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东西才能被称为“心灵鸡汤”?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这样的鸡汤?
说到心灵鸡汤,我很喜欢看这样的书,尤其是上学的时候,看过《半开的门》、《心锁》、《上帝的微笑》、《鞋子里的沙子》这一系列的书,都是那种充满智慧的短篇小说,我想大家都或多或少接触过。
当然,当时我并没有觉得它有什么心灵鸡汤,只是觉得故事挺短的,几百字,一两千字,讲了一个道理,觉得讲的很对,挺有意思。
心灵鸡汤这个词后来开始流行,尤其是在网络上。它有心灵安慰和激励作用。它的内容是比较乐观的世界观,也包含一些行动导向的内容。如果人们第一次接触到它,一定会觉得胜读十年书。后来,心灵鸡汤被糟蹋,变成了毒鸡汤。
心灵鸡汤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其实早就有了,很多成语也是心灵鸡汤,比如“三人成虎”、“雕船寻剑”等,这些都可以算是心灵鸡汤。
很多外国作家的作品,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也包含类似的内容,都是小故事,大道理,能启迪你的人生。心灵鸡汤真正的父亲是美国人杰克·坎菲尔德,他是一个传奇人物。
那时,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高中老师,收入不多。写作方面有些天赋,但切入点不好,写小说没赚到什么钱。四五十岁的他,一事无成。最穷的时候,欠了别人十四万,每天靠吃面条度日。他想,我该怎么办?他每天都激励自己。
他突然想到,肯定还有很多人跟他一样,就是很多失败者,活得不尽如人意,找不到生活的希望,开始自暴自弃。于是,《心灵鸡汤》的雏形就出现了。它针对的是那些生活事业都不顺利,感觉人生很迷茫,找不到方向,甚至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的人,他开始给你指引方向。所以这个定位还是挺准的。
当然,他一开始的日子也过得很艰难,很多出版社都不看好他的作品,他被拒稿143次,直到1993年,他的《心灵鸡汤》才得以出版,众所周知,这本书大获成功,第一年就卖出了800万册。
很快风靡美国,进而风靡全球。他一生写了80本心灵鸡汤,至今已售出8500万册,平均每本超过百万册。当然我觉得这个数据还是有些低估了,因为盗版太多了。
还有不少人把他的故事重新创作、改写,成书甚多,不统计在内。这些心灵鸡汤涵盖的内容很广泛,有《青少年心灵鸡汤》、《父母心灵鸡汤》、《军旅家属心灵鸡汤》、《军嫂心灵鸡汤》、《宠物爱好者心灵鸡汤》、《高尔夫球手心灵鸡汤》等。可以看到,涵盖的年龄、职业,也就是各种人群,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内容非常感人,给人带来启发,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至少是一点安慰,大家很喜欢,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也受到了大批人的追捧。
但后来是怎么就毁了呢?现在人们一提到心灵鸡汤,基本态度都是很反感的。我们来分析一下。
未能提供问题的真正解决方案。
很多对灵鸡感兴趣的人,都采用“把技术问题简化为努力问题”的方法
比如有人问“为什么我拧不进去螺丝?”为什么我家的门打不开?正常情况下,你应该检查螺丝是否生锈、螺丝刀是否有缺陷、材质是否太硬、拧反了方向。是不是拿错钥匙、门锁坏了、走错楼层了?然而,灵魂鸡的做法是告诉你,只要你努力,就没事的!
只要你用力拧,用力推,一定能拧进去,一定能打开门,有一位95岁的老奶奶,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打开了别人家的门。
《心灵鸡汤》的套路基本都一样,试图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勾勒出一段段人生感悟。它们的目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把负面的情绪能量转化成正能量,让你每天都活在正能量里。
但问题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让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而已,其实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所以心灵鸡汤的作用无非是让你内心短暂涌动,让你感觉像被注射了鸡血一样,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但人生中的失落、迷茫、脆弱、无助才是根本原因。
你高考没考好,工作不顺,追不到心仪的女生,这些问题不是一两个小故事就能真正解决的,因为这些都是既定事实,你要真正努力去解决、去改变,而不是傻傻地以为这些都不重要。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大学生问教授:“我和女朋友毕业后留在了北京,我们真的没什么钱,买不起房子,就租房子住。我们有很多朋友,经常请我们吃饭,后来我们又不好意思去,因为总是在别人的桌子上吃饭,我们也没钱请他们吃饭,北京的工资很低,我在北京真的什么都没有,你觉得我现在该怎么办?”
教授回答:“第一,你很多同学都想留在北京,但是没有,你却留在了北京,在北京有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一个女朋友,可以和你同甘共苦;第三,这么多人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很好,朋友也很多。你有这么多,怎么能说你一无所有呢?”
大学生:“哎,听你这么说,我突然觉得挺开心的。”
但真正的问题是,这个学生买不起房子,没钱请人吃饭,工资又低,这是物质贫困。他要找的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致富。教授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诡辩来回答别人的问题,而且回答的都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你有女朋友,有同学,你很幸福,这都是扯淡。所以,我觉得这个大学生当时看起来很幸福,但是回到家面对艰难的生活,很快又会陷入困境。他只能用阿Q精神来麻痹自己,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如果真要解决问题,还是要研究怎么赚钱,怎么赚更多的钱。职业布局,财务规划,人生规划,当然这些绝对不是几分钟就能讲清楚的,更不可能瞬间解决。
替代概念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说的是一个富人在海边度假,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渔夫在钓鱼。
富人说,让我告诉你怎样才能变得富有并享受生活的真谛。
渔夫说,那你告诉我你的想法。
财主说,首先你要借钱买一条船去大海捕鱼,赚钱之后再雇几个帮手增加产量,这样才能增加利润。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渔夫问。
以后你可以买更大的船,捕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
接下来是什么?
再买几艘船,成立一家渔业公司,并投资一家海鲜加工厂。
然后呢?
然后把公司上市,用募集到的资金去投资房地产,这样你就会像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
“当你成为亿万富翁之后会发生什么?”渔夫又问。
富翁想了想说,如果你成为了亿万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去海边度假,晒太阳,钓鱼,享受生活。
渔夫说,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每天晒太阳、钓鱼。
我想你一定听过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励志文章的经典范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别人所努力争取的,恰恰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而我们自己却浑然不知,我们所努力争取的,恰恰是别人所不重视的。
所以,与其去追求得不到的东西,不如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人生总会有得不到的东西,学会知足,才会快乐。
这很有道理吧?确实很有道理。乍一看,似乎是这样。但深入分析,其实不然。对于富人来说,享受生活的方式有很多。在海滩上晒太阳只是其中一种。他还可以去滑雪、徒步旅行、打高尔夫球、潜水,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然而,渔夫却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为了生计,他只能整天呆在海边,每天去海边,重复他无聊的生活。
所以,这个故事只是为了强调,富人和穷人都可以去钓鱼晒太阳,但真的一样吗?当然不是,所以这种故事的作者要么愚蠢,要么邪恶,并没有说出事情的真相,背后的深层逻辑,而只是解释了一个对自己有利的道理,就此打住,并没有继续深挖。所以,这不太有说服力。
我们再来看另一首歌《为何而战?》
就算有几千吨粮食,你还是要一日三餐。
即使你有很多钱,你仍然过着黑白分明的生活
有十间房子,一张沙发。
拥有数百辆豪车也会带来烦恼和麻烦
这个故事的歌词和上一个差不多,都试图寻找穷人和富人的共同点,淡化富人的真正优势,只字未提富人有更多的选择,他们都是一日三餐,只是吃的东西不一样,就餐环境不一样,享受的服务也不一样。人们可以飞到神户吃牛肉,飞到波士顿吃龙虾,随时都可以去。
至于穷人,就只能在路边吃烤串了。当然,你会感到快乐,但体验不可能一样。也就是说,富人也可以在路边吃烤串,但你几乎不可能在波士顿吃到龙虾。
所以,我们看了这样的故事,就会觉得自己跟那个渔夫一样,每天朝九晚五,重复着自己的生活,感觉跟有钱人差不多,好像也是一种解脱,觉得有钱人也就那样了。其实,这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你永远也不会理解有钱人的幸福。
因此,随着你不断成熟,这些精彩的文章很难让你麻木,你只会觉得它们很假,很无聊。
阻碍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这种鸡汤文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幻的、童话般的美好世界,对于学生或者对世事不熟的年轻人来说,很容易被鸡汤文学迷惑、感动落泪,以为现实世界也是一样的。
但现实哪有那么简单,哪有那么美好?这个世界很残酷。所以,如果读了太多的鸡汤文学,结果就是处处碰壁。书里写的和现实世界完全不一样,你踏入社会之后,就会发现自己脱节了,最后只能成为一个很活跃的废人。
关于这样的傻子,故事还有很多。据说,有一位富翁,因为有钱,每天吃香喝辣,最糟糕的是,他得了“富贵病”,而且每天都担心自己的财产会不会升值,家人为了遗产互相算计,他自己每晚都失眠。
有一次他失眠了,出去公园散心,发现一个流浪汉在长椅上酣睡,富翁见状恍然大悟,于是捐出了自己所有的财产,每天晚上盖着被子在公园的长椅上酣睡。
久而久之,他的身体就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金钱买不到真正的幸福,内心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没必要去驳斥这种玩笑,如果真的在社会上呆上一两年,胜过读一百本心灵鸡汤类的书。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0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