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鸡汤文学”比唐朝还早“心灵鸡汤”源于天主教

余秋雨和于丹冷漠,毕淑敏和周国平冷漠。

自2012年《正能量》以来,“鸡汤文学”就陷入了低迷,读者们似乎进入了新的疲软期,或者说直到大家都清理掉了昨天残留的温情,才不会被新的多彩所感动。字。

对于在市场淡季写作的《鸡汤》作者来说,这是不幸的。 无论怎么努力,读者都会有本能的反应:兄弟,你抄袭了吗?

这是标准的废话。 如果不抄袭,鸡汤文学从何而来?

心灵鸡汤”早于唐代

“心灵鸡汤”起源于天主教,形成于公元五世纪左右。

按照规定,复活节前40天是四旬期(又称“四旬斋”)。 四旬斋开始后的第一个星期三,信徒必须去教堂参加弥撒。 14岁以上的人不能吃肉,18岁以上的人只能每天吃肉。 吃一顿饭。 为了保证营养,教会会为信徒准备鸡蛋汤和素食,即“丛山灵汤”,俗称“心灵鸡汤”。

这种汤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现代化领军国家中流行了1500年。

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不是蒸汽机的结果,而是“清教徒精神”的产物,即节俭、勤奋、为今生奋斗,以及相信天国可以在地球上建立的信念。 。 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长期停滞不前,是因为我们受到道德、宗教、传统等迷信的束缚,而正是“清教徒精神”带领人类突破神韵,重新获得自由。命运的主宰。

从这一点来看,《心灵鸡汤》就像一杯圣汤。 然而,马克斯·韦伯不太明白为什么5世纪发明的好东西直到18世纪才生效。

没有人比美国人更大的小偷了

自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鸡汤文学”就如滔滔江水,生生不息。

《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都是典型的“鸡汤文学”。 作者几乎抓住读者的耳朵喊道:“快!去海外工作。” 后来的《基督山伯爵》等等,也堪称其中的佼佼者。 雨果的《海上劳动者》里有一句名句“闪电,为我点亮路灯”,豪迈得让人把晚饭一口吐出来。 这种利用劳动对抗暴君的绝技,有点像奥斯维辛集中营门上的标语:劳动创造自由。

不过,欧洲的“鸡汤文学”依然是温文尔雅的,所以在迎合市场的同时,还是可以收录一些世界名著的。 然而,到了美国人手里,一切都变了。

首先是海伦·凯勒的《如果给我三​​天》。 她花了无数三天时间写这本书。 她并不是用它来享受生活,而是尽情地倾吐自己的唠叨才华。 现在,她不幸的命运却帮她获得了足够的人气。

华盛顿·欧文是另一个健谈的人,我仍然记得他那句伪名言:“落在源头的一颗鹅卵石可以改变大河的走向。” 年纪越大,越觉得自己很傻。

然而,真正的巅峰之作是1993年杰克·坎菲尔德和马克·汉森共同策划的《心灵鸡汤》系列。杰克·坎菲尔德是一名演员,但他不记得自己演过什么,也可能是强盗A,村民B等表现不好,就写了。 这一点自古以来都没有改变。 他们一口气熬出了两百多本书,从奶奶的鸡汤、爷爷的鸡汤、妈妈的鸡汤,到囚犯的鸡汤、老板的鸡汤。 其实就算想赚钱,也没必要这么凶猛……

鸡汤为什么这么香?

人类爱喝鸡汤,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脆弱,没有勇气面对世界的全部真相。

我们不敢承认道德没有先天的道理,不愿意相信生命没有终极意义,不愿意接受我们都会死去的事实,不愿意面对我们的大部分生活都是无聊的事实而毫无价值,所以我们必须编造一个虚幻的世界,用它来弥补各种不足。

我们宁愿在麻醉下怀念今生,也不愿在与命运的斗争中惨败。 这是人性。

美国作家特别擅长讲故事。 美国报纸每期必须包含200个故事,每版必须有3个故事。 对于一个好的记者来说,500字足以讲述一个故事。 在这样的氛围下,作家很少再去学习讲故事的艺术。

美国品牌鸡汤几乎总是由叙述和讨论组成。 偶尔也会采用所谓的“中国盒子”叙事手法,即故事套套。 它起源于《三言》、《二拍》等民间文学。 我不知道为什么。 ,西方人认为这非常“高”。

我们生活在一个泛故事时代。 商业靠讲故事,职场靠讲故事,娱乐靠讲故事,甚至新闻也靠讲故事。 既然都是故事,鸡汤就特别诱人。 与现实的苦难和仇恨相比,它更像是春天和雪。

总之,“心灵鸡汤”的香味离不开两个前提,一是头脑愚笨,二是喜欢听故事,而现代社会就富含这些。

口味不断变化的中式鸡汤

鸡汤文学之所以在内地流行,是因为有港台校园歌曲的陪伴。 内地读者认识了琼瑶、岑凯伦、奚慕容、张晓峰等,了解到还有另一种生活方式。 很快我们就有了山寨版,比如王国真、薛米莉等,其中包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或许是受到了“鸡汤馄饨”的影响。 我们对“鸡汤文学”的理解是,它是用鸡肉熬成的汤,所以肉味十足,注重滋补,而忽略了它本来就是一道清淡的鸡蛋汤。 所以我们的鸡汤文学很少讲故事,而是居高临下地教人,或开导,或关怀,或做人,或叫喊,或自作聪明……总之,说不完的话成了我们的招牌。

汉语起源于巫术,最初以咒骂和咒骂而闻名。 如果你用另一种方式说同样的话,意思就会立即不同。 如果你说“所有人都会死”,没有人会欢呼。 如果你说“自古人生无一死”,就会响起一片掌声。 总之,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姿势。 谁能占据主动,谁就领先一步。

懂《论语》的人很多,但像于丹这样敢于讲的人却很少; 理解尼采的人很多,但像周国平这样敢于发声的人也是少数; 职场上成功人士不少,但怎么敢像唐骏这样说话,前所未有……

中国大陆的“鸡汤文学”走了一条奇怪的路线。 它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突飞猛进,从爱情私语,到人生感悟,到职场灵感,到成功学,到国学、历史,甚至健康养生。 它成为另一个意识形态舞台。

谁注入负能量?

不成熟社会最典型的症状是,整体结构会自动克隆到各个子领域,从而将其短板传染给它们,窒息其活力,使边缘无法为中心提供新的创造动力。

作为一个企业,“鸡汤文学”只要健康发展,本可以通过市场博弈逐步克服自身的种种弊端,但遗憾的是,现实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账簿业务具有高风险、低产出、规模小等特点。 除了政策风险外,畅销书上市还不到一个月,盗版现象随处可见。 管理者放弃责任,经营者无能为力。 这就抑制了投资规模,企业只能从市场上一个月赚钱,而不是10年赚钱,意味着投资过多是违背经济理性的。 现实迫使大家只能拿一把就走,大家都在市场里打工。 如果没有人保护掠夺者,行业生态自然会越来越差。

与严肃的写作相比,炒作概念永远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 后来我什至懒得去创造新的概念,只是简单地拼贴起来。 比如,我把孔子描述为励志人物,把刘邦描述为一个高级失败者,把隋炀帝描述为“富二代”。 总之,我会把历史人物转变成你们想听的,提供你们的想法。 淫。

表面上看来,商人的急功近利带来了负能量。 但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商人不急功近利呢?

为什么精英阶层讨厌“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自大陆上线第一天起,就受到了精英阶层的批评,所用词汇极其严厉,比如“思想搬运工”、“精神侏儒”等等。

从历史上看,精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层。 虽然依附于皇权,但对于文字质量的评判,却是文人说了算。 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作品的好坏就看上面的意义了。 如果批评有误,立即销毁。 随着逐渐被边缘化,大家自然会把所有的愤怒发泄到更安全的地方,而《心灵鸡汤》恰恰成为了替罪羊。

《心灵鸡汤》是市场写作。 会不会让读者的灵魂变得矮小,让人变得更加幼稚无知?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 年轻的时候不无知,不幼稚,也许是不正常的。 真正让精英们感到难以忍受的是,“心灵鸡汤”写作造就了太多社会知名度甚至后来居上的“作家”。 如果不反对他们,精英就无法再凸显他们的存在。

精英写作和市场写作可以齐头并进,但值得深思的是,是什么让彼此反目成仇?

为什么中国老板喜欢激励?

在世界鸡汤文学创作中,中国老板是独一无二的。 别的国家的老板忙于生意,而我们的老板则埋头于写作出版书籍。

是因为我们的人文学科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巅峰吗? 首先,这些书大部分都是代笔作品。 其次,从创作质量来看,大部分都是文字垃圾,没有阅读价值,只是浪费纸张。

中国老板爱写作,是因为他们企业的资源构成不同。 如果业务是对外开放的,顾客的感受可以决定公司的生死,那么他自然会忙于服务。 如果生意受到权力的保护,顾客不满意他也无能为力,老板可以通过写作来争取社会资源,从而为进一步获取权力资源提供创造机会。

中国老板也有自己的麻烦。 他们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但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在权力的束缚下,自我实现很难完成,写作是一种迂回而安全的反抗方式。

一方面,他们选择鸡汤文学,因为它安全。 另一方面,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生活在伪理想主义时代。 他们的审美趣味从小就被落后的教育彻底磨灭了。 事实上,他们已经不具备欣赏和写出真正作品的能力了。 某种意义上的文学。 更何况,鸡汤是一种隐蔽的自我吹嘘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他们被权力挫败的野心。 能够在别人面前扮演讲师的角色,对于经常听课的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心灵鸡汤》失去了灵魂

或许,《心灵鸡汤》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功利的写作方式。

以职场动机为例。 从吴世宏开始,随后是唐骏、李开复等人。 许多高管已经达到了职业生涯的巅峰,面临着绩效压力。 为了给自己以后留一条路,因为名气更大了,他们开始了《心灵鸡汤》。 ,社会资源就会更多,未来的就业岗位就有保障。 几乎每一本这样的“自传+反思”的书都把自己呈现为一个近乎完美的人,无所不能,善良,只有一些小缺点。 他们甚至靠兜售廉价的爱国主义来博取人们的关注,却暴露了作者最大的缺陷:虚伪。 。

虚伪是《心灵鸡汤》写作中的一个通病。 商界哪有免费的鸡汤? 真正的天才,已经被藏在保险箱里很久了。 谁会告诉你? 先天的缺陷,加上环境紧张造成的急功近利,让他们显得格外恶毒。 结果是,穷人在写致富,花花公子在歌颂爱情,傻子在写如何思考,没受过教育的人在写读书心得,没受过教育的人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大家都在假装。 ,但幸运的是,人们从来不缺乏对真实的信念。 人们。

没有灵魂的灵魂鸡汤只能被一代又一代的欺骗,而每一个市场区间都可能是等待新一代被欺骗的人长大。

“鸡汤写作”路在何方?

当你拥有青春时,你会迷茫,你会爱上《心灵鸡汤》。 没有它的灌溉,认真的阅读就会失去大部分土壤,成为空中楼阁。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心灵鸡汤》该不该存在,而在于它的质量以及能否更加专注和认真。 现实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作家希望靠“心灵鸡汤”一夜成名。 他们忍着每千字40元的稿费,精心炮制出一个又一个概念。 他们对市场分析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对文化的了解,而且精通。 掌握了用户定位和需求分析,但是没有足够的时间积累,所以写不出真正的好东西。

“心灵鸡汤”也是鸡汤,也是人类文明积累的产物。 简单的组装和拼接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但并不能构成创意产品。 这其实远比肤浅、简单、天真更可怕,因为作者没有把个人经历结合进去,他是在制作,而不是在写作。

图书市场20年来的发展证明,要克服这一困境,只能从大环境入手。 然而,过去20年也证明这往往是失败的。

所以,低位操作就低位操作。 幸运的是,图书行业的情况并非如此。 毫无疑问,三五年之内,冷鸡汤将会再次沸腾,一个新的概念将会出现,让读者兴奋不已。

到时候,书商们一定会很高兴:被欺骗、欺骗的新一代终于长大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637.html

“过年吵架”是一把双刃剑,亲密关系反而成了最亲密的人
« 上一篇 2024-03-23
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暨乌海论坛
下一篇 » 2024-03-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