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晋代史学家陈寿撰写《三国志》以来,三国故事以各种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元末明初著有军史的罗贯中,在已经广为流传的史书、杂记、白话小说、戏曲的基础上,把政治、军事、文学、想象结合起来,再次创作了《三国演义》,大大宣传了三国故事,使之比其他历史著作更能在海内外大街小巷流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三国演义》序言中说,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历史言情小说,也是中国从文言小说走向白话小说、从短篇小说走向长篇章回小说的桥梁。《三国演义》还开辟了一条历史与民间传说相交融、民间艺人与文人智慧相结合、内容实虚兼备的创作道路,成为后世历史言情小说、英雄传奇小说、侠义公案小说,乃至神魔小说的典范。”并说“言情”就是把历史事实敷衍地写成长篇章回小说或故事。《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里面的人名(包括笔名)、地名、官员名等大多是纪实性的,但也有虚构的,故有“七实三虚”之说。
据说,清朝开国将军都把《三国演义》视为兵书珍藏。
由于历史的限制,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仍然沿袭了旧白话小说的模式,在开篇或者介绍重要人物时,把一些人物、事件写得极其荒诞夸张。如第一回中,给张角送太平要术书的老者说:“我是南华老仙。”说完之后,便化作一阵风消失了(《水浒传》第一回也有这样的描写);关羽死后“魂魄不散”,飘到当阳县玉泉山上,以显示他的神威。
此外,《三国演义》完成后,又经过许多人的修改和补充。最著名的是毛伦父子毛宗纲修订本,他们对《三国演义》从文字到内容都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大部分修改比以前好,但也有修改得比以前差。详情可参见裴小伟2013年6月为《三国演义》修订本所作的序言。
经过长时间的解读,很多人对它进行了加工修改,当然这些编辑者在修改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主观意愿。另外,当时的人多以修改文艺为主,但不一定擅长技术研究,毕竟中国历史上像北宋沈括这样记载科技的人并不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官方和民间都把读书、科举当成最重要的事,写小说是穷苦落魄之人养家糊口的事情,科技只是工匠的事,是贱民才会做的事。
至于三国时期两军对战,一开始是“战不过几回合”还是“连战五十回合以上”,最常见的就是张飞和马超对战三次,总共二百二十回合,还是没有分出胜负。两军对战时,都尉、校尉、军士、士兵就只是在一旁观看,不管人数有多少,只要打赢了将领,基本上就赢了。
其实古代的战争大多不是这样打的,不然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早就灭了韩信,怎么会四面埋伏被韩信打败呢?
综上所述,建议读者不要纠结于“一吕布、二赵云、三典韦、四关羽、五马超、六张飞、七黄忠、八夏侯惇、九姜维”“吕布、赵云、典韦、关羽、张飞、马超、许褚、颜良、文丑、张辽、黄忠、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李典、张郃、徐晃、太史慈、魏延、文聘、高览、臧霸、周泰、韩当、丁奉、徐胜、黄盖、庞德、姜维、邓艾、钟会、王睿、杨固、夏侯霸、邓忠、文鸯”等三国武将武功值排名,坚持主张真实权威的排名。 比如颜良、文丑、关羽三人谁更强?难道我们不考虑疾病、年龄、饮酒、疲劳等因素的影响吗?颜良死于关二爷之手,文丑却没有,颜良是被关二爷伏击的。这是不是意味着颜良的武功值比关二爷低?如果是这样,按照这个推理,范强和张达比张飞强。杀了众多一流将领的东吴马忠不是天下无敌吗?
长坂坡上“赵云怀抱天子,突围而出,砍断两面大旗,夺下三支长枪,用枪剑斩杀曹营五十余名名将”的故事是虚构的。历史上确实记载了排在最后的文鸯冲营的表现:文鸯率领十余名骑兵冲进司马师军中所向披靡,随后引兵而去。随后司马师又派左都尉司马班率领八千骑兵。文鸯独自冲进数千骑兵之中,转眼间就斩杀了百余人,进出六七次,让追击的骑兵不敢靠近。虚构的东西和真实的东西,哪个更厉害呢?
我猜罗贯中自己也未必能令人信服,他会说:“我只是写一本书而已,你何必这么认真呢?”
读者普遍认为,三国初期的武将数量和威力都比后期多很多,前期二流人物的张郃在后期却变得无敌,蜀国的五虎上将比魏国强很多,东吴则少得可怜,最强的孙策和太史子也只能和张辽、张郃相比,按照武将的武功值和打斗风格,蜀国本该灭掉这两个国家。
我觉得他们很多优势都是老罗写的,难道不能用数学公式套用一下,A>B,B>C,然后得出A>C的结论吗?现在的乒乓球运动员还做不到这一点,只能制定一些规则,在比赛中按照积分来排名。但经常会出现后面的选手打败前面的选手的情况,说明排名并不绝对反映真实情况。
有人说谋士也能发挥作用。说起谋士,罗永浩把诸葛亮演得最好了,见人就杀,把周瑜气死,甚至吓跑了仲达。但《三国演义》毕竟只是演义,不像现在的穿越小说,只有几个名字是真的,事件和结果都是假的。《三国演义》的结果受到历史的制约。罗永浩想保持那些人的军事实力和高谋略,就引入了天意。比如夷陵之战诸葛亮没有参与,上方谷失火时又遭遇暴雨,司马氏父子才得以逃生。
我认为三国演义在战斗武将方面比水浒先进,在谋略方面也比水浒先进。吴用若放在三国,恐怕就和许攸差不多了,难以担当起总兵重任。
有人说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从《水浒传》前半部分来看,或许如此,但后半部分却给人相反的感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1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