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是一位才华横溢、英明英勇的君主。作为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创始人,他掌控江东军政52年,是三国时期实际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海上商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刘克庄(宋代)说:“今人已忘了是谁开辟了江左地区”,曾纪(宋代)说:“四十帝中,他为第一,废陵无主,令人悲哀。”可以说有力地证明了后世对孙权历史功绩的高度认可。毛主席也说:“孙权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孙权是个配角,很少被详细描写。即便写到孙权去世这么重要的时刻,罗贯中也只用了28个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紫须碧目,号称英雄,能使臣忠心耿耿,二十四年建功立业,威震江东,如龙虎之势。”曹操、诸葛亮、关羽三位主要人物的篇幅分别为156、152、96字。其他重要人物如刘备、张飞、袁绍、袁术、吕布等的篇幅为56字,孙策、周瑜等的篇幅为40字,均在28字以上。
从这个角度看,罗贯中笔下的孙权人物形象不够丰满,书中涉及孙权的篇章比曹、刘二人要单薄得多。鉴于《三国演义》塑造的孙权形象和生平事迹与正史记载大体一致,许多细节描写不如史料丰富,本文所讨论的孙权以《三国志》为根据,文中部分事件发生时间均为公历,涉及年代均为“虚岁”。
1. 孤独而谦卑的人
如果这世上有一种地位接近无忧无虑和幸福,那一定是盛世和平王朝中的世袭贵族,因为他们不用经受四面萧瑟的酸楚和蹂躏百姓生活的战火硝烟,不用经受天灾人祸的炼狱和物质匮乏的经济窘迫,不用经历命运的跌宕起伏和政治的风风雨雨……他们青年无忧无虑,中年世袭爵位做官,晚年天伦之乐。他们的太平岁月,是家族祖辈一代代扛起重担、披荆斩棘、不断奋斗的结果,是用血泪筑成的。
汉末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世家制度最繁盛的时期。自东汉末年起,地方世家在政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世家名流成为士大夫阶层的核心。这些世家名流权势显赫,财力雄厚,堪称东汉末年除汉室外世袭贵族。若不是生逢乱世,其家族成员本可一生无忧无虑,快快乐乐。
东汉末年,以名士为主的世袭贵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政治、经济实力“统领天下”的望族,如以袁安、袁唐、袁奉、袁炜、袁恕、袁绍四代三任仕宦的“汝南袁氏”;以杨震、杨慈、杨彪、杨修四代三任仕宦的“弘农杨氏”;以陈济、陈群、陈泰为代表的“颍川陈氏”;以荀彧、荀彧、荀攸为代表的“颍川荀氏”;另一类是经济实力雄厚,但政治影响力往往局限于某一州县的地方宗族,如吴县的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以顾、雍、陆荀、朱桓、张温为代表; 荆州“八大家族”,代表人物有庞德公、黄祖、蔡瑁、蒯越、马良、席珍、杨懿、项朗等; 以司马亮、司马钧、司马防、司马懿为代表的“河内司马家族”; 以糜竺、糜芳、陈桂、陈登等为代表的“徐州糜氏”和“徐州陈氏”。
上述世家大族在乱世东汉末年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自黄巾之乱、外戚宦官之争、董卓乱政以来,英雄辈出,无数人跨州跨县。“汝南袁氏”的袁术、袁绍各占一方谋天下,成为天下第一豪杰。大浪淘沙之后,吴郡顾鲁诸张“四大家族”归孙权势力,“徐州米氏”跟随刘备势力,荆州庞黄蔡快马习阳迎刘表势力加入“八大家族”。最另类的当属“徐州陈氏”,因徐州四战之地,易攻难守,陈桂、陈登先后侍奉陶谦、刘备、吕布、曹操。 陈登智勇双全,野心勃勃,后期屡败孙策,始终怀有“吞并江南”之志。“弘农杨氏”、“颍川陈氏”、“颍川荀氏”、“河内司马氏”等均支持曹操势力,最终司马氏篡夺了曹魏的皇位,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业。
“韩门”指寒门,即家势低微的家庭,也叫庶民或贫民之家。“韩门”的前提是世家大族,而非贫民阶层。据史书记载和《富春孙氏族谱》记载:“孙忠,为武成侯孙坚之父,东吴皇帝孙权之祖父。东汉末年,天下将乱之际,隐居家乡富春江畔阳平山,以种瓜为生。”因此,孙权祖父孙忠的身份,与官职、头衔无关。孙家不是世家大族,不能称为寒门,也不能称为世家,更不能称为名门,称其为“孤家”最为恰当。
孙家的崛起,要归功于孙忠的儿子孙坚。孙坚的形象和气质不落俗套,他最著名的两个孩子孙策和孙权亦是如此。据《三国志》记载,孙坚“相貌非凡”,孙策“相貌俊美”,孙权“相貌堂堂”。三人相貌被正史高度赞扬,极为罕见,尤其是《三国志》这种非常节俭的史书。十七岁的孙坚在钱塘遇到海盗抢劫商贾,便见义勇为,拔剑相助,砍下了一个海盗的头颅。此事让年轻的孙坚在当地名声大噪,担任了代理县尉。孙坚随后担任了三县县令。 由于屡立战功,他先后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并被册封为武成侯,并参加了讨董之战。在抗董卓的关东英雄中,孙坚的军队是唯一与董卓军队多次正面交锋,并取得大胜的军队。孙坚骁勇善战,虽然出身卑微,但忠勇过人。可惜,讨董卓战争结束不到两年,他就在攻打荆州刘表的战役中阵亡。他犹如昙花一现,还未完全绽放,便匆匆告别了历史舞台。
2.江东基金会
这一世,我们要历经风雨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不管是顺风还是逆风,都要努力前行,毕竟坎坷是人生的常态,越是有前途的人,经历的挫折就越多,重大的挫折能让人打造更强大的内心去承担更大的责任。孙坚死的时候,他的长子孙策才17岁,为了继承父亲未竟的霸业,他投奔袁术,先后为袁术攻下庐江、曲阿,打败扬州刺史刘曜、会稽太守王朗,斩杀吴郡贵族严白虎。袁术篡位后,孙策与其决裂,198年被任命为平叛将军,被朝廷封为吴侯。 他先后打败了庐江太守刘询和刘表部将黄祖,26岁便夺取了豫章郡,统一了江东。同年被刺杀。孙策相貌英俊,性情幽默,心胸宽广,善于倾听,善于用人,骁勇善战,一生胜负场次多,短短几年便在江东所向披靡,为孙吴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直到孙策死后八十年“三国归晋”时,孙吴政权的大部分领土还是被他这几年征服的。
《三国志》中说“孙策英勇无比,天下第一”,“夺取江东,是孙策的根本”,《三国演义》中说“孙策勇猛,与项羽相仿”,就连心高气傲的袁术也常常感叹“蜀汉若有孙朗这样的儿子,死有何憾”。总之,无论给才貌双全、骁勇善战的“小霸王”孙策的综合能力加多少赞美之词都不过分。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正是在这一年,曹操才敢心安理得地与袁绍决战。孙策是东汉末年群雄纷争阶段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如果他没有死,恐怕连曹、刘二人都不知道天下大局会如何发展。
古往今来,没有谁不吃过苦,没有谁不吃过苦,也没有谁能免于忧患。孙权10岁丧父孙坚,19岁丧兄孙策。孙坚、孙策都是当时的杰出才俊,是孙家的栋梁,都曾有征战天下的雄心壮志,但他们都英年早逝,未活到耄耋之年,实属可惜。当还不满20岁的孙权被孙策指定为继任者时,孙策在病榻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养育江东百姓,决出两军胜负,与天下争霸,你不如我;选贤任能,各尽所能,保卫江东,我也不及你”。 纵观孙权的一生,他的政绩和成就大多与孙策死前对他的评价相符,足见孙策善于审人。
人总是被逼着长大,年轻人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因为总有人替他分担当下的重担。未来总有无限的可能,危机一来,就是要独自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成长和成熟自然而然。孙权比曹操小27岁,比刘备小21岁,是两代人,青春岁月的经历完全不同,不可同日而语。15岁时,曹操“游侠不羁,不理商事”。15岁时,刘备刚刚结束卖鞋织席的生涯,开始读书。15岁时,孙权已任洋县令,曾多次跟随孙策出征,参与内政决策。 相比曹、刘二人,孙权少年时期的经历更加丰富,知识更加渊博,性格也更加成熟。这不禁让曹操多年后感叹:“我若有儿子,愿他如孙仲谋,刘景升之子,如猪狗!”或许在当时正为选太子而焦虑的曹操心中,比孙权小5岁的曹丕,比孙权小10岁的曹植,都不如孙权,毕竟孙权这样的“人家子弟”太全面了。
那些年,孙权的经历在不断积累,才华在不断展现,名声在不断增长。可以理解,他当时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兄长的庇护,所以孙策的突然离世,让孙权万分焦急。继承父兄多年用才华和热血建立起来的基业,十九岁的孙权的烦恼和迷茫远多于幸福。在位初期,内忧外患,压力巨大。庐江太守李庶公然谋反,庐陵太守孙辅在皇室内部勾结曹操、孙皓企图夺权,丹阳太守孙綝、皇室重臣孙和被杀,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人也伺机作乱。 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关键时期,孙权视张昭为师,视周瑜为兄,以程普、吕范等人为亲信将领,逐步解决了李庶、王室、山越等问题,进一步壮大了军事实力。同时广纳人才、广纳名流,稳定了地方宗亲和宾客的人心。诸葛瑾、鲁肃、陆逊、徐盛、顾庸等人都是在这期间广纳的。此后,孙权经过数次征战,斩杀黄祖,报了父仇,吞并了江夏郡的大部分地区。从十九岁到二十七岁,孙权的人生经历增添了几笔墨和色彩。他从一个沉稳成熟的青年才俊成长为一个老练机智的青年领袖,有足够的底气分裂江东窥探中原,进而觊觎天下。
3. 贫穷但更强大
每一个杰出的人,都有一段沉寂的岁月,一段他们付出巨大努力,忍受孤独与寂寞,无怨无悔的岁月。日后谈起,连他们自己都会为之动容。翻看尘封的历史,我们可以大致猜想,那些慷慨悲壮的人,那段珍贵的岁月,究竟在哪里:
舜帝尧重华可能在历山耕种、在雷泽捕鱼;
秦始皇嬴政可能是当时被流放到邯郸,遭受讥笑;
西楚霸王项羽也许在看见秦始皇的马车驶过时说过自己可以代替秦始皇;
汉武帝刘彻在了解到匈奴的巨大耻辱后,可能发誓要用武力征服匈奴;
汉宣帝刘询大概就是最能忍受权臣霍光、总觉得自己是眼中钉的人了;
魏帝曹操大概就是在袁绍问他事情进展不顺利时回答他“我以天下的智慧来统治,以道来统治,就没有不可以的”的人。
唐太宗李世民18岁时或许就有了治理国家的雄心,并敦促其父亲发动起义推翻隋朝;
宋太祖赵匡胤大概年纪轻轻,就告别父母妻儿,离家谋生,把母亲送到千里之外的北京,受尽了苦难;
成吉思汗铁木真为报其父被杀、其妻被夺之仇,决心统一整个蒙古领土;
明朝皇帝朱元璋可能曾为地主放牛,并在皇觉寺出家为僧;
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可能就是在十四岁时俘获了鳌拜并亲自执掌朝政的人。
而孙权的宝贵时间,可能就是公元208年。
每当提到这一年,无数后人纷纷在笔下感慨、哀悼,无法用语言表达。人生如白驹过隙,真有目标,也不过是温情与追忆,前进一步,便有更进一步的喜悦,后退一步,便有退一步的等待。唯有忍受人生的凄凉,才能到达内心的繁华。然而,很多时候,进则忧,退则忧。“进还是退”成了一个难以抉择的难题。这一年,曹操平定北方后回到邺城,开辟玄武池练兵,派张辽、乐进出许都,将马腾一家迁往邺城做人质,废除三官,恢复相国制度,自任汉室相国,为南征从外到内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公元208年秋七月,曹操南下攻打刘表。八月,刘表去世,其子刘聪继位。九月,投降曹操,刘备逃往夏口。
曹操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自己一直梦想的荆州。这出乎意料的成功让他欣喜若狂,于是决定收复江东。曹操和他的谋士荀彧、荀攸等人都认为孙权会杀了刘备,把刘备的头颅献给朝廷,就像公孙康杀了二袁一样。毕竟,在义带诏、斩车胄事件之后,曹操就把刘备视为头号敌人。孙权当时的职务是剿敌将军、会稽太守,地位还不如荆州刺史刘琮,与身居高位的曹操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利益冲突。在大多数人看来,孙权没有必要为了刘备而公然反曹。 相反,他应该像刘聪在曹操攻下荆州、下江陵、东征时那样,投降曹操,归顺朝廷,使江东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投降的理由很多,而且每一个理由都十分明确、有理有据、有事实依据。
《江表传》记载曹公给孙权上书:“近来奉命诛杀贼寇,旌旗南指,刘琮投降,今我手下有八十万水军,将与你一同在吴中狩猎。”孙权将信函拿给群臣看,群臣无不大为震惊。现在看来,这封类似于恐吓信的“宣战书”,想必是曹操在盲目的自信下发出的。如果言辞再谦逊一点,或者真诚文雅一点,事态也不会如此难以收场。这封“宣战书”让当时27岁的孙权瞬间成熟。他面临的压力空前巨大,痛苦煎熬不断涌上心头。
痛苦的本质,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人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兴趣或者羞耻。所以,改变自己的最快方法,就是去做一些让自己害怕的事情。孙权在综合权衡了以鲁肃、周瑜为代表的好战派和以张昭为代表的和派的观点和意见之后,激发了自己知耻而后勇,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做出了改变历史进程的决定:保刘抗曹。赤壁之战的结果,历史上尽人皆知,通过这一战,意气风发的周郎让曹操不可能统一天下。唉!
从孙权的角度看赤壁之战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面对任何困难,都要坚韧冷静,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风雨过后会有彩虹,浴火重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没有人可以轻易成功。越是绝望,越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绝不能放弃初心,丧失志向。
如果孙权像张绣、公孙康、刘聪等人一样,选择臣服于中央,曹操大概率在公元210年之前就统一天下,假设他死于公元220年,还有十几年的时间巩固政局、发展经济、休养生息。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无论谁继位,都能为天下带来太平盛世。曹家父子建立稳定强大的一统政权,大有可为,或许历史可以提前进入唐朝那样的盛世,这比让天下落入司马家之手,导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三百多年的天下分裂,要好得多!
4. 统治世界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孙权之所以在公元208年没有选择归顺中央,而是决定与曹操决一死战,都是因为孙权在江东长期割据的基础上,早已有了一统天下、登上皇位的野心。如果没有这样的野心,年仅27岁、根基不稳的孙权又怎么敢与身经百战、功勋累累、军政有方的54岁男子抗衡呢?需要注意的是,孙权在27岁之前,纯粹是依靠孙策的势力,以套路将军、会稽太守的卑微身份,非法占据了江东。 孙权的政治地位不仅远不如掌握汉朝中央政权的宰相曹操,而且其名声和官职也难以与法定职务为左将军、义成亭侯、豫州刺史的刘备相比。另外,根据现存史料记载,曹、刘二人均不称“太上”,而孙权称帝前则称“太上”。《三国志》记载:
周瑜病重,给全说:“曹操在北方,刘备留在那里,正是陛下忧虑的日子。”鲁肃打败曹操回来,全来迎接,鲁肃说:“愿陛下威德弘扬四海。”孟尝君想活捉关羽,暗中献策说:“羽之所以不东归,是因陛下英明,孟尝君等尚在。”陆逊对孟尝君说:“见到陛下,不如制定计划。”甘宁想夺取荆州,说:“刘表不远见,他的儿子又不如陛下,陛下应该早做计划。”全被张辽埋伏,何其说:“陛下,为人君子,应当时时慎重。”
上述史料中涉及的人物,包括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甘宁、何其等众多孙吴忠臣。由此可以断定,称孙权“太上皇”并非个人行为,而是某种心照不宣的规矩,甚至是成文的规定。孙权早就有篡位的野心,有称帝的野心。
刘备占据荆州期间,孙权北进的最佳路线是沿濡须河、巢湖攻打合肥,再从淝水攻打淮河流域,最后从淮河支流颍水攻打曹操的许昌。同时,从许昌经合肥攻打芜湖也是曹魏南下的最佳通道之一。濡须口一旦被攻破,孙权的麻烦就大了。因此,赤壁之战后的几年里,孙权与曹操在合肥地区进行了多次战争,但孙权输多赢少,几乎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不断损失兵力,特别是在215年的逍遥津之战中,曹魏将领张辽率领七千人迎战孙权的十万大军,大败而归,险些被俘。 经此一战,张辽闻风丧胆江东,为历代所推崇,成为唐朝武庙六十四大将之一。
“做事不三思,必将后悔;能忍,则无后顾之忧。”人到中年,要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需要从忍中寻找机会,从忍中学会适应,实现人生的突破。受制于合肥战区的地形劣势和屡遭挫折,已到中年的孙权开始选择忍让曹操,甚至成为他的藩属。同时,他也忍让关羽,目的就是等待机会夺回荆州。终于在219年,关羽发动了对曹操的襄阳、樊城之战,孙权得到了机会。他为此等了十余年,吕蒙不战而败,攻下了刘备统治下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关羽被擒杀。
曹操死后,曹丕和刘备分别于220年和221年称帝。孙权的忍让能力再次显露出来,他派使者请求成为魏国的藩属。曹丕赐予孙权九礼,封他为吴王、将军、荆州刺史、荆州、扬州、交州三州提督。九礼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有特殊功绩的王公大臣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象征。 《后汉书·袁绍传》引《礼记·韩文嘉》云:“九礼为:一是车马,二是衣服,三是乐器,四是朱门,五是踏步,六是百虎兵,七是斧子,八是弓箭,九是九常。”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都是在得到九礼之后,完成了称霸或帝国的,比如:
王莽受西汉九礼,后废除汉朝,建立新朝;
曹操被东汉封为九卿,其子曹丕建立曹魏王朝;
孙权曾受曹魏九礼,后反叛魏国,称帝,建立东吴。
司马懿诛杀曹爽等人后,被曹魏封为九卿。后来,他的儿子司马昭又被曹魏封为九卿。他的孙子司马炎建立了晋朝。
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均受前朝九礼,然后建立了新朝。
杨坚受北周九礼,后建立隋朝;
李渊接受了隋朝的九礼,后来建立了唐朝。
总是会有一个可以抚慰您的心脏,使您有一个失落的牢固感,弥补您的所有遗憾,使您感到生活值得生活。 O Pi的宝座是由Han的皇帝,Liu Xie和Liu Bei的宝座“退位”,以Han Dynasty的名义继续汉代的命运。 “吴之王”的牛政治身份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正如他本人所说的那样,“佩·锣(Pei Gong)被习近平(Yu)授予冠军,这可能是因为时代。”
此外,刘·贝伊(Liu Bei)正要召集一支军队,因为太阳的野蛮事件和王子没有理由利用这种情况,因此他只能观察变更,以后,萨恩(Sun Quan of)被任命为li xun side of bar liu by to ny himie,我被Xun羞辱了,不是上帝的旨意吗?
5.强风和高天空
东部汉朝末期的三场著名战斗对于整个历史过程中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凯比统一中国的基础奠定了基础,为三个王国和伊林之后的三个王国奠定了基础。从那时起,您一直保持不变。
在此之前,lu Xun的战斗使lu Xun在与Guan Yu的战斗中占据了著名的王国的著作,以占领Yu Xun的著作,他在王国中曾在王国中持续过。 ,他的性格几乎是三个王国时期的三军总司令,从来没有失去战斗。 liang是唯一有独立传记的部长,显示出他们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卢克在228号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u作为大西玛(Sima),是当时的Cao Wei氏族的最高指挥官。 后来,西玛(Sima Yi)成为西方线的指挥官,魏特(Wei State)的基础从那时起就开始动摇。作为武昌皇帝(现为湖北的埃兹(Ezhou)),他命名为吴(Wu),可以说是由卢Xun(Lu Xun)领导的胜利,成功地将雄心勃勃的阳光推向了皇帝的宝座。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英雄精神将不可避免地耗尽,因此他们必须保持童心的感觉,并学会克服他们的内在恶魔。 Sun Quan互相与Shu Han政权的身份相处,并建立一个稳固的联盟,动员重型部队安抚Shanyue,消除忧虑并扩大领土,管理Liaodong,与Yizhou,Danzhou,Danzhou,Zhuy,dan'er,Dan'er,以及与Juli,Funan,Funani,Linyi和其他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
但是,在公元233年,阳光误认为在liaodong中的贡森的位置导致了超过10,000名士兵和大量的珍贵的阳光。现在他已经强迫我到了这一点!”
在他的后期,太阳逐渐变得困惑和自大。在政治上非常精明的太阳奎恩(Sun Quan)也意识到这一点。 一系列的内部斗争和宫殿政变将已经弱小的太阳吴政权推向了深渊,最终在愚蠢而暴虐的太阳hao的手中被西玛·扬摧毁。
总结太阳的生活,我们可以学习:
他年轻时的贫困使他变得更加强大,使他能够挥舞着风,永远不会失去雄心上升到顶部。
他在中年忍受的屈辱使他能够操纵并统治着这个广阔的国家。
在他晚年的愚蠢和傲慢使他遭受了艰辛和怨恨,他无法承受当晚的强风。
在世界上,人们应该拥有三种美德:智慧,仁慈和勇气。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1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