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专栏】
改变人生的不是原则,而是习惯
作者|梁启超
人是靠习惯活着的,原则只是用来指导生活的。
能够改变你生活的不是你听到的大道理,而是你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
01
真相不是万能药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听过无数的真理。
无论是亲人长辈的教导,朋友的善意提醒,还是每天通过手机、杂志等各种媒体收到的各种心灵鸡汤和人生哲理。
我听过很多道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事实并不能改变你的生活。
你的生活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没有什么大原则来规定。有意义的人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而你的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由你的习惯决定的。
我们常常期望听到一个最终的真相,它将在几天或几周内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
但闻而不行动,才是我们普通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道理很容易明白,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会被真理改变。
举个简单的例子,想要健康,知道多少健康原则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
清末动荡,随着时代的变迁,层出不穷的理论和各种真理满天飞舞。
出生在风云变幻的岁月里,梁启超也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道理。
面对这些原理和理论,梁启超并没有全盘接受。
《楞严经》云:道理可以突然明白,事情却必须逐渐修行。能够改变你生活的东西从来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真理是抽象的、普遍的,但生活却不是。生活从来都不是静止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同的,甚至生命中的这一刻与下一刻也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而不是依赖他人指点的盲人。把别人的道理运用到自己的身上,不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
02
不是原则没用,而是习惯不好
“知易行难”。听真话很容易,但遵循真话却很难。
习惯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
歌德说,“最好不要在太阳落山时幻想,而在太阳升起时采取行动”。
道理听了千遍之后,还不如迈出一步,让道理成为一种习惯。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生。
没有人一开始就有超人的能力,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就获得成功。成功的秘诀在于生活中的小事和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习惯。
有人说:“播下一种行动,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人生的基石。
人是靠习惯生活的。
研究表明:重复21天以上就会形成习惯;重复90天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同样的动作,重复21天,就会成为习惯动作;同样的想法,重复21天,就会成为习惯性的想法。
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人的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
老子说:“君子闻道,则勤行;士人闻道,则生死;小人闻道,则笑。不笑,不足以修道。” ”。
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在他出生之前,梁氏家族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近250年。
梁启超的曾祖父、曾祖父一直从事农耕。
那时,没有人不懂得读书做官以光宗耀祖的道理。然而,直到梁启超祖父那一代,人们才“始潜心学”,真正将道理付诸实践,变成一种习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点大家都知道。
梁启超在谈到读书时,并不是只讲读书的好处,而是劝人们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不是真理没有用,而是你没有养成知行合一的好习惯。
真理与改变生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而知识与行动的统一是跨越这一鸿沟的桥梁。
如果你没有真正使用真理,它肯定不会以任何方式改变你的生活。
所以,听太多道理是没有用的。将这些原则内化到您的习惯和信仰中非常重要。
当你积累了足够多的好习惯,你自然就会拥有美好的生活。
03
原则需要融入习惯
习惯要么造就最好的仆人,要么造就最差的主人。
成功与平庸的区别不在于懂得更多的道理,而在于拥有更好的习惯,能够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道理转化为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
仅仅聆听真相并不能改变你的生活。当你的大脑理解它时,你的身体也必须理解它、移动它,并将真理融入你的习惯中。只有这样,真理才能内化为行为,才能用真理改变你的生活。
只听真话对人的影响往往是短暂的,但将真话灌输给人们的好习惯却是人们储存的道德资本。这种资本是不断升值的,人可以终生享受它的利息。
《易经》云:“穷则变,柔则将,通则长”。这个道理每个人都知道,但是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将理解的道理融入到生活中,并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你做不到,但梁启超做到了。 “多变”是后人评价梁启超最常用的词。诚然,梁仁恭一生的观点改变了无数次,道路也改变了无数次,但这不正是把认识真理发挥到极致、把真理植入习惯的表现吗? ?
真正改变你生活的不是原则,而是习惯。
无论你听过多少人生哲理,如果不把它变成习惯行为,无助于改变你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还是有那么多人戒不掉。
能够改变你生活的永远不是写在纸上或在你耳中听到的真理。改变要靠自己的行动,改变坏习惯,形成好习惯。
牢记真理,用行动表现出来,把好话变成自己的好习惯。
当你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时,何必担心自己的生活不会越来越好呢?
来源|如学传媒、师博会
关于作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又名卓如、仁甫、仁恭,又名印兵师主人、印兵子、艾师客,中国新人、自由斋大师。广东省广州市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人[52-53]。清朝光绪年间,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改良派和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1] 幼时师从老师。八岁习文,九岁能文千字,十七岁考中,后师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员。改革前,他与康有为联合省领导开展“上书”运动。此后,他先后领导北京、上海羌社,与黄遵宪共同创办《时事报》,担任长沙时事学校讲师,着有《改革论》,推动改革。
1898年维新运动失败后,随康有为流亡日本。他的政治思想逐渐趋于保守,但却是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冰饮室集》和《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动“诗歌革命”,批判了以前在诗歌中用新词表达新思想的做法。海外推行君主立宪制。 1911年辛亥革命后,曾加入袁世凯政府,任首席大法官;后来他严厉批评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并加入了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作品编入《冰饮室集》。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突然去世,享年56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7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