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风趣,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睿智,读诗使人聪明,数学使人一丝不苟,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严,逻辑和修辞使人口才好,你所学到的一切都会成为你的性格。
———— (英国)培根
我已经说了,这只是一篇鸡汤文章,如果怕中毒,请自行屏蔽。
鸡汤类文章诞生于我们这一代,随着网络的普及,鸡汤类文章随处可见。渐渐地,人们意识到看了那么多鸡汤类文章,还是不能过上好日子,于是在鸡汤前面加了一道毒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最早用鸡汤这个词来定义这类文章的书叫《心灵鸡汤》。书中大部分都是小清新的生活故事,大部分内容都是希望读者拥有一颗阳光的心,追求真善美。后来,职场鸡汤类文章也层出不穷,写各种情商、明星的故事。在我看来,很多文章真的和洗脑没什么区别。这些文章让我想起了传销。
其实说到鸡汤文章,早在《心灵鸡汤》这本书问世之前,我们就已经接触过不少了,大家可以自己回忆一下,我就不举例了。鸡汤文章本身没有错,问题是大家都指望着通过大量看鸡汤文章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情商,这就有点扯淡了。我从不建议过量看鸡汤文章,尤其是职场鸡汤文章,要我说,你完全没必要看任何一篇(比如这篇)。现在的文章里,有多少故事是杜撰的,很难说。与其看鸡汤文章,还不如花点时间看看哲学书,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虽然这么说可能有些装腔作势,但看了几本书之后,我确实觉得有些哲学作品和一般的文学作品还是有区别的。 最大的一个感受是,大部分哲学著作在前后逻辑关系和思维的连续性和严谨性上,都是一脉相承的。可能正是这些独特思维模式的统一,才使得一个人可以同时成为哲学家和数学家。我甚至极端地认为,自传这种书,其实不需要读太多。我相信,能写自传的人,不会在书里写那些触及社会底线、内心阴暗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却是他们成功的因素之一。所以在我看来,很多自传也被美化成了鸡汤文章。
鸡汤文化的过度传播,导致一些人对这类文章和由此衍生的生活中很多东西产生了厌恶,甚至欺骗了一部分人去抵制真善美。在学习和工作中,他们已经无法区分鸡汤文章和一般的方法论文章了。记得我分享过一篇论文《碎片化网络学习中的认知障碍研究》,不止一位读者说,现在鸡汤文章也能写成论文了,这让我很惊讶。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篇方向性非常好的文章,对现在的学习方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可惜在看到这篇论文之前,我也写过一篇类似文章《工程师职业随想:信息时代的筛选能力》,都讲的是同一个问题。而这类方法论文章中的很多东西都有作者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观点合理与否可以讨论,但文章的内容必须对读者审视自己、理解社会有帮助。 因此该类物品发生误伤的概率非常高。
但即便排除了这些潜在的鸡汤文章,我们能杜绝鸡汤中毒事件的发生吗?鸡汤早已无处不在,前文中提到的那些涉及宣扬真善美、自传、职场的鸡汤文章,绝大部分都不是毒鸡汤。真正的毒鸡汤,是不知不觉喝下去的,甚至是天天喝的。比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接触到《XX天掌握XXX》、《XXX速成班》等,这些标题就是鸡汤,很多人都欣然相信。然而,这些鸡汤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大量鸡汤,来自于一些看似浅显易懂、津津有味讲起来的东西。多少鸡汤故事,是从几年前的读书无用论中衍生出来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故事背后的信息被一点一点剥开,我们来看看,那些故事,有多少能站得住脚。 从现在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这种心灵鸡汤走向灭绝是必然的,不过我还是很好奇那些相信读书无用论的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不知道在后面的投票中,这些人占了多少。
可能那些人还是不觉得这些故事是鸡汤,这些毒鸡汤的可怕之处在于,一旦喝下,可能就没有回头路了。还有一些例子和故事,常人难以反驳,比如当初最贴近我们行业的两个故事《博士后团队与生产线工人解决生产线空箱问题》和《前苏联宇航员使用的铅笔与美国太空笔》。这些抓住群众心理,看似很难找到漏洞的毒鸡汤文章,其实很致命。还有一些像成功是99%的努力加上1%的灵感,但曾几何时,又加了一句话:1%的灵感更重要!有人说,这句话的前半句更像鸡汤,而不是最后一句。我想说的是,这句话的前半句本来就是鸡汤,但加上这句话,就真的是彻头彻尾的毒鸡汤了。 有些人不明白这句话的毒性在哪里。这句话的毒性在于,首先它也符合当下大多数人的心理预期。其次,这句话本身确实无法证明,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当我们把它和说这句话的人结合起来看,事情就变得尴尬了。爱迪生正处于一个努力向上的水平,他无论在自身的努力,还是利用周围的资源,都已经快到极限了。所以我对他这句话的理解是,高手的胜败,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这个瞬间,就是爱迪生所谓的灵感,但他讲的是高手,我们普通人可能连30%的努力都做不到,谁给我们勇气去和99%努力的人争灵感呢?
其实,上面的例子,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人们总是在正确的事情和“容易”的事情之间做出选择(《哈利波特》里的邓布利多)。这是一句很鸡汤的话,但仔细想想,不就是这样吗?其实,很多鸡汤都抓住了人性的这个弱点:捷径。至于是否真的容易,我想人们总是有自己的判断。如果某件事有捷径,那它早就被前人踩成了坦途,轮不到我们。但这个弱点经过实践检验,总会有人相信的。只要配上一些故事,就会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原因很简单:反正也不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何不试试呢。这么做没有错,只是心态上的差异。有的人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捷径上,有的人则继续努力。捷径只起到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现在不是有句话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吗,我一直很纳闷,个子矮又穷又丑的兄弟在圈子里不管怎么选择,能不能和个子高又富又帅的男人选择一样的对象呢?
有些人觉得上面这段话是鸡汤,但是你可以看到我接下来要说的是什么,这也是我一直想不通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话?比如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一边努力一边选择不是更好吗?这不是二选一的问题。还有,1%的灵感比99%的努力更重要,我难道不能一边努力一边寻找灵感吗?这其中有冲突吗?所以仔细思考这些话出来的环境会更有意思。很多人乍一看觉得很有道理,但其实这句话背后的环境和心理更有意思:其实它抓住了人性喜欢选择容易的事情的心理,把两件本来没有直接比较可能性的事情放在一起。这样一来,人们就很容易相信只要等待选择和灵感,就能有所突破,忘记了选择和灵感来自于在这个专业方向上不断的深挖。
然后还有“自感才华不受赏识”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真的是经典的鸡汤。很多文学大师都写过流传后世的诗歌,很美,很伤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他们是不是真的觉得自己的才华不受赏识?我们通过读诗来获得诗人的感受,但这种感受是作者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大多数诗人在官方史料中很少有关于他们从政的记载,只通过自己的诗句来定义“自感才华不受赏识”未免有些唐突。然而,这个词现在却成了很多人的自我安慰,不管自己做得好不好,反正别人不赏识,你就觉得自己的才华不受赏识,或许那些诗人也是这样的感受。
企业的老板、领导抛出大饼,本质上都是鸡汤,抓住了求职者的部分心理。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前几天晚上一位网友说的:老板说,越有能力的人越忙!这绝对是赤裸裸的洗脑,口才再好也未必能驳得了。在我看来,这种鸡汤是企业管理失误造成的,他们需要找个理由让大家忙起来,关键是大多数员工也喝过,虽然有些不情愿,但不知道哪里不对劲。从表象上看,没什么漏洞:国家领导人、世界500强CEO等顶级强者都很忙,这些人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很容易被联想到。但有能力的人的忙,和这位老板想要表达的忙,完全是两码事。
我本来想用这句话来批判一下现在制造业的企业管理问题,但想了想,还是不这么认为了。我用时间管理四象限理论来定义有价值的忙碌和老板希望员工忙的忙碌的区别:重要而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而紧急、不重要不紧急。这是时间管理的四个象限。顶尖人才大多忙在前两个,我们想想现在企业忙的是哪一个:不重要和紧急。这给了我们一些线索吧?简单来说,有的人忙得有效率,有的人忙得盲目,这道鸡汤就是为盲目的忙碌寻求心理安慰。而且,时间管理四象限有一个很可怕的盲区。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才想通:目前,大多数人的时间管理四象限都是按照公司的方法把事情分为四种,但有一件事你有没有想过? 公司目前安排的重要紧急的事情和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和自己重要紧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完全不重叠,我举个例子:
目前公司售前业务非常紧张,需要出差,需要和客户现场会谈。其实一般情况下,销售可以搞定,但是客户不允许,必须有技术人员在现场。但实际上,即使你坐在现场,也未必能说上几句话。这是目前公司重要而紧急的事情,但是今天下午,你终于约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行业前辈进行技术交流。这是你自己重要而紧急的事情。至于个人如何选择,我没有资格评论,但大家要注意的是个人时间管理四象限事件的分类和企业时间管理四象限事件的分类。最好的情况下,个人和企业时间管理四象限事件的重合度很高。我们团队目前就是用这种方式,通过项目过程直接快速提升成员的技能。否则,只能想办法平衡两者。 不要让企业的时间管理四象限计划严重耽误了个人的时间管理四象限计划,这一点很重要,说得严重点,你可能会牺牲自己的前途来换取公司的发展。
人生不易,在路上更要珍惜。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心甘情愿喝下鸡汤的,很多人这辈子注定要多喝几杯鸡汤,之所以喝,只是鸡汤文章满足了我们一部分心理需求而已。喝完这碗鸡汤,你就安心踏实的学有限元分析吧。不要抱有幻想,不要走捷径,世上没有这种东西,工资会不会涨,涨多少,都不是绝对的,目前行业内大部分工资还是要看自己学校学历,导师,以前大学同学的支持,如果没有,就努力工作,一切只能靠自己,想太多也没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0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