对于杨绛语录的捏造,有评论家认为:在媒介转型的背景下,杨绛的文化形象已经偏离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形象;再比如,我们习惯于炮制、传播名人的“心灵鸡汤”,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思维依赖,也会影响我们的文化创作,导致语言的贫乏。
律师:捏造“名言”属违法
律师认为,捏造“名人语录”误导消费者、获取商业利益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有些账号在传播“名人名言”时,会添加名人照片。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玲认为,自然人同样享有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肖像。“当然,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合理的使用除外,比如为新闻报道等不可避免的需要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肖像。”
“此外,自然人也享有名誉权,如果捏造名人名言,内容影响他人名誉,导致其社会评价下降,也构成诽谤。”赵占玲说。
在世的名人可以自证其罪,寻求赔偿,但已故的名人难道只能允许这些账号编造“名人名言”?赵占岭称,如果编造名人名言的名人已经死亡,那么其姓名、肖像、名誉相关的利益由其近亲属享有。未经其近亲属同意,依然构成侵权,其近亲属可以主张侵权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多党共治多管齐下避免“假鸡汤”现象
对于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可以依法查处相关行为,对有重大影响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特别是加强名人署名权等权利保护,开展著作权执法等专项行动。对于权利人而言,不能让这种现象发生,要及时收集证据,对侵权行为提起诉讼。
对于平台而言,要承担起内容管理的责任,对虚假信息和误导性内容进行识别和处理。对于传播“假语录”的文章和视频,网络平台也应加大技术投入,做好人工智能和人工审核,避免“假语录”满天飞的乱象。对依靠编造名言博眼球、赚取流量的账号也要采取限制措施,防止其牟取不正当利益,误导更多人。此外,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权威数据库也是辅助手段,鲁迅语录搜索引擎就是很好的例子。
同时,读者要提高辨别能力,警惕思维上的“懒惰”。读者要自觉提高文化水平和阅读兴趣,掌握交叉验证、多方求证的技巧,不盲目相信网上流传的“经典语录”。俗话说“金句”不问出处,读名言就是要努力了解语言背后的道理。只有不迷信名人,不盲从名言,养成细心思考、明辨是非的习惯,才能避免落入骗人的陷阱。
来源:海报新闻编辑马婉英整理自《检察日报》、《民族快报》、《文汇客户端》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1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