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在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是“充满知识和情感的文字”,柔和、温暖、充满正能量。心灵鸡汤是一剂安慰剂,可以舒缓心情,读起来一口气;也可以用于转移情绪,在人们失意、沮丧的时候,效果几乎不亚于“鸡血”。
“心灵鸡汤”一词,出自1993年杰克·坎菲尔德和马克·汉森联合出版发行的《心灵鸡汤》丛书。书中的文章都是通过小故事讲述一些人生感悟,传递正能量,温暖人心。后来,这类文章在《读者》、《译林》、《青年文摘》等杂志上广为流传。
直到现在,人们习惯把在微信上看到的文章称为鸡汤,很多作者也称自己为鸡汤作家。在朋友圈抱怨时,也会说“最近真的熬不出鲜鸡汤了”。
我对此一直非常抗拒。
关注大切的同学中,90%以上都是通过其他转载号找到这里的,其他转载号转载我的文章时,我配的介绍一般都是这么写的:专栏作家,土木工程造价工程师,白天搬砖,晚上写作,不是鸡汤,是暖胃的。
你们注意到了,我一直强调我写的不是鸡汤。但说了也没用,只要在微信上,大家都以为是鸡汤。所以经常有同学在后台说:“大切,我很喜欢你写的鸡汤,你的鸡汤味道和别人的不一样。”
我想说,当然不一样了。我写每一篇文章,从来没有想过要煮一碗美味的鸡汤,也没有想过要给你们打气,只想说说我对人生和爱情的理解。我的出发点是表达自己的思考和领悟,而不是刻意遵循鸡汤的写作技巧,以让你们看完之后感到心潮澎湃为使命。
我之所以这么固执,是因为我以前非常厌恶鸡汤。
鸡汤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从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提炼出一两条看似有效的道理,让你从迷雾中看到一个清晰的方向。它告诉你,只要做好这些事,生活中的烦恼就迎刃而解,激起了你的热情,但当你放下文章回归生活,你还是一如既往地浑浑噩噩地生活着,没有任何改善。
经过几个循环之后,你可能会觉得这鸡汤很假、很空洞,这时你再回头看这鸡汤,它会告诉你,你的自控力很差、执行力不足、不会调节情绪等等,你想想,于是就开始自责,挫败感让你很不开心。
鸡汤的特点就是笼统、宽泛,不能给你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网上有一张图,很能体现鸡汤的套路:
同时,鸡汤文章的写作风格往往是这样的:
看完之后会觉得很兴奋,但是却没有什么实际可做。
当然,我以前之所以不喜欢鸡汤,并不是因为这些。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有义务无偿告诉你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一个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也不是一两千字的文章就能解释清楚的,读不到真正有价值的干货。
我不喜欢鸡汤的主要原因是它不仅毫无用处,还常常会误诊你。它往往会给你一个听起来极其正确的答案,但很多时候这个答案是错误的,让你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浪费时间和青春。
我的大学同学小吴曾经是个鸡汤控,大学毕业后我们进了同一家公司,那家公司充斥着国企的腐败和臃肿,新进员工只能干些琐碎的杂活,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听一堆领导开自我吹捧会,真正的主业都放在了少数人身上,这些人有的累得精疲力竭,有的则无所事事。
挣扎了一阵子,我说要辞职,小吴劝我要适应环境,越恶劣的环境越能锻炼人,一个人只有学会坚持,才能成功。
他说的话听起来耳熟能详,但一点说服力都没有。我坚决辞职,他却坚持留在那里。如今几年过去了,我已经成为行业专家了,他却依然在泥潭中坚持。前段时间,他向我抱怨,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懂,如果公司倒闭了,他就没饭吃了。
当然,讲到这儿,鸡汤玩家还可以说,都是小武不努力的错,是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的。
但有时候我们遇到很多问题,不是因为我们做的不够好。而是因为我们走错了路。其实,我们只要换个方向,换个环境,一切烦恼或许就迎刃而解了。鸡汤只会告诉你,勇往直前,只要坚持,梦想就不远。结果,坚持下来的人,90%都被环境同化了,无法摆脱环境的限制。
从小就听人说,年轻人要多吃点苦。鸡汤文章里总说,年轻的时候不多吃点苦,将来就有吃不完的廉价货穿,有吃不完的地沟油吃。但观察了生活中很多人,我发现这种说法都是扯淡。很多时候,“多吃点苦”更像是剥削廉价劳动力的虚伪口号。于是写了一篇文章,表达一下我的理解。
鸡汤里有很多扭曲的论据,但限于篇幅,今天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大部分鸡汤都强调个人原因,忽视客观情况。但世间很多事,人只要顺其自然就好。这往往是很多鸡汤的局限。
上面提到了为什么我以前不喜欢鸡汤,那现在呢?现在我发现自己对鸡汤渐渐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这个故事从两封读者来信开始,我们暂且称之为A和B。
小A说,自己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关注过很多文化公众号,看过不少鸡汤文章,身边很多朋友也喜欢看鸡汤文章,在日常对话中也经常引用鸡汤文章中的观点。但她渐渐发现一些问题,对同一话题,不同的鸡汤文章可以给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双方似乎都有道理,她经常不知道该相信哪一方、听谁的,感觉很迷茫。
她遇到的问题恰恰是鸡汤文章的弊端,鸡汤文章的观点一般比较笼统、直接,逻辑性不强,完全可以通过诡辩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另外一个原因是,虽然心灵汤文章讨论的是同一个话题,但是选择的角度和前提不同,自然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微信作者是一个写作压力很大的群体,很多作者每天都逼着自己更新文章,如果按照每天2000字来算,一年下来,要写73万字。
对于一些网络作家来说,这个字数并不算多,一年写几百万字的也不在少数。但请注意,这不是写小说。写小说,描述一个简单的情节,就可以写几万字。但微信文章大多是发表观点,即使是思想家,一年也不可能写出73万字的人生哲理、人生感悟。
所以微信作者往往要写几个写了很久的话题,情商、趣味、朋友圈、穷富、购物、修身等等,从各个角度告诉你,很多作者把几个前提强行拆开,一个一个写出来形成文章,前提不同,结论自然也不同。
引用别人的文章很容易得罪人,所以我就把自己的文章当鸡汤来分析一下,你就明白了。
比如我写过一篇文章,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来,但我的意思是,过度的讽刺和不顾及他人底线的玩笑都是没有文化的。如果有人写一篇文章,说讽刺是调节气氛、避免沉闷、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有力工具,我不会认为作者是在跟我唱反调。因为他提到的讽刺更像是一种合理而克制的嘲讽。根据讨论对象的程度不同,结论也会有所不同。
后来我想,我们之所以觉得很多鸡汤满天飞,是因为前提不一样。就像“近水先得月”和“近朱先得丹,近墨先得黑”是两种不同情况下的结论。当你近墨的时候,想到“近水先得月”,自然就觉得不对了。
另外,很多同学看了我写的东西,觉得我在反驳以前那些批评顽皮孩子的文章,说我是在鼓励大家做顽皮的孩子。其实这篇文章没有这样的意思,我只是在说懂事的孩子内心的委屈。做正确的事,总是要承担一些责任的。我并没有号召大家做顽皮的孩子,也没有这样的逻辑。相反,我认为懂事的孩子往往更有自制力,更守规矩,一般来说取得的成就更大。
所以我说,我们面对下一代懂事的孩子的时候,可以尝试给他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拥有一些童真,而不是试图把他们塑造成顽皮的孩子。
因此很多文章看起来观点矛盾,是因为前提不同,或者因为你在自己的脑子里编造了太多内容,从而造成误解。
另一位读者B写信给我,说他很喜欢我的文章,但希望我多写一些正能量的文章。他说自己高中时是个问题少年,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网吧里,喜欢喝酒、打架、斗殴,有一次还差点捅死人。
偶然间,他读到一篇文章,给了他启发。他突然觉得,这样活着,毫无意义。也许现在就停止生活还不算晚。从那天起,他彻底变了。从网吧回到教室,很多人都以为他着了魔。他把所有的课程都从头学起,一点一点赶上来。虽然最后没考上大学,但他从悬崖边走回来,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否则,下辈子,他可能就得待在监狱里了。
那个时候,他开始找那个作者的文章,后来发现那个作者已经转行了,不写文章了,就是在找的过程中,他看到了我的文章,开始关注我,并把那篇对他影响很深的文章发给我,是一篇纯粹的心灵鸡汤文章。
从他身上,我学到,心灵鸡汤文章的简单套路、粗暴的逻辑,也许会误导我们,但有时却是迷茫、绝望的人的一盏明灯,虽然心灵鸡汤不能引导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却总能把他们从深渊拉得更远一些。
另外,很多人把灵感等同于鸡汤,但我不这么认为。
真正的灵感,是把这个世界的真相用现实的方式告诉你,用完整的逻辑推演,唤醒一个人内在的创造力,让人真正去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并付诸行动,最终能让人活得更好。鸡汤更多的是断章取义的虚假空话,给你鸡血,却丢掉你的理性。
但相比于网上的诸多谣言和低俗内容,鸡汤还是好喝很多,对于一些迷茫的人来说,这或许才是真正的鸡汤。
韩大切监制
【微信号】xiaban88
【微博帐号】韩大切
大茄子说
公众号文章更新缓慢
有兴趣的话可以关注我微博@韩大茄
我经常发布一些有趣的东西
另外,公众账号头像将于近期进行更改。
那就不要感到尴尬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4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