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最大的遗憾在于,当时拍摄条件受限,资源调配能力有限。因此,为了排期,剧组被分成好几个剧组同时开拍。结果,除了开场“长江东去”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孙权、张飞这六位主演出现在长江面外,其余大部分重要配角都由远超一人之力的演员出演,让观众的观影感受非常不连贯。
央视版《三国》对主要人物的塑造确实很出色,饰演曹操的鲍国安老师、饰演诸葛亮的唐国强老师、饰演关羽的陆树明老师的精彩演绎确实无可挑剔,简直就像从书中走出来的人物,他们个人的角色确实堪称经典,几乎无人能超越。
但其他角色的刻画却因频繁更换角色而大大欠缺。例如,鲁肃和张辽由三位演员扮演,魏延由四位演员扮演,袁绍、姜维、刘禅、庞统、吕蒙、黄忠等重要角色则由多人扮演。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像赵云这样人气高、影响深远的角色,竟然由三位演员扮演。
周瑜虽然只有一个演员洪禹州,但他饰演的是反董卓联盟领袖袁绍,在《赤壁》中却突然变身为周郎,也很不协调。
同时很多角色的造型和容貌设计也很马虎,比如濮存信先生本人那么帅气,但他饰演的孙策和历史上26岁就去世的江东“美人”孙郎的容貌差距有多大呢?
更别提那些二级角色,比如于瑾、李典、马岱等,基本每期,甚至每集换一次脸,就连他们在剧中的功能,也大致就是和主角对话,扮演配角的NPC,导演根本就不在乎观众是否关心他们,这也是他们换角色如此频繁、如此随意的原因。
说白了,如果不是一部被一致好评的“经典电视剧”,如今任何一家影视公司,哪怕拍出《赵子龙传奇》这种恶搞三国的电视剧,也一定会被全国观众批判为扯淡,被骂死吧?
其次,该剧的历史考证不够严谨,漏洞颇多。比如,即使是历史初学者也能一眼看出其中的错误。片头字幕中,蜀汉军队高举“蜀”字旗帜,在剧中也出现过多次。
刘备:我汉……
诸葛亮:我汉……
俗话说“昭烈起于蜀,谁言汉亡?!”无论曹魏、东吴如何将蜀汉政权贬为“蜀”,始终自诩为延续四百年汉朝的刘备、诸葛亮也绝不会将自己视为“西蜀”的割据势力。而且,“蜀”旗并没有为了迎合电视剧“天下分魏蜀吴三部分”的默认认知而进行修改,确实是道具制作疏忽造成的瑕疵。
如果不是,为什么剧中还要叙述“汉相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而不考虑民众的接受程度?为什么刘备和诸葛亮一直称对方为“我是汉人”,而不考虑民众的接受程度?
当时播出时段的相关介绍上明确写着,主题曲《滚滚长江东去》是根据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歌词改编的,而且明确写着“词:罗贯中,曲:顾建芬”。只因清朝毛宗刚在修改通俗版《三国演义》时,将杨慎的歌词放在了开头,就让制作人员历史知识不够,真以为是罗贯中写的,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杨慎:《二十一历史弹词》第三段讲秦汉开篇语【滚滚长江东去,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皆是虚空。青山依旧,晚霞几度红。江岸白发渔樵,看惯了秋月春风。一壶浊酒,是一场团圆。古今中外那么多事,都成了笑话。】
目前网络版电视剧《三国演义》至少不存在这样的历史瑕疵,虽然主题曲歌词的真正作者杨慎至今下落不明。
再次,影片中很大一部分精美的军铠甲其实来自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部中日合拍片《敦煌》。道具师根据宋代资料,对北宋、西夏的礼仪服饰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根据宋代《武备志》较为真实地还原了北宋、西夏的军铠甲样式。
那么,《三国演义》这部剧的制作方就让历史上的三国名将穿上了这些北宋、西夏的铠甲,因此,剧中的铠甲设计带有浓郁的唐宋风格,与汉末、三国时期真实的铠甲风格有很大区别。
《三国演义》播出时,“蜀”旗便在当时的报纸上被观众批评,如同“罗贯中作词第一曲”。而细节比这两条还要多。文戏精彩,武戏平淡,马战尤其无趣,这也是播出期间全国一致认可的一大缺点。
所以这部被很多人认为是“经典”的电视剧,其实是一部有着极大缺陷和不足的作品,远远达不到像《霸王别姬》《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同时期电影那样真正值得载入中国影视史、乃至整个人类影视史和艺术殿堂的巨作的水平。
当然,不只是《三国演义》,后来的《雍正王朝》、《汉武帝》等历史剧,在播出过程中,都被各路历史专家一集一集地挑出错误,如今,它们在网络上毫无争议地享受着“经典电视剧”的待遇。
所以,这世上不存在真正无可挑剔、不可超越的“经典”,当一部影视作品间隔了很长一段时间,喜欢它的观众大多成为社会精英,掌握了主流话语权,它就成了所谓的“经典”。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3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