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灵魂的歌声
——读卢小夫散文集《等到梨花落》
作者/卢悦
◆ ◆ ◆ ◆
卢小夫是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南国文学社社长。 南国文社已连续举办三届全国郦道园山水文学大赛,网罗了一批全国知名作家,知名度日益提高,为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文苑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一路走来,我和丈夫也因为与南方文学的联系而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在南方文学的沃土上携手耕耘了四个寒暑。
晓芙从小就痴迷于文学。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反应敏捷的作家。 他能写小说、散文、散文、现代诗、古诗、人物故事、风景、亲情、友情。 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他的散文集《等待梨花落》在我的桌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最近,我从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时间,读完了整本书。 仿佛书中的每一行文字都是跳跃的音符和心灵鸡汤。 它触动了我那颗苍老而坚硬的心,寻找生命的美好,生命的真谛。
晓芙的文集分为五辑,共二十万字。 精选了他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代表作55篇。 内容涵盖古今、远大、远山、大河。 这是他多年来对江河大地的崇拜和内心独白的精神轨迹。 阅读。 总有一种空灵的美,忧伤的美,萦绕在心头。 有时如山涧流水,悠扬悠扬;有时又如山涧流水,悠扬悠扬; 有时又如杜鹃啼血,激动人心,令人兴奋。 在虚拟与现实的背景下,看似怨恨与嘲讽,却让人理解。 事物之美、生命之美、人性之美。
第一卷《叶落》是引领全书主题的亮点,也是我最喜欢读的部分。 梅花、梨花、樱花、山茶花、银杏、青稞、小草,争奇斗艳,芳香四溢。 照亮大地后,花落叶黄,留下一片残花落叶,一片鸡毛,令人回味。 遗憾让人苦涩,更令人悲伤:为何不能永远保留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 但它们没有抱怨天地,也没有时间轻声叹息,也不需要别人的怜悯,它们静静地化为尘土,回归田野,为来年积蓄新的能量,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花和支持更密集的花朵。 的绿色阴影。 这种春去春又来、秋去秋又来的四时循环,并不是生命的循环。 人类总是在这无声的轮回中走向强大、走向繁荣、走向未来。
诚然,这是自然法则,任何人都无法抗拒。 我只是选择了自己独特的视角来生动地诠释花开花落、绿叶黄叶,并从相应的景物变化中体味事物的常与无常。 ,人生的悲欢离合。 正是这种有意的表达,在一花一叶一草中都隐藏着启示。 没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写作功底,很难写出如此精彩华丽的篇章。
“如果爱情盛开,只需要一朵花,就会陶醉在季节和喜悦的溪流中……”“如果这世间的思念只能等待下一个季节的轮回”生命,那就让我在这寂寥的原野,播下盛开花朵的种子吧。然后,那么我依然会在四月等你……”“快点金色吧,在雪花染白头发之前,在气温来临之前降到零以下,而你心里还有点东西。余热的兴奋……让我知道你的冷暖……”“在这初冬,让我再一次随风长吻,然后飘落下来,定格这个季节的美丽……重复我昨天的故事……”“春天总是那么滑溜溜的,一不小心就从指间滑落了……回首过去,已经是一个春天了。茫茫大海,回首又是一年……”
在这部短文中,小夫几乎每一篇文章都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将笔下的梅花、梨花、樱花、落叶、小草拟人化,把它们当作“我”或“你”或“你”。在日常生活中。 “她”充满了情感和哲学思想。 那些哭着唱着的真情流露,充满着对落花落叶的无奈与叹息,以及对重生的渴望与追求,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共鸣。 而且,在每一章中,“我”虽然是主角,但并不是单独表演。 还有另一个相似或相对的参考对象(“你”或“她”)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同一帧中以渲染和突出显示场景。 仿佛他们是一对深情相依的伴侣,讲述着人世间各种不同的爱情故事,有温馨、有浪漫、有悲伤,让人读后大呼过瘾。 这种以对比方式描述风景的技巧是我的专长。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晓夫的散文常常抓住一个小焦点,从小见大,从一滴水中看出太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无限想象的空间。 他从黄河上捡起一块石头,抚摸着石头上斑驳的皱纹,就能想起人世沧桑和黄河上下五千年文明,谱写了歌颂祖国母亲的美丽篇章。河; 蚂蚁的小事,可以让人联想到人性的自私和残忍,更可以联想到古代帝王为维持阶级统治而实施的暴政; 当他走在老房子前的路上时,他想起了它所承载的丰富故事。 更妙的是,他总能在小与大之间,甚至在虚构与现实之间找到最佳结合,使他的文章小而不小,大而不大。 大,一切似乎都恰到好处,让人拍手叫好,留下无尽的回味。
我和先生去长江三峡旅游时,我曾问他,为什么他的散文能如此丰富、厚重、充满文采? 他说,写字是从心开始的,写到哪里,那些东、西、北、南的东西就会自然地聚集在笔尖,就像风从四面八方吹来一样。 无需苦苦寻找、刻意寻找。 我想这应该和他平时读书多、善于思考有关。 他涉猎和研究了文学、历史学、哲学、美学、佛教、自然科学等,并在学习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而写作恰恰是一门学习积累、生活积累的艺术。 正因为如此,他的联想和散文就像神来之笔,自然而然。
卢悦是广东高州人,现居湛江。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省、市报刊发表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 近年来,他重拾风采,潜心散文创作。 他创作出版了一系列有关风土人情、古代文物的散文,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现任南国文学社散文平台副主编。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0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