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高考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一旦进入高中,老师、学生、家长,基本上一切都围绕着高考转。没有什么比高考更大,没有什么比分数更重要。其他一切都要让位于高考。在所有的高考科目中,语文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以至于学生难学,老师难教。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无论学生如何努力,分数的提高往往都不明显。语文不像其他科目,投入和产出是不成正比的。
很多学校搞过考试,把高考卷子拿出来让高一的学生答题,高三的学生再让高四的学生答题,分数差距不是太明显,少数优秀学生甚至可以考到很好的分数。教难的原因在于,老师不努力,学生和家长会抱怨,也会违背良心,但是就算努力了,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很多学生甚至干脆把语文学习的时间挤出来,用在提高分数比较明显的科目上。另外高中语文教学还有一个很大的难点,就是高考不考课本上教的,高考不考课本上教的。在这种错位中,老师会感觉很迷茫,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有关部门强调语文教育的知识性、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也给语文教学带来很大压力。现行高考语文考试更侧重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在即将进行的高考改革中,语文试卷的权重将全面增加,满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其中,变化的是作文分数,由原来的60分跃升至90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施压”学校、学生和家长,要求他们更加重视语文。
如何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至少不被压抑,顺利考入理想的大学,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现实中,也让太多家长忧心忡忡,恨不得从天上掉下一颗灵丹妙药。高考语文考试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答案是语感、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这和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内容有关系,但相关性并不大,与其他学科相比,是典型的“弱相关”关系。没有长年累月的大量阅读训练,没有以较强的常识作为沉淀的丰富知识体系,没有规律的写作训练,很难在语文考试中取得高分。
我和一些资深的高中语文老师交流过,他们基本都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在中国高考中,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较大的一致性和重合度。如果长期没有打好基础,课外人文知识接触少,拓展性和可迁移性差,很难在中国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从这个角度看,想要在中国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其实从小学开始就要打好基础。语文这门学科绝对是需要积累和沉淀的学科,如果把中国高考的分数寄托在“临时抱佛脚”上,基本上就是在树上找鱼。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呢?首先,我们应该增加课外阅读量,以提升自己的语感和想象力。在这方面,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可读性强、信息量大、趣味性强、工具性强的材料。正规的课外阅读材料至少要读200-300万字,如果要取得好的效果,甚至可能需要几千万字。乍一看这个数字,很多人肯定是头晕的,好像这些都是天文数字,对于孩子在校期间的负担太重了,一般人都保证不了时间,孩子也不一定愿意看。等等,让我把话说完,1000万字是多少内容?大约相当于50本书。
一般来说,一本300页左右的书,大概有20万字,如果按照200-300万字的阅读量来算,基本上就是10-15本书。看完这些书需要多长时间?10年。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按照1000万字的阅读量来算,平均一年只需要看5本书,看完一本书大概需要两个月。
现在你可能明白了,这并不难。只要你有明确的计划,把看似巨大的任务分解开来,阅读量只是副业。对一些人来说,这只是副业。剩下的就是考虑让孩子读什么,如何调整和控制内容结构。
虚构的内容一般可读性很强,但对于学生来说,我们还是提倡阅读一些非虚构的材料,最好是那些能够兼顾可读性和信息量的材料。在选择这些阅读材料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注意结构的协调,比如自然科学、文学、历史、社会、时事、财经等科普类的科普类图书。不要让孩子只关注一类内容,挑食会导致营养不良。比如历史类可以选择《明朝那些事儿》,社科类可以选择《小说》、《罗辑思维》,甚至《水煮三国》,它们说的内容有些可能不正确,但相当于提供了知识点的索引,可以上网查找线索,也可以多看一些《中华上下五千年》、《成语故事》之类的。
第二,必须以纸质书为主,电子、网络阅读为辅。这主要是从信息吸收率、阅读沉浸度的角度考虑。学生时期课程比较重,课外阅读仍需讲究效率和效果。最好读信息集中、可读性强的作品。篇章长度不宜过长、过短,要避免电子阅读带来的“单调性”和“荒漠化”。
第三,注意课外阅读知识与课本内容的互补性和延伸性。经典文学作品可以读,但知识性、信息量低的,不宜纳入范围。篇幅较长但晦涩难懂的内容,少读。
第四,准备一些文摘杂志。这些杂志的文章短小精悍,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营养丰富,可以利用一些碎片时间,短时间快速阅读。当然,选择更重要。如果要我说,像《读者》、《特别关注》这样的文摘杂志比较合适。
作为拓展知识的选择,一些通用的脱口秀、创新论坛也可以关注。这里我郑重推荐《动吴相对论》和《TED演讲集锦》。另外,网易的《另一面》、《一图读懂×××》等网络话题都可以适当关注。通过以上方式的长期积累和广泛阅读,知识积累的厚度和广度,以及语感和理解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然而,高考中面临的写作难题该如何解决呢?这自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先说说自己的看法。
其实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和阅读结合起来。现在的高考作文一般都是材料作文,跟书评差不多,由于阅读量总共有200-1000万字,这些材料的信息量非常丰富。孩子的写作训练,不妨从介绍这些材料的内容和书评开始。每周写一篇,参考高考作文的要求。每篇也控制在800字以内,但时间上可以有一定的弹性,比如24小时内完成。
至于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结构,可以互相促进。你读了那么多内容,但知识还是很大程度上来自别人,而且很零散。这需要一个深度消化和整理的过程。写内容介绍、读书笔记或书评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第一是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把很多信息点、知识点整合起来,变成自己的。第二是逼着自己突破知识之间的界限,把那些没完全理解、半途而废、全吞、或者不小心漏掉的内容全部补齐、过关。第三是达到“一平台、多种功能”的效果。通过这样一个东西,阅读理解、语感培养、信息点整合、写作训练等功能全部实现。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沉浸式的生活体验。
对于同一个内容,“读”、“想”、“写”、“说”、“辩”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每增加一个环节,你的理解、体验、感悟都会不一样。我们现在的学生已经能够做到“读”和“想”两个步骤了。其实,如果你能把看到的知识和信息尽可能地“写”、“说”、“辩”,整体的效果就会更加有效地释放。即使你对某些内容看似很熟悉,但“写”、“说”、“辩”还是很有挑战性的。如果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通过了这些关卡,你的汉语水平自然就会达到一定的水平,你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都会同步发展。
高考语文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临时抱佛脚?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快速提升自己的语感。我从一位朋友那里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他高考的时候,班里有个男生,每次考试数理化都接近满分,英语也还可以。但很郁闷的是,他的语文成绩太差了,每次成绩都超级稳定,基本都在四五十分左右。我朋友语文一直不错,于是那位同学就来求教。朋友了解情况后,给他开了一个独特的“药方”。建议对方从语文高考辅导材料的阅读题中找出20篇现代文和10篇古文,平衡各种体裁结构,机械地背诵。经过四五个月的强化训练,效果确实不错。语感提升很快,最终高考语文成绩达到了90多分,按照客观标准来看还算平庸,但对他来说却是质的飞跃,至少他没有拖后腿,最后考上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
刘如江,资深策划师,1980年出生于内蒙古凉城,2003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居北京,天涯观察特约撰稿人。2007年创办北京东方汇润能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从事企业外脑服务,专注于市场营销、品牌传播、企业战略分析等。外脑服务的工作理念是“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完美结合,具体建议与理念、原则的传授并重”,重视与企业的战略合作与深度互动。
刘先生注重细节和趋势的研究,善于通过专项研究,逐一解决问题。工作期间,他立志要打造本土化的“实用方法论体系”,并出版不同领域。目前已出版五本书,分别是《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社会不教,精英不说话,困难要自己克服》、《微智慧:公司的正能量》、《给你一个团队,你能赚钱吗》、《你的项目靠谱吗》。其中,《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在过去几年中销量已超过十万册。
他的个人职业定位是做“企业实践模式的忠实记录者、组织者和传播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践行自己的想法。刘先生在天涯、凯迪的文章累计点击量超过2000万,部分文章甚至登上全网头条推荐。其中《赋权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于2014年5月25日被凯迪《思想者》和《每日利爪》推荐,《我们为何遭遇QQ群困境》也于2014年10月8日被推荐。上述两篇文章同日点击量均超过10万。
“学物致知,循序渐进,夯实细节,不断进步”是他的做事作风。刘先生还是《中国企业报》、《商界》、《中国商人》等报刊杂志的特约撰稿人。他的更多文章还在不断更新中,如果你对其中的某几篇感兴趣,请在百度上搜索“刘如江+博客”或“e路狂人+凯迪”,当然,你也可以关注他的微信公众号“刘如江”。在数百篇原创文章中,总有那么几篇适合你当下的处境,直指“痛点”和“难点”,拨开你心中的层层迷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4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