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看到的关公雕像大多是一手拂胡须,一手执《春秋》。 关平左持印,周仓右执剑。 而且,晚上还经常听到关羽读《春秋》。 可以说,《春秋》是关羽当今公众形象的重要道具。
关羽为何只读《春秋》而不读其他书?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 当时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易学》、《春秋学》、《礼学》,都是以治天下为基础的。 用它来学习。 而且,他们都以官员为师。 学问精良,则为官;学问精良,则为官; 官场有功,则教书。 欲为官,必先读书。 只有好好读书才能做官。 当官得好,就能教育别人。
很多贵族家庭都是“一代传一经典”的家庭。 为什么要“世世代代一经”? 因为从春秋到汉代,虽然已经出现了私人文字,但尚未发展起来。 教育主要通过口授进行,所以大多数人都是父传子、代代相传。
那时的教育只能通过口头教学来进行。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讯技术的问题。 东汉中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它发明后并没有立即应用于知识传播,而是小范围使用。 更多的时候,传播媒介是竹简和帛书,但无论是竹简还是帛书,复制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所以仍然无法在全社会广泛应用和推广。
当然,有些人会不远千里去异地求学,跟随名人学习。 之所以要向别人学习,是因为别人的知识都是口头传授的,没有文字。 你只能跟着他们,一边生活、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比如东汉时期著名的贵族弘农杨氏,也是杨修家族。 杨修的祖先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已因战功被封为侯爵,但并未名扬天下。 直到杨震的父亲杨褒才开始学习《欧阳尚书》,但恰逢西汉末年、王莽时期和东汉初年,所以他隐居了。
杨震也学欧阳尚书,但他不是学他的父亲,而是学太常寰宇。 《后汉书·杨震传》云:“甄劭好学,受太常环宇欧阳尚书之教,博览明代经书,无所不精。” 五十岁时,开始在府县做官。 他被朝廷征服,逐渐升迁,曾任太尉。
杨震的儿子杨丙,《后汉书·杨震传》记载:“幼时承父业,又作《经世遗》、伯同书传,并且经常以教授的身份隐居。” 他也是四十多岁开始做官,他也做到了。 太尉。 而且,桓帝继位后,还“征明朝《尚书》劝之,即为桓帝讲授《尚书》。这说明经过三代杨褒的努力, 、杨震、杨丙、弘农杨氏代代相传的欧阳尚书,成为杨家学派,是尚书的权威学派。
杨丙的儿子杨慈也延续了弘农杨氏的传统。 “他很少传授家学,潜心学问,常常隐居,教导弟子,不听州县命令。” 而且,灵帝继位。 后来经太傅和三公举荐,杨赐还为灵帝讲授尚书,后又担任司空、司徒。 杨慈也是三国时期曹魏司徒王朗的老师。
杨赐死后,灵帝为杨赐辞朝三天,下诏嘉奖他:“故司空林受晋侯赐,华越拥护,九德,三——叶相,以忠辅国,我早年受教于道、幕,后升为埙,以作大将之功。师训内外显,将官职责必勤勉。”
杨赐的儿子是杨彪,也就是杨修的父亲。 他还“传家学”。 入仕后历任司空、司徒、太尉。 董卓、李傕、郭汜当政时,杨彪跟随皇帝。 ,多次在关键时刻保护皇帝。 随汉献帝至许都后,任尚书令。 曹操曾想杀杨彪,孔融出手相救,杨彪才免于一死。 曹丕登基称帝后,为了博得人心,曾想封杨彪为弟子。 但杨彪在儿子杨修被杀后已经心灰意冷,没有同意。
因此,东汉末年,袁绍家族被誉为“四世三公”,杨修家族也不逊色,连续四代担任太尉。 “自甄至表,为第四代太尉,德行相继成就,与袁氏一起,成为东京名门望族。”
袁家的情况与杨家类似。 袁良开始学习孟易《易经》,袁良又将其传授给孙子袁安。 袁安入仕后,历任司空、司徒。 袁安之子袁景“学《孟子周易》,着《难记》三十万言”。 他曾在内廷担任要职,但从未担任过司空。 但袁安的另一个儿子袁昌曾担任过司空。 元景之子元唐“幼时传家学,为儒士所称其正直”。 历任司空、司徒、太尉。 袁唐的儿子袁封、袁威也担任司空。
袁伟在董卓之乱前后担任太傅。 由于袁绍、袁术反叛董卓,都城洛阳的袁氏家族被处决。 袁术是袁封的儿子,袁绍是袁封弟弟袁成的儿子,袁成早死。 但袁绍其实是一个妾袁封的儿子。 袁成死得早,没有子嗣,于是袁绍生下了一个继承人,名叫袁成。
因此,袁绍、袁术常自称“四世三公”,即指袁安、袁昌、袁唐、袁丰、袁威。 事实上,像司徒这样的高官连续担任过四代人,而不是四代人。 三三主的意思。
也就是说,从东汉中期开始,通过学习儒家经典,以“儒家经典常识”被招入宫廷为官,成为进入官场的重要通道。 与此同时,社会对这些长寿的“高人”也越来越尊重。 朝廷在选拔官员时,也越来越注重家庭出身,尤其是拥有三位高官的家庭。 因此,到了东汉中后期,一些传统的将军家族越来越倾向于转向文官路线。
典型的例子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的祖先是楚汉战争时期赵国将领司马炎。 司马懿的曾曾祖父司马骏也是汉朝征西的将领。 可见此时的依然是将军世家。 但从司马骏的儿子司马亮开始,他们逐渐跟随社会风气的变化,转变为儒家世家。 司马懿到的时候,已经“博学多精儒学”,看上去出身于儒家世家。
可以说,《春秋》在汉代经典中占据着核心地位,非常繁荣和发展。 孔子的著作中,只有《春秋》是孔子“写”的,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删除或传承,其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相对而言,《春秋》在汉代的受欢迎程度要高于其他儒家经典。 而且,《春秋》虽然是孔子修改改编的,但它毕竟还是有历史依据的,比《周易》、《礼记》等专门学科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关羽是谁? 历史上没有关于他的家庭背景的记载。 东汉中后期,人们就已经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出身。 所以,如果有人能追溯到某个历史名人,或者有过官职,一定会留下记录。 但关羽却没有,这说明他出身比较卑微。 杀人后逃往涿郡,与刘备、张飞结为好友。 此后,他跟随刘备征战南北,成为当时的名将。
然而,随着黄巾之乱后三国格局基本形成,早期出身的纯将的地位开始逐渐下降,出身于世家的儒生开始在宫廷中崛起。三个王国。 比如,到了曹丕时期,独立将领中,曹休、曹真还是比较明显的武将,但司马懿、蒋济的地位却开始上升。 到了曹睿时期,带兵出征的主要将领已经是司马懿、满宠、陈泰、郭淮、王凌、关丘俭、诸葛诞等具有明显儒家贵族特征的人了。
到了蜀汉,这一点更加明显。 刘备死后,主要负责军事指挥的诸葛亮、蒋琬、费祎等人都是文官,不是将军。 这种趋势在孙武身上出现得更早。 周瑜出身贵族,吕蒙也在孙权的建议下开始读书,鲁肃、鲁迅都以儒家为将。 三国后期的名将羊祜、陆抗更是儒生。
也就是说,汉末群英荟萃的混乱局面基本结束,进入三国相对稳定的时期后,三国内部都出现了从军事转向军事的趋势。民事。 原本的贵族家庭在各自的内政中的地位开始上升。 一些出身贫寒的将领,既要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又要保持风雅,注重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国志·张郃传》:
他虽是武将,又是儒生,却举荐同乡北瞻修行明朝。 诏书曰:“昔尊为将军,任五经大夫,留军中,与众生闲谈。今将军在乐融外,大队,记国”。 ……谨遵贾将军遗愿,现晋升詹为大夫。”
《李典传》:
他是一位好学者,高贵典雅,不与将领争功。 尊崇智者臣臣,不及于者,则称军中长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关羽也在读书,开始阅读《春秋》。 裴松之注释《三国志》引《江表传》曰:“于浩佐传,讽刺朗诵,皆朗朗上口。” 汉代《春秋》流派众多,但《左传》仍是最接近史书、记载最详细的。 适合已经有一定文化程度,但对《春秋繁露》、《谷梁传》、《公羊传》等较复杂体裁的理解还不够的人阅读。 关羽显然属于这种人,所以他读的实际上是《左传》。
三国后期,贵族家庭不断发展,儒家家庭更加兴盛。 这种风气蔓延到两晋,让出身一般家庭成了骂人的词。 东晋皇帝与妃子吵架时,妃子以出身名门为傲,说司马氏的始祖司马懿西边诸葛远,抗孙权。东部。 他为什么要当将军?
然而,相反,东汉末年的一些贵族子弟在学习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学习军事。 袁绍和袁术出身于儒家世家,但早年他们更多地表现出侠客的特质,不符合当时儒家世家的标准,所以他们更有能力成为乱世英雄。 打算杀掉董卓的王允,早年也学过剑法。 曹丕以文学闻名于后世,但他也是当时的剑术大师。 当前面提到的桓宇因儒学而闻名时,在东晋,他的子孙中涌现了权臣桓温,他更多的是武将的特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