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觉得《台湾文学史》把台湾概括为:流离失所的中国,是最恰当的。 在中国大陆辽阔的领土之外,边上有一个小岛——台湾。
鸦片战争前,台湾受中央政府管辖。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开始走上近代流离失所的道路。 笔者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我认为的台湾岛最后一位“古风诗人”——邱逢甲。
邱逢甲
邱凤甲(1864年—1912年),汉族,字仙根、吉甫。 他的绰号是折安、中兰、华严子。 又被认定为海东一民,南无山人,沧海君。 1911年辛亥革命后,以沧海命名。 他是清末抗日保台的爱国诗人、教育家、爱国人士。 祖籍广东嘉应府镇平县(今广东蕉岭)。 1864年出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1887年中进士,1889年吉丑科通进士,任工部侍郎。
痛苦的诗,固执的嘴
诗歌是写事物和感受的。 我想,文学史上有关痛苦的诗一定多于有关幸福的诗。 邱逢甲的诗几乎都是写痛苦的,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 其实我觉得邱逢甲的诗就像是“心灵鸡汤”。 明明现实是不堪忍受的,但他还是用类似于传销的语气,告诉大家未来的美好!
鸡汤诗大师的鸡汤散文
作者说他的诗是鸡汤,不是贬义,而是这样的诗一定是他那个时代写的。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为大家精选的诗词,走进鸡汤大师的生活吧。
《除夕无月》满城灯笼春烟满城,宝月沉沉海天。 见六傲仙泪流满面,圣山已毁三年! 三年来,这个夜晚没有光亮,但家乡却有许多明月。 我要海天寻月,五更梦中飞越大海。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虽然悲伤至极,但这是因为台湾已经割让给日本了,他已经渡到了福建,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鸡汤还是要写,就像后半句说,必须上天上月,跨过海峡,才能征服台湾失地。 这种对自己的鼓励,只是他鸡汤文的第一步。
《铁汉楼怀古》、《灵峰楼怀旧》、《五月二日东山大中寺庆文信公诞辰》虽然是怀旧作品,但它们并不只是阐述对过去怀念的深切感情和怨恨。 我们希望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光复国土,雪耻”。 邱逢甲时时刻刻鼓励自己,用鸡汤式的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影响他人,激励自己。
《送长乐学生入军校》《送长乐学生入军校》两首诗:一思、丙午、丁未,分别写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三十三年。 武士风格。 今日推翻古人,靠时势造英雄。
这些诗都是邱逢甲写的歌颂新事物、新气象的诗。 内容很新鲜,很受欢迎。 他们相辅相成,配合同盟会的宣传鼓动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他看到了时代的希望。 他晚年总是写下这些讴歌革命、展望未来的鸡汤诗。 根源是他永远无法根除的希望。
《牛山堡赏梅》题注:起草于庚戌、辛亥,成书于清宣统二年、民国元年。 牛山曾约看花,万株梅花围满了将军台。 昨晚,军报报道了梅心,寒花已经蔓延开来。 《雪中的莫愁湖》说明:莫愁湖在南京郊外。 起草于1911年,写于民国元年,河边有莫愁村,湖雨云彩摇曳着游人的鬼魂。 一个美女搂着她的腰看她,却不教她如何与人说话。
读完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它们表达了诗人的高尚品格,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想。 清新、明亮、清澈的自然,体现了诗人庆祝中华民族复兴的喜悦和复兴的希望。
不可否认,邱逢甲诗歌的题材和主题有很多相似之处。 贯穿诗歌的主题是痛苦的现实和一定能看到希望的励志情感。 邱逢甲的一生就是为了收复失地、返回台湾,并持续践行着这样的事业。 无论情况多么尴尬,你都要用高昂的斗志去影响别人,激励自己。 这是一个鸡汤诗人不断探索的实践。
他相信那一天总会到来,而他英雄诗篇的背后,是他收复失地的决心和希望。 劝你喝完这碗浓鸡汤,再往前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35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