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我不想谈论。 当我生气的时候,我会变成责骂和脏话。 我也觉得不合适,所以我用文字表达出来,尝试着用近乎辩证的思维来谈论某些事情。 也许我会感觉更文明。 。
2018年6月,发生了很多事情。 习主席主持上合组织、特朗普会见金正恩、世界杯在俄罗斯拉开帷幕、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一年一度的高考圆满结束……
世界非常热闹。 每天,国事、家事、天下事都在与人们的视觉、听觉、甚至感受发生碰撞。 虽然我不能事事都在意,但也不能太在意。 不管我关心不关心,这些事情都和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在某个时刻,我们都有不同的看法。 感受和见解。 如果我有感情,我就无法坚持下去。 如果我不能抓住他们,我就不能放开他们。 如果放不下,说明我还生活在正常的空间里,还没有“跳出三界,不再隐形”。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我感觉这个世界上“跳出三界”的人越来越多了。 他们是真实的、虚伪的、虚荣的、空灵的。 当你看这些话和演讲时,它们很有道理。 ,看多了听多了,感觉味道变了,就像变了的“鸡汤”一样。
鸡汤鲜美、滋补、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餐桌上的鸡汤堪称美食。 煮熟后香气四溢,回味无穷。 即使没煮熟,也能吃几块鸡肉。 虽然味道没了,但营养还在。 。
文中的“鸡汤”叫思想,也就是所谓的“心灵鸡汤”、“管理鸡汤”、“中国传统文化鸡汤”等传播正能量的鸡汤肯定是好的,可以使人平静、睿智、传道、解惑。 如果全是负面言论,或者打着传播幌子做交易的“鸡汤”,难免鸡屎味十足。
近年来,一些文章经常在社会群体中发表,标题颇具哲理、说教,如“四个字能说出一个人的一生”、“人只有一个字”、“白来,白去”等。 “ 等等。 文章内容大体相似,中心思想大多是“人生苦短”之类的内容。 同样的句子被一遍又一遍地复制,同样的含义被一遍又一遍地修改。 更有什者,一些原本不存在的消极的人和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编造出来的。 它不代表宗教,也不代表任何信仰。 反正从头到尾都只是呻吟甚至哀嚎,有的是恳切诚恳,有的是不忠,有的是捶胸顿足,有的是发自内心的说出来。 。 我觉得如果不能说服众生的话,我就对不起他的话了,这和他的话一样令人厌恶。 看上去,作者似乎变得超凡脱俗、脱俗、成道、成仙了。 他真的已经跳出了三界,不再是五行了。
国学的兴起,自然带来了文化自信。 两千多年绵绵不绝的历史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无论是古代文明、现代文明、古代历史还是现代历史,都应该是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所共有的财富。 我们都可以从语文课本、历史课本、名家经典中得到滋养。 但恰巧有人在国学的某个点上做文章,各种培训、讲座就应运而生。 当然,它们也被用来传播文化、教育中国人民,但其背后隐藏着一条巨大的经济链条。 想学习吗? 想学习。 想听吗? 想听。 对不起,把钱给我吧。 VIP席多少钱? VIP 座位要多少钱? 普通座位要多少钱? 价格明码标价,价格不便宜,只要跟随市场行情,就不会上当受骗。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VIP席都能学到真谛,而普通席只能学到皮毛。
陈丹青先生在《笑大先生》一文中写道:“但是,据说中国还有两万名专门研究鲁迅、吃鲁迅食物的专家。” 目前,靠汉学赚钱的专家和机构不计其数。 人们? 如果圣人还活着,我想他们一定会被后人的赚钱方式气死的。
孔子出国留学,老子传教,佛家讲经,以传播思想,端正文明,救度众生。 有了初心,思想自然就会影响中国几千年。
那些想剥下虎皮、扛起大旗的发言者和组织,不知道自己的初衷在哪里? 如果你只知道一点点,你就会成为专家。 听几场讲座,就能滔滔不绝。 理论与营销穿插,营销与理论融为一体。 只顾一派的思想是不够的,我还想联通三派,所以最后把王阳明搬了出来。 可惜,儒、道、佛三家集大成的王阳明,只研究心学,不研究营销。
我有午睡的习惯,睡到一半就被电话吵醒。 打电话的人基本上是在宣传“王阳明课程”。
不管人们愿不愿意听,他们在电话里滔滔不绝地讲述着阳明哲学。 我不耐烦地问道:
“上课要收费吗?”
“向圣贤学习不是收费,而是邀请学习。贵宾席1680元,贵宾席1280元,嘉宾席880元。” 对方收取学费是为了让自己冠冕堂皇,但他却运用了佛教思想。 买佛像不叫买佛像。 ,请回家吧。
“你是说王博安吗?” 我开始有点戏弄了。
对方轻声道:“不是王伯安,是王阳明。”
我忍不住想笑着说:“你可以问一下培训老师,然后给我回电话。”
半小时后,同一个号码的电话再次响起,我的毅力着实感动了我去接听。
“先生您好!实在抱歉,我不明白伯安是王阳明的人物。” 对方感觉还挺谦虚的。
“伯安不是王阳明的小号,阳明是王守仁的小号,伯安是王守仁的小号。”
也许是他一头雾水,分不清到底是“高尔基的丈夫,还是高尔夫的妻子(摘自宋小宝的小品)”,就自动挂断了电话。
妻子有点生气,对我说:“你要是不想去,就别接电话了,跟我说这么多干什么?”
我本来不想说的,但当我听说阳明心雪被宣传得这么贵,又不知道如何装懂时,我不禁想起了马三立先生的相声“让你开心”。
我热爱文学,喜欢研究历史,所以我也是国学爱好者,但国学变味了,确实让我有点反感。
我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些讲座的视频。 一位专家正襟危坐,讲孝道。 他一边说着,一边开始向现场的学生提问。 当你在做某事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看来整个班除了高手之外,都是孝子。 在场的政要、商界精英、各界学生都擦着眼泪,仿佛灵魂得到了拯救,立刻成为“孝子”。 该学生在听课时哭了。 目标已经达到了。 让我们结束会议并分享钱吧。
孝道是大义,诚实正直,依法履行赡养义务。 在这个话题上,我认为实践比学习更有价值。 如果一个本能的话题通过商业渠道传播,那还叫孝吗?
国学走进校园,院校走进校园。 毕业典礼、成人礼、父亲节、母亲节,舞台搭起,老师坐两排,学生挤满操场,家长被邀请进去迎接讲课的大师。 到场。
主人来了,穿着长袍或者礼服。
大师开始讲话,时而优雅,时而停顿。
高潮时,学生抱着父母哭,家长抱着孩子哭,老师哭,校长也哭。 不知道师傅有没有哭。 我感觉他在笑,或者至少是暗自高兴。 目的达到了。
时代在发展,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正在接受这个伟大时代的洗礼。 在校园里的戒律和在家里的修身养性的作用远远大于讲课。 教师是国学真正的传播者,是传统国学和现代国学的纽带。 文明的真正传播者,文化自信来自于教师的自信、家庭的自信、国家的自信、社会的自信。
其实,学生都明白很多道理。 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更注重实践而不是空谈。 只有实践才能证明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学到的是对还是错。 说教太多了。 太多了,反而禁锢了他们的思维和判断,玄学就成了一锅有毒的“鸡汤”。
儒家思想、道德准则、佛经是中华民族的精髓。 文字之美、文学之美、历史之美、民族之美是无穷无尽的。 我崇尚和尊重真善美,厌恶伪知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02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