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按钮即可收听录音)
《职业成功的七个关键词》
讲座时间:2017年1月23日20:30
尊敬的老师们,大家晚上好!
晚上九点了,我们空中课堂见面吧。 很高兴今天能够与老师们谈论专业发展。
教师心中其实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自己的职业获得成功。 今天我就向各位老师透露我职业成功的七个关键词。 经过非常重要的提炼过程,我找到了这七个关键词。 如果让老师自己写关键词,大家就只写学习、积累、反思。 他们应该写这样的关键词,但我没有选择这些。 大约前年暑假,应朋友之邀,请我谈谈我职业成功的一些关键因素。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很多老师写的关键词都很热门。 仔细阅读他们的文章,我发现他们实际上隐藏了自己非常个人和独特的经历,只用“普通话”说话。 于是当晚,我写了一篇700字左右的短文,提炼总结了七个关键词。 我相信,只要遵循这七个关键词,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在这里,我首先想说明一下,我对这七个关键词的理解是不同的。 也许我们都用同一个词,但我们理解的内涵却不同。 我在这里做一个独特的解读。 解释。
第一个关键词叫做:动机。 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有一种动力。 我对动机这个关键词的解读是:“简单而明确的目标”。 让我从我自己开始吧。 在我成为一名特教老师的路上,我自始至终都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非常明确。 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想成为某某”。 我的目标是成为卢佩琪老师那样的人。 我觉得这个表达方式简单明了。 当然,现在有很多年轻教师说:“我要像曾宝军那样”。 这是对的,因为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你的目标,你必须成为那个人的粉丝。
你应该做什么才能成为他的粉丝? 追星的人应该做什么? 你应该收集他的行踪,收集他的文章,收集他的课程,转发他的消息,转发任何关于他的评论,模仿他,模仿他的课程,模仿他的文章。 其实一开始我也是这样的。 我选择模仿陆佩琪老师,收集陆佩琪老师的课,收集陆佩琪老师所有的文字资料,一点一滴,收集他所有的讲课,随时成为他的粉丝。 是时候去追他,了解他,收集他的报告,收集他的ppt,收集他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信息,然后再评论、关注、模仿。
我曾经一一模仿卢佩奇老师光盘上的课程,用我的手、眼睛、身体一步步模仿他所学的课程。 只要他有课,我就立刻去上课。
当我把“成为某某”作为激励目标时,动机是简单而明确的。 请注意,“简单明确的目标”不能用这种方式表达,例如“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 事实上,什么样的人才是优秀的呢? 这个目的陈述不明确。 政府选拔的那些优秀教师真的优秀吗? 情况不一定如此。 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一些优秀的老师体罚学生的情况。 有人这样表达自己的目标:“我想成为一名特级教师”! 这不是很清楚又简单吗? 那我告诉你,这更是无稽之谈。 因为,在我看来,成为一名特教老师,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 因为成为特级教师也需要“机会”。
2008年,我成为特级教师后,写了一篇文章。 文章中有一句话:“我要努力成为一名特级教师”。 其实这是因为我认为我不具备一个特殊教师的素质。 很多人都没有我那么优秀。 他们被评为特级教师后,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 比如2008年,我们江苏省共授予了4名理科特级教师。 我认识其中三个,但不知道第四个来自哪里。 后来一打听,原来他曾参加过1998年江苏省教学基本技能大赛,并获得一等奖。 回国后,他升职并干了其他事情,教数学,后来成为教研室主任。 2008年,他在特级教师考核中,因获得过科学奖,被评为科学特级教师。 请告诉我,他是一位特殊的老师吗? 我还没有看到他作为一名特教老师在科学教育领域做出过什么著名的事情。 所以你必须设定自己的目标,目标非常具体,而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头衔或某种荣誉。
再比如,我在制作课件时,就定了一个目标:“我想成为李家侯这样的人”。 李家厚,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他非常擅长制作课件ppt。 于是我就收集了李家侯教授的课件,收集了李家侯教授讲课的课件,收集了李家侯教授关于制作ppt理论的文章,然后我模仿了一下,我就知道怎么制作课件了。
有时候,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成为某个人。 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师德优良的人,就必须找到一个具体的目标。 比如我们有一位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司霞。 如果我想成为一名师德优良的老师,具体的答案就是:“我想成为司夏这样的人。” 我们只需要看看司夏是怎么做的,她是如何关心孩子的,她是如何与孩子沟通的。
这是第一个关键词——动机。 把“动机”浓缩成一句简单的话,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简单明确的目标:“成为某某”,然后用具体行动成为这个人的粉丝,向他学习、模仿他、推广他,终于超越了他。
第二个关键词是“资源”。 想要成功,就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这种雄厚的物质基础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资源”。 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资源,你就很难成功。 比如,我想成为像陆佩琪老师那样的人,但我对陆佩琪老师一无所知。 我手头找不到任何关于陆佩琪的信息。 我怎样才能成为卢佩琪老师? 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个资源进行解释。
我对资源有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解读,叫做“像爱好者一样的资源系统”。 很多人不太明白什么是“爱好者类资源系统”。 其实就是对资源的搜寻和占用,必须达到一个状态。 这种状态可以用“疯狂”两个字来形容。 什么是“疯狂”状态? 也许有些老师在微信圈里看到了我拍的书架,称他们为爱好者。 爱好者的普遍状态是怎样的? 当我买一本书时,我不只买一本,而是买一套。 只要是某个人的书,我都买了。 发烧友如何购买CD? 该套装包含一张他所追寻的人的 CD。 嗯,这套我全买了。 他不仅买了它,还买了整套,因为他想明白为什么他和这些人会被纳入这套。 我买书的时候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比如我有一本关于中国科学教育史的书,是上海师范大学桂平教授编的。 我一开始只买了一本《中国科学教育思想史》。 我买来读了之后,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当我翻到书背面时,上面写着还有四本书,我立即上网把它们全部收集起来。 还有一次,我买了一本好朋友田松写的《小心科学家》。 当我看到背面是一套十本书时,我立即把十本书都买了下来,尽管另外九本书不是田松老师写的。 是啊,但是为什么他们十个人会组成这个阵容呢? 我真的很想知道。 我买姜小元先生的书时,买的是一套。 这就是所谓的爱好者。
刚才说的叫“爱好者”,后面还有一个词叫“资源体系”。 它不仅仅是书吧,还包括电子版、音视频版,更重要的是网络版。 我很早就开始使用笔记本电脑。 我的第一台笔记本又重又厚,但我曾经在工作中和同事开玩笑说:“我这台电脑你花五十万买我也不卖!” ” 他们说:“你吹牛什么? 你那破电脑现在顶多值三千。 “我的电脑是2001年买的,虽然买的时候才一万多,但用了五六年就只值一台了。” 一千多块钱。 我对他们说:“电脑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 我打开文件夹让他们浏览。 他们愕然道:“我一定出五十万买你的资料。” 不,现在我们终于知道为什么您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台电脑了! “原来,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我的电脑里有一套完整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教育教材。英国、台湾、美国;每一科都有教材,包括语文、数学,诗歌,艺术,什么都有,而且分类很清晰,我开始按照时间整理一些文件夹,从2001年,2002年,2004年……整套一直持续到2016年。其中有一些是根据内容来整理的。我的课,我的课件,我的讲座,我的文章,我找到的资料,这个系列之后我都分门别类的下载了。
我不太相信互联网。 我很贪心。 只要我在网上看到好东西,我就要把它们复制下来放到我的电脑里。 只有这样我才感到安心。 因为也许有一天我需要信息,我去网上找那个网站,我可以去谁那里,或者那个论坛过期了打不开,你原来放在那个地方的东西就没有了。 所以这就是我所说的“类似爱好者的资源系统”。 只有拥有大量的资源系统才能轻松使用。
让我告诉你一个非常小的故事。 有一次,在全国各地的一次培训会上,门口摆着出售科普教育的书籍。 我走过去看了一眼就离开了。 和我一起去的同事问:“曾老师,你那么喜欢买书,为什么门口有这么多书呢?” 你为什么不多买点书呢?” 我转过身,温柔地告诉他:“我都有了。” 当时全国所有的科学教育书籍,我都有100%。 有七十、八十个。 只要我能收集到,我都会买下来。 这是我对数据的挪用。 我相信,只要你掌握了这些信息,你就会成功。 你知道《传奇》这首歌吗? 里面有一句歌词:“也许你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就再也没有忘记。” 同样的,只要是在网上看到的,我都会保存在硬盘里,即使以后不看,也叫“不离不弃”。
第三个关键词叫做:“圆”。 看看我们现在的微信圈子和朋友圈。 这些称为圆圈。 圈子里其实是有联系的。 网络提供机会。 网络交换信息。 网络有助于增长。 网络鼓励您和专家相互学习和提高。 所谓圈子,其实就是你所建立的学术和非学术的关系。
现在我们丢了电脑、手机,我们都心疼,但丢了手机之后最心疼的其实就是号码本。 一旦我把手机掉进水里,嗖的一声,所有的信息都消失了。 手机本身不值钱,所以不需要,但是我想提取号码信息,因为当时没有云处理软件,所以我就花了五百多块钱。 现在我们非常感谢互联网。 我们的号码可以备份到云端并定期自动上传。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圈子也很重要。 我的专业成长得益于我的教材组圈子。 我不吹嘘别人、奉承别人,所以我没有其他圈子。 我从来不参与领导圈子。 我的圈子基本上都是同学、朋友、商界。 我一直在圈子里讲,我们只谈生意,不谈政治。
该圈子将为您提供许多学习、继续教育和业务发展的机会。 你有什么样的圈子,你就有什么样的希望; 你在这个圈子里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那么你就会在这个圈子里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在这个圈子里有什么样的水平,人们就会关注你。 在一个圈子里,你必须管理好自己,让自己与圈子里的人相匹配。 同时还要不断拿出自己的东西与圈子里的其他人交流信息。 当你在这个圈子里互相交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时,你没有资源贡献你的智慧,也没有智慧贡献你的勤奋。 当你付出这一切的时候,大家就会意识到你是我们圈子里特别需要的一个人。 所以,当你建立了自己的圈子之后,你就会成为这个圈子里非常不可或缺的人,你就会成为这个圈子里独一无二的人。
我只说了三个词,“目标”(或动机)、“资源”和“圈子”。 这三个词是成功的核心关键词。 这三点是最关键的。 下面这四个字我就不展开了,只是分享给大家。
第四个字是“分享”,就是说你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你永远不应该对别人封闭。 如果你对别人封闭,别人也会对你封闭。 如果你对别人开放,别人就会很乐意接受你。 分享就是你愿意帮助别人,就像现在的我一样,我愿意分享我拥有的一切,我愿意毫无保留的告诉你我拥有的一切,我会去你的班级告诉你这个如果有的话问题,问题是什么,怎么改,怎么调整,我都会告诉你。 我不需要把它藏在抽屉里。
我的电脑里有很多我抽屉里的文献和抽屉里的思考。 以前我觉得我应该分享我值得谈论的事情,但现在我觉得没有必要。 我把它们都放在这个地方了。 拿走我所有的课件和我所有的文章。 当然,没有发表的暂时放在这里。 不要拿(这个发表不是指发表在杂志上,而是不成熟或极端的考虑),包括我最近的讲座和ppt,如果你都拿了。 因为当你拿走你的东西并与别人分享后,你的信息会传播得更快,别人也会传达你的信息。 这是一个共享的世界。
刚开始玩微信的时候,很多人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我的圈子,看看我今天发了哪些微信消息。 很多人看微信就像潜水一样,不转发、不评论、不冒泡。 其实,这就是自我隔离。 当有人看着我时,我知道他们也在看着我吗? 当别人喜欢我的时候,我知道别人也喜欢我吗? 如果有一天我高兴了,看到谁喜欢我,我点进去看到里面有这么多好东西,我能分享他的东西吗? 其实这是相互的,因为世界本来就是开放的。 用佛教的话说,你把这个东西放在这里你就明白了。 如果你不明白,它就会摆在你面前。 即使完全打开,你也不会理解。 把同样的东西放在这里,你能看到它,我能看到它,我能理解它,我能看到它但我看不懂它,我根本看不到你想要给我看的东西。
让我给你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有一次我去了内蒙古包头。 一下飞机,我就看到飞机上写着几个字。 我立刻明白了。 但是,如果一个蒙古人从我身边走过,他不一定认识那些字,因为那些字是用汉字写的,他是蒙古人,看不懂。 其实我不是说他看不懂,而是我看不懂,因为旁边横写的“包头机场”,我看不懂蒙古文竖写的“包头机场”三个字。
再看《心灵鸡汤》的另一篇文章:有一位老农,家里每年都把玉米种得很好。 其他人都羡慕不已,想知道他的秘密是什么。 大家发现他每次收获时都愿意把自己最好的种子送给邻居。 当被问及原因时,他说:“当植物开花授粉时,优秀的种子会随风飘扬。别人的种子会飘过来,我自己的种子会变得更好。”
这就是分享,分享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五个关键词是“渠道”,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发声的渠道。 我来给大家讲几个人的故事。
第一个就是李振熙。 他是全国非常好的班主任。 他成功的一个特点就是每天写班主任日记。 从2002年开始,他就在教育论坛上拼命写班主任日记,写下他和学生之间的所有摩擦。 他每天写5000到10000字。 写了半天,有出版社来问:“李老师,你班主任的日记怎么这么有见地?你能整理一下出版吗?” 于是李振熙班主任的第一本日记诞生了。 《灵魂写诗》,后来又写了第二本、第三本《灵魂写诗》。 我估计李振西老师通过班主任写的书大部分都比别人高。
我还有一个朋友,叫王一民。 你可能对他不熟悉,因为他教中学语文。 在小科学领域,他默默无闻,但在中文圈,说起王一民,他却是大名鼎鼎! 他是如何成功的?
2007年,当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的商业简介中发表的文章不超过5篇。 但自从2007年开设博客以来,他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to blog every day:每天写一篇博客。 那时博客才刚刚兴起,他每天都会写班主任工作、学校文化、语文教学、听课、演讲等内容。 近十年来,他撰写了3000多篇博文,连续出版了5本书。 。 即使你这样想,也是行不通的。 不是因为他写,而是因为他找到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渠道。 虽然这个渠道可能不正式,但他总是表达出来!
第三个也是我的好朋友。 他是一位微博达人,2010年开始写微博。大家都知道一条微博只有140字,所以他每天都写,把自己的一点点感悟发在微博上。 要知道,用140个字把一个内容表达清楚并不容易。 我现在绝对不能在微博上写他的事。 写了几年之后,再看他的微博,你会觉得他的文笔真的很精彩。 后来,他整理了微博,出版了一本叫做《杂词大义》的书。 他是用自己的钱付的吗? 不,是一家教育杂志看中了他的微博,系统整理了他的微博,并帮他出了书。 现在他是著名的微博作者,现在的演讲大多简洁、全面,非常精彩。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发表渠道:有的人写书,有的人写博客,有的人写微博,还有的人像我一样,在微信上写曾彦志,还有的人可以去听讲座,还有的人写专栏。 例如,我在每一期《科学课》中都写“科学课范例”。 科学教育界所有人都翘首以盼。 感谢《科学课堂》杂志给了我这样一个继续写作和表达想法的平台。 其实发表的渠道有很多。 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不断的上课、演讲,包括我现在的语音推送,都是发布的渠道。 只要你找到适合你的渠道,你就会成功,因为你的名气会在固定渠道中越来越出名。 有些人甚至不是通过专业渠道,而是通过网络渠道变得越来越出名。 请注意,该频道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愿意与他人分享。
第六个关键词是“自学”。 所谓“自学”,就是在幕后努力。 这样一起听,你听,我听,大家都听,同时听,坐在教室里一起学习,这不叫自学。 所谓自学,就是等别人学完了之后再努力。 有一个著名的定律,叫做“一万小时法则”。 任何事情,当你的努力积累到一万个小时的时候,你基本上就离成功不远了。 比如伏明霞,高级别跳水绝对是一万次以上。 例如,菲尔普斯每天都会在水中游泳8个小时。 早上他一醒来就跳进水里。 游泳这么多年,他绝对花费了超过一万个小时。 我自己也做了一些计算。 我花了超过10,000小时吗? 我确实超过了10,000小时。 在这里,我不鼓励老师加班熬夜来取得成功,但我相信,如果你不在幕后努力,你很难超越别人。 从1998年开始,我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很少在夜里两点之前上床睡觉了。 有时我经常熬夜。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看书、写文章。 当时有打印机,我今晚写的文章凌晨四五点就打出来了。 我真的很高兴,就像我是我自己的孩子一样。 我相信我自学的总时间一定在10000小时以上。 我想除以2就超过10000小时了。
当别人去休闲娱乐的时候,如果你把时间花在自己的职业上,你就会成功。
最后一个关键词叫做“实践”。 “践行”就是去做。 所谓“做”,不是“你知道”,而是“你做到了”。 你上课,我也上课。 为什么我上的课和你们的不一样? 你知道一个概念,但如果它与你课堂上体现的概念不同,那么你上的课就与你的概念无关。 我知道一个概念,如果我在课堂上展示它,就意味着我已经实践并实现了它。 我给你讲一个寓言:唐寿西天取经回来,来到原来的寺庙,把白龙马拴在了原来的地方。 白龙马旁边的一匹老马说道:“哎呀,你真幸运!你跟着唐僧到了西天,成了白龙马。” 我一听这话,心里酸酸的。 白龙马转身说道:“其实,你和我是一样的,当我向西走的时候,你也在走。” 大家想一想,白龙马向西迈一步,老马向家迈一步,白龙马也会如此。 也没闲着,为什么白龙马成功了,而老马却没有收获呢? 重要的是,别人忙的时候,你也忙。 为什么别人能成功? 他幸运吗? 不! 其中,“怎么做”尤为重要。 所谓“实践”,我一再强调,“不是我知道,而是我做了”。
让我举个例子。 关于培养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我是在课堂上做的。 我最近在我推出的68个课程中提到了这一点,其中很大一部分谈到了如何在课堂上展现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起初有人觉得很难做到,但我付诸实践,我做到了。 我们不说我们知道或不知道,但我们努力尝试。
回过头来,我们总结一下这7个关键词。 首先,我们要有明确、简单的技能目标。 二要建立自己的资源体系。 第三,要打造自己的圈子。 第四,要找到自己的出版渠道。 ,然后分享自己的看法; 通过自学和实践取得自己的成功。 我想如果你做到这7个关键词的话,是很难成功的。 当然,这是我非常个人的理解,对一个老师成功的解构,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稿负责人:谭美芬、金海华、宋丹
一稿校对:谭美芬 校对时间:2017年1月25日 12:00
二稿校对人:金海华 校对时间:2017年1月25日16:40
三稿校对:宋丹校对时间:2017年1月26日22:30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05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