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有读过文学批评或文学理论。 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批评家写出惊心动魄的文学作品。 他们只是挥舞着理论羽毛来装模作样,他们只是用神秘的专业术语来愚弄读者的纯真。 大多数做文学批评的人都是自以为没有创作天赋,想通过文学来提高自己,从而寄居在文学大师身上的虱子。 这篇文章就像虱子一样。
我从来不相信散文中“形散神存”之类的废话。 因为我一直觉得散文应该是一种形神兼备的文学形式。 “形”应该是思想的“形”,是智慧和感知流动的轨迹。 这股流动,充满了情感的光彩,充满了哲学的思辨,充满了感性与理性的韵律,充满了琐碎生活中凝结而成的精髓。 “神”是作者神化“形式”后附加在文字上的思想鸦片。 其迷惑灵魂的烟雾的持续时间,决定了一部作品流通的广度和对社会影响的深度。
散文往往不需要解释,它只需要感知。 你需要让自己融入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所营造的语言氛围中。 它将打破诗歌规定的意境刻板,打破小说所要求的人物、场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限制。 它用行云流水的叙述方式,通过寥寥数语展现了作者的经历、思想、审美和哲学思考。 同时,它把需要表达的主题提升到一定的层次,让读者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散文的语言可能通俗、优美、幽默,也可能充满笑声和咒骂。 正是这种独特的风格,体现了这种文体的审美价值。 散文是源于生活的哲学和美学,然后通过敏锐的灵魂将两者完美结合。
散文的纯粹之美更多的是放纵味觉而不是放纵视觉,如培根,如罗素; 散文的质朴对人性的挑战大于对人格的挑战,如贾平凹,如梭罗和爱默生; 散文的造作影响审美宽容度的挑战比对写作平庸的挑战更大,比如杨朔、余秋雨; 古典诗意的回归或者散文的简单诠释,对散文定义的挑战大于对其体裁延伸和拓展的挑战,如于丹、易中天。
作为现代散文大师的代表,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将生活中的琐碎话题雕刻成经典和宏伟。 “狡猾是一种阴险邪恶的智慧,狡猾的人与聪明的人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在于诚实,而且在于才华。”逆境的美德是坚持。后者是更大的美德。” 《培根随笔》中类似的讨论让我们看到了天才眼中生活、美学和哲学最完美的契合。 我似乎看到,天人合一的宗教观念在文学中得到了另一种更为神奇的诠释。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其次是一位散文家。 他用散文的语言诠释哲学,解读《我的信仰》、《教育与幸福生活》、《婚姻与道德》、《教育与现代世界》。 “希望是坚持的拐杖,忍耐是行囊,带着它,人们可以踏上永恒的旅程。” “知识是自然力量和破坏性激情领域的解放者,没有知识,我们所希望的世界就无法建立。 他独特的“散文式哲学”写作风格使他轻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不仅归功于他的自由主义精神,也归功于他作为文体家的特殊声誉,他将非专业作品呈现为适合一般有思想、有理解力的读者,而不适合脱离实际的牧师和道德家。
我最欣赏的散文家是贾平凹、梭罗和爱默生。 它们的共同点是对自然和生活最巧妙的表达。 从内心到生命和自然的核心,所有的描述都是自然的,没有任何丝雕的痕迹。 他们的话语引导人们对生命、自然充满敬畏和感恩。 他们把生活的细节打磨成触动我们灵魂的歌曲。 这种技艺胜过任何顶级珠宝商。
贾平凹,他的文字如璞玉,经过雕琢就失去了美感。 贾平凹认为:“散文是情感的艺术,纯粹而疯狂,没有必要隐藏什么,甚至没有必要暴露和解剖自己。” 在不需要掩饰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贾平凹,这不仅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超越生活的向往; 他不仅表达了对美的追求,而且敢于面对失落、抑郁和烦恼。 他的大部分散文都揭示了哲学思辨。 这种哲学大多来自于作家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他绝不会追随别人的脚步。 他对哲学的阐释成为了他文章的文学风格,从而形成了他极其感性的个性。 代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粗犷的西北风把贾平凹变成了散文雕塑。 即使天气变成黄沙,他的悲剧也一定会载入文学史册。
人类对自然最精神的理解也可以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1882)和H.D.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 自然,无处不在的自然,是散文最真实的素材,是净化人类灵魂的赞歌。 他们是神圣的传教士,为我们物欲横流的灵魂做着最彻底的洗礼。
艾默生的《随笔》赞扬了人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理念。 这样的人相信他是所有人的代表,因为他感知到普遍真理。 爱默生以超验主义者的语气平静地描述了他的世界观。 超验主义结合并渗透了新柏拉图主义、加尔文主义等严肃的道德观,以及那种能够影响一切自然的力量。 发现上帝之爱的浪漫乐观主义。
爱默生赞扬了人的伟大,他说:“每一个真实的人都是一项事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他们需要无限的空间、无数的人和无限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后代子孙仿佛一队食客在追随他” ”。
还有 H. D. 梭罗作为爱默生的追随者和写作风格的开拓者,以小说《瓦尔登湖》蜚声文坛。 他强调亲近自然、学习自然、热爱自然,追求“简单、简单”的简单生活,主张用丰富的思想来完善短暂的生命。 这种在康科德河和梅里马克河上的陶渊明式的生活成就了他的文学辉煌。 我们要感谢大自然的力量:“我走进丛林,是因为我想要活得有意义。我想要活得深入,吸收生命的一切精华,然后从中学习,这样我就不会发现自己处于困境。”我生命的尽头。从未活过。”
我们的散文有多少来自于生活的间隙? 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 有多少是非传统的、远离自命不凡的? 有多少能够点燃人类的良知和未来,给人以持久的温暖?
余秋雨,虽然文笔有点做作,但总体还是很漂亮的。 他的《文化之旅》、《山居笔记》等系列散文集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张力。 正如他喜欢在央视几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展示自己作为文化素质评委的才华一样,他浮华的文风也迎合了浮躁的社会。 他一味地把文化的油脂倒给读者,却从不考虑读者的消化能力; 他把自己打扮成文学教父,却完全忽视了我们脚下的土壤。 除了华丽文字的积累,他的散文还给了我们多少温暖和启示?
对于于丹和易中天,我们不得不为他们鼓掌! 她们把文化经典熬成妇孺皆宜的心灵鸡汤,用散文风格将经典和历史演绎得优美通俗。 他们对经典的熟悉解读不仅体现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他们清新简洁的写作风格。 于丹诗意的语言和易中天通俗的谈吐,赋予散文额外的灵性,以及一条从古代智慧走向现代生活的路径。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鲁迅,一位真正的文学大师,一位将散文写到巅峰的文学巨人。 他的话成为至少三代人前进的火炬。 因为他的散文文字太血腥,把社会的丑陋置于死角,无法动弹; 他们把中国人民的奴性和软弱暴露得淋漓尽致。 我们的写作需要鲁迅的文风。 在人类进步的历史上,我们不仅需要温暖和温柔,更需要批评和警惕; 我们既需要精神治疗师,也需要敢于面对负能量的斗士。
散文是从灵魂中流淌出来的清泉,没有任何杂质和污秽。 有时它净化我们昏暗的心灵,让我们远离狭隘和虚伪; 有时会凝结成晶莹剔透的冰,让肮脏的阴谋无处可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4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