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80%的校长、老师、家长都在关注。 从这里开始了解权威的教育政策、理念和方法。 点击上方蓝字,每天领取最有价值的文章!
投稿合作请联系18515889646
对于高考语文评分的批评颇多。 有些批评是有理有据的,应该接受,但有些则是误解甚至妖魔化,给一线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 这里采访北京阅卷组副组长齐永祥教授,以便师生了解阅卷情况。
李(李杰):据说高考作文阅卷开始前,会先选出几篇“标杆”作文,然后根据它们进行评分。 真的吗?
齐(齐永祥):作为一名参与高考阅卷20多年的经验丰富的考官,特别是近年来一直负责北京语文高考阅卷工作,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在这方面。
高考语文考试逐年趋于简单,导致部分题型的区分度不高。 为了选拔优秀学生,作文就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给作文带来了很多不该承受的负担。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制定北京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时,始终谨小慎微,压力巨大,如临大敌。
我们的阅卷工作每年都要经过几天的试阅,待所有考官都掌握了标准后,才能开始正式阅卷。 作文组要进一步了解考生的答案,制定基准作文(更准确地说是样文,每个分数段有几篇),然后逐步开始背靠背的双阅卷工作。 当双标线超过阈值时,将自动进入第三标标。 对于极少数第三次阅卷后仍无法确定的卷子,由题组组长甚至阅卷组组长做出最终判定,力求准确、公平、公正,万无一失。
李: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高考试卷评分是一件非常神秘的事情。 此外,高考作文评分存在主观因素,因此作文评分的公平性常常受到质疑。 比如我们听说评分太快、评分随意、评分凭个人好恶、评分团队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等。 作文评分的实际情况如何?
齐:我还知道社会上很多关于高考作文阅卷的“传说”,比如阅卷组喜欢的文体分数就会高; 对于材料论文,阅卷组在题目、思想上都有一个定向的“十环”标准,如果偏离了,就不会得到高分; 个性化、批判社会现象等具有挑战性的文章会被压制等等。但事实上,这些都是道听途说,没有根据的。 至于网络上广泛流传的0分作文,则是网友智慧创造的“奇葩作文”。 真正的高考中0分作文很少,而且相当一部分是白卷。
每年都有批评,其中大部分是误解。 造成误解的原因,一是人们不了解高考阅卷的阅卷过程,二是我们很少向公众解释和说明阅卷过程,从而导致误解越来越多。
高考试卷批改是有时间限制的。 所有试卷必须在 10 天内完成评分。 确实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评价一篇高考作文。 考官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整篇文章并给出合理的分数。 这对审查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极高。 论文审查员都是经验丰富的大学和中学教师。 他们对高考作文、高中生的写作水平非常熟悉。 他们非常熟悉高考作文题的分析和样卷的评价,能够保证阅卷的速度和质量。 此外,双审的“双保险”,甚至有的论文经过三四次审阅,从系统上进一步保证了论文评分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在实际阅卷批改中,我们坚持“两允许”、“两不允许”:允许考生水平有限,允许作文有瑕疵; 我们不允许以大学教师和学生的作文水平来评判作文,也不允许以中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来评判作文。 这就要求每位考官不得将个人好恶渗透到高考卷子的阅卷中,必须以阅卷组制定的参考答案为标准。 没有方向性的“十环”,也没有喜欢某种风格或流派的倾向。
李:评价高考作文质量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齐:我们评价论文质量的时候,主要看论文的内容和思想。 我们鼓励候选人说真话,为自己说话。 我们对那些有思想、有才华、有个性、有洞察力的论文给予高分。 其次,论文要连贯、逻辑性强、流畅、可信,并有一些小想法。 我们反对过于刻板、公式化的论文,反对过分强调论文的结构和步骤,但这些东西承载不了它的内容。 他们在北京高考作文中不会取得高分。
李: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真理”? 如果高考作文缺乏所谓的“大义”,会影响分数吗?
齐:根据我自己的研究,很多中学生的日记和作文比考试作文写得更好。 他们的日记、散文里有自己的文字和故事,坦诚、流露真情; 但一进考场,他们就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变得与平时完全不同。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语文老师强调作文要有主旋律、要升华、要有高水平、高目标有关。 孩子们板着脸,表现得像个“小大人”,谈论着与自己无关的“大道理”或“吹捧”。 这让我们感到焦虑和悲伤。 一个16、17岁还没离开学校的孩子能有多少成熟的世界观? 他能有多少典型、全面的事件? 他能将一篇文章升华到什么程度? 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喜怒哀乐以及生活的种种情趣,谈一些感受,分享一些经历,使文字流畅,寓意深刻。已完成,是一篇好文。
我们鼓励孩子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甚至批判社会现实。 只要他们说的有道理,我们就鼓励、认可。 社会和考生要信任考官,敢于表达,敢于创造。 只要你表现出色,就会被星探发现。
多写记叙文或有助扭转“高考风”
李:近年来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认为高考作文题目的议论文取向是一个进步。 因为能写出逻辑严密、有力的议论文的高中生太少了,而写好议论文是写好抒情、叙事文本的基础。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齐:我的看法恰恰相反。 我认为写好记叙文是写好议论文的基础,记叙文更能体现语言基础和写作水平。
想象一下,一个学生连基本的句序都解释不了,连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都无法完整地叙述出来,他怎么能写出一篇逻辑严密、有力的议论文呢? 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考作文进行了研究,发现20世纪50年代的作文大部分是叙事作文,后来逐渐变成了议论文。 同时,我认为高考作文题目并没有被有意识地往议论文方向引导,而是考生和老师认为议论文好写,所以大量的议论文出现了。
李:根据您的阅卷经验,高考作文中哪种文体最为常见? 整体写作水平如何?
齐:高考作文中,议论文占80%以上。 我形容它是“百花寂寞,一花独开”。 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练习大多是议论文。 有人认为议论文有思想、有高度,看不起记叙文。 其他人认为议论文很容易写。 他们只需要引用一些中外名人的励志故事,说一些无关紧要的陈词滥调,把四五段放在一起,然后加上开头和结尾,就可以拼凑出一篇文章。 我曾说过:“考生作文预制、凭记忆、抄别人的情况严重,模板化、公式化、空谈的现象更为普遍。这种‘高考式’迫切需要扭转,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地步。” 主要针对这类议论文。 能写出好的记叙文的学生太少了。
李:您如何看待“高考式”作文现象?
齐:我把“高考体”作文分为15类:空言泛语体、小资文体体、死父病母体体、故事拼凑体体、亮点体体、文白混合体体等。许多文章用抒情的语气、心灵感应的语气、哀怨的语气来描述和讨论; 或者准备一些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的励志故事,用这些故事来编织一篇无论主题如何的文章。 这类文章的盛行,与整个社会虚假造作的风气密切相关。
我认为感人的故事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 写平凡生活的真实经历,写平凡的人和事,也可以是一篇好文章。 在体裁上,不必写太多议论文,编一堆哲学空洞的论据,也不必强行名言、举类比、造作、飘然。 我鼓励学生多写记叙文,打好语言和写作的最基本基础。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中细心观察,写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仅仅教孩子们死板地遵循模板和例子。 我认为,在当前议论文做作、大而空的环境下,高考作文的话题最好转向叙事性作文,这样更符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可能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考试写作没有底线
李:一位老师说,他一直在努力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特长和高考作文要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他们“即使戴着枷锁,也能以自己的方式跳舞”。 看来,在老师们的心目中,“考试要求”和“一篇好作文的要求”不太一样。 事实上,您之前也谈到过这个问题。 请您详细谈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作文教学与考试作文的关系?
齐:纵观历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考试作文与普通写作都有所不同。 为考试写出优秀的论文是很困难的。 我们读的古代名著,不是政策文、八篇文。 就连历代顶尖学者所写的科举论文也很少被流传下来。 我们知道文天祥是状元,主考官王应林称其科举文“古义如龟镜,忠义如铁石”。 这篇政策文章今天仍然可以读到,但绝对不如他的成名作《跨越零鼎洋》和《正义之歌》。 连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李白、杜甫的诗,也都经过提炼和修改。 唐代诗人李贺苦读作诗,身体受到损害。 其母心疼不已,怒道:“这儿子想吐心啊!” 贾岛还有诗云:“三年得二句,诵之泪流”。 这些充分说明了获得一份好工作是多么的困难。
但话又说回来,虽然我们不能指望高考作文引领潮流、引领时代、超越前人,但高考作文必须反映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是现实社会的具体反映。当代社会,是当代中学生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 这大概就是我们对高考作文要求的底线了。 现在高考作文都这么写了,底线都丢了。 归根结底,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 因此,纠正“高考文风”的不良文风,也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着实不易。 但我们要有扭转这一趋势的信心和决心。 如果任其蔓延,那就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彻底失败!
李:你觉得高考作文失去底线了吗?
齐:2012年,北京华文高考没有一篇满分作文。 我当时就说“高考式”已经到了谷底,就是没有底线了。 我在中学做研究和其他采访或谈话时,几乎总是问高中生这样的问题:你觉得高考作文怎么样? 你喜欢你写的“高考式”作文吗? 你愿意再读一遍你的论文吗? 学生们听后,纷纷摇头微笑,或苦或乐,然后说高考作文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写的,是一种奇怪又无聊的文笔。 他们根本不喜欢这样的文章,也羞于看第二遍。 我说你不想再读了,但是我们每年都要连续十天读几万篇这样的文章。
其实老师不愿意这样教,孩子也不愿意这样写。 然而,由于高考作文和考官被妖魔化,考生宁愿违背自己的意愿写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东西,也不愿流露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们认为这才是保住40分论文保险分的方法,这是他们能承受的论文分数的底线。 然而,高考作文从形式到内容都失去了底线,陷入了深渊。 如果放任这种现象过去,真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
过分强调写作技巧会扼杀创造力
李:您一直强调,考试中如实、高水平的写作与取得高分并不矛盾。 能否通过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来引导高考写作潮流?
齐:我们目前正在尝试这样做。 我们正在深入中学进行调研,听取老师和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他们对评分的意见,并推广和阐释我们的想法。 我们鼓励考生敢于写作、表达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说真话,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生活。 我们应该真正做到“写我所想”。 用真诚、真情、素雅的语言来描写身边的人和事,就是一篇好作文。
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从2013年北京高考作文情况来看,空话的现象有所减少,八股、公式化的作文数量明显减少。 改变“高考文体”的做法已经开始显现成效,也坚定了我们继续努力的决心和勇气。
李:从考试作文反映的问题来看,您认为作文教学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齐: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问孩子们一共读了多少本小说。 超过一半的学生连一篇都没有完成。 除了背诵高考要求的不到50首古诗词、散文(部分为节选)外,他们只记住了几句“名言”和“精彩词句”。 这样的回答让我们震惊。 新课标提出的“读全书的要求”基本没有意义。 孩子们忙着做各种练习,没有时间彻底看书。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他们的知识面看似很广博,但却是肤浅又肤浅、华而不实、肤浅,只知表面而不知内里。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模仿是必要的,但模仿是建立在对某些名著或者某个作家的写作风格非常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上,然后掌握他们的写作技巧,在模仿的基础上超越他们。 ,并以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写作。 这不是靠少量的阅读就能解决的。
欧阳修、司马光等著名作家模仿《左传》的叙事手法; 归有光的写作风格深受《史记》的影响。
因此,我们希望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基础经典名著,哪怕只是看一两本小说。
如果我们只教授写作技巧,而把作文课的教学甚至作文大纲的构思设计成复杂而神秘的树状图,恐怕学生只会厌恶写作,创造力会被一点点扼杀。 。
同时,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过于为孩子着想。 比如,老师为学生准备各种励志故事、热门话题作为作文素材,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20世纪70年代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有一些空虚、虚假的现象,比如如何反对私心批判修正主义,如何向贫下中农学习等等,但至少作文材料得是是我们自己发现、想象和创造的; 现在作文材料都是老师提供的,社会高考辅导班甚至把各种材料分类发给考生,更是虚假无用。
李:考生应该如何正确、积极对待高考作文? 应该有什么样的写作态度?
油漆:总的来说有几个要点:
1、无论写什么话题、什么内容,一定要说实话,说心里话,说自己想说的,杜绝虚假;
第二,要写出自己的内心,写真实的事情,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而不是编造遥远的、古老的“故事”;
3、一定要抓住主题,不要偏离主题太远。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4.尽量写自己的日常经历和身边的故事,而不是背诵预先写好的文章或改变它以适应主题;
5、作文写作需要“方法”,但欲速则不达。 作文是一个学生多年语言素养积累的真实体现,不是靠耍花招就能解决的。
6、言语不必华丽(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华丽),不必是平行句,不必讲“高深”的道理,不必“升华”到某种高度。 《诗经》《尚书》以来的好作品,都是当时的俗语、白话,大家都看得懂。 汉魏六朝的人都喜欢写赋,堆砌文字,炫耀奇特、经典,但今天又有多少人能背诵司马相如、扬雄、陆机、陆云的赋呢!
出题方式改革要有广义的语言概念
李: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目多以材料为主,专题作文或半专题作文较少。 据依林执行主编微博透露,2013年高考作文题目中,有8个来源与依林相关,这就是所谓的“依林风格”。 针对这一现象,温如民教授在微博中表示:“作为一本‘闺蜜型’或‘心灵鸡汤’杂志,自然有值得自豪的理由,但令人悲哀的是,高考作文题目就是这么做作、重复!” 同样,对于2013年的作文题目,潘新和教授指出:“名为‘题目’,其实是‘意义’。高考作文题目虽有17套,但无一例外,都剥夺了考生的思考能力。” ‘设定自己的想法’的权利。” “虽然有‘想法自决’和‘想法自决’的要求,但候选人实际上没有‘想法自决’的空间。” 高考作文题目的设置方式也有问题吗?
齐:早些年,高考作文大部分都是定题作文。 后来预测题目之风盛行,考生偏离题目更加严重,于是出现了半定题作文、专题作文、素材作文、新素材作文等。全国及各省市的考试作文都采用了材料作文,几乎一统天下。
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基于主题的作文往往容易偏离主题,因此主题设置者越来越不愿意设置主题;第二,主题作文往往容易偏离主题,因此主题设置者越来越不愿意设置主题。 其次,基于材料的作文至少给考生一些依靠,不至于偏离主题太远。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考生写作能力越来越差的结果。 在选题设置方面,潘新和教授认为,“他们叫‘选题’,实际上是‘选题’”,“他们都以剥夺考生‘选题’的权利为己任”。的意义’”。 用词有点偏激,但设题者怕学生听不懂题目的意思,所以迁就学生,有“设意”的倾向。 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李:我们一直强调从“审题”和“立意”两个方面来评价论文。 当考生面对一篇意义丰富、提示全面的材料时,是否不需要对主题和想法进行太多思考?
齐:选题作文、材料作文,还需要审题、定主题吗? 我们还需要围绕材料来写吗? 有人认为考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情节完整、叙述清楚,就是一篇好作文。 这种观点在这几年的北京高考作文中非常流行。 他们的理由是,近年来新课改提倡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给学生广阔的思考和写作空间,想写啥就写啥,俗话说“有写有写”。是一千个读者的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我们必须明确指出,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总的来说,无论国内外,高考作文题在技术上考官们考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防止考生提前准备好作文并在考场背诵;二是为了防止考生提前准备好作文并在考场背诵。 其次,考验考生的随机应变能力、组织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短时间内撰写作文的能力。 因此,高考作文不能偏离主题太远。 如果你完全忽视题目以及所提供的材料和题目,不审视题目并设定自己的想法,而抛弃材料,你永远不会得到高分。
李:2013年底,期待已久的考试改革已经初具规模。 例如,北京市决定从2016年起提高中考和高考语文分数,2014年高考语文题型也开始调整,比如划分60分作文分成两个问题。 第一题是微作文题,第二题是作文题。 您如何看待这些改革?
齐:语文成绩的提高值得肯定,但也不能盲目乐观。 保守一点,我认为至少可以警示和遏制不重视中文、轻视母语的现象。 至于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反思和引导,是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
我的建议是重点关注题型和题型的变化和不变性。 每年必须出现一定分数的新题型,以遏制模拟和抄袭。 给出题者足够的空间和选择的自由。 试题要难、要延伸,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才华、博学、会思考的学生。 在出题方面,可以尝试附加题,比如江苏论文就做得很好,引导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此外,还应该有一个“大语文”的概念,即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培养孩子对母语的热爱和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把问题引向这个方向,那就是改革成功的开始。 如果只是提高分数、增加题数,那只是一种调整,甚至是“微调”,起不到多大作用。 因为一两年后一切都会回到过去,老师和同学们还是会总结成一定的“框架”和“模型”来轻松应对。
关于改革后的作文命题方法,目前的热门话题是采用一小一大题的方法,或者采用增加一大题字数的方法。 我认为这两种命题方法可以交替出现,以免考生准备一种类型而放弃另一种类型的写作。 但从我们长期批改论文的实践来看,小论文(或微作文)往往是最不成功、最不出彩的。 写得好的考生很少,而且分数区间拉不开,分化肯定不好。 所以,如果一定要选择的话,我宁愿选择大论文。 在1000字以上的写作中,模仿、注水、抄袭、预构作文就会像穿拼凑的衣服一样,比较容易识别。 让考生展示自己的独特技能,有利于优秀学生尤其是擅长写作的学生的表现。 当然,这对于命题者和审查员来说也是一个新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希望总是有的,就看大家的努力程度了。
免责声明:【版权归作者所有。 若找不到作者及原始出处,敬请谅解。 如果原作者看到,请联系我们索取。 小编会在后续的文章声明中注明。 如果您认为存在侵权,我们会尽快与您协商。 谢谢你!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20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