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大赛#三国中,有几件让人感到悲伤的事件,其中,关羽败于襄樊、刘备败于夷陵、诸葛亮死在五丈原尤为令人惋惜:这三件事如果少发生一件,三国历史或许就会被改写!
诸葛亮“深谙祈福之法,而不知天意何在”,七星灯最终被魏延踢出。刘备在夷陵大败后,原本有机会东山再起,但天意让他得了腹泻、卧床不起,从而错失了与曹魏联手攻打东吴的机会。
若是刘备身体健康,一定会趁吴军主力抵达洞口、濡须、南郡之机,与曹休、张辽、臧霸、曹仁、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等人展开大战,从背后捅孙权一刀——此时孙刘联盟已彻底破裂,孙权第一天动手,刘备第十五就会动手。
刘备年事已高,诸葛亮劳苦功高,难以改变他们的命运。但关羽不同,他在襄樊之战前期战功赫赫,水淹七军,活捉于禁斩庞德,震惊华夏。不仅《三国演义》中有精彩描述,就连《三国志》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羽威震华夏,曹公议移居许都,避其锋芒。”
曹操一生除了关羽之外,从来不惧怕任何人,哪怕袁绍的兵力是曹操的十倍,曹操也敢与其正面交锋。
史书或许夸大了袁绍的实力,为了显示曹操的智慧和勇敢,说曹操只有一万兵力,袁绍有十万兵力。但不管怎样,诸葛亮的话很客观:“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气小,兵力少,但曹操能打败袁绍,化弱为强,这既是天时,也是人谋。”
曹操能以计谋击败袁绍这个庞然大物,关羽能抵挡曹魏和孙吴的联手吗?历史已经证明关羽败了:曹操和孙权几乎出动了所有精锐部队,两大豪强也逼近指挥。别说关羽一个人,就算刘备和诸葛亮带着张飞、马超、赵云、黄忠、魏延回荆州,也只能采取守势,用持久战消耗两大强敌的耐心,然后在互相猜疑的时候分裂瓦解。
世上只有永久的利益,没有永久的盟友。刘备曾经投靠过曹操,孙权也曾与刘备联手抗曹。当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取得初步胜利时,孙权又投降了曹操。这在《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曹操大军回到洛阳,孙权遣使上书,请关羽为藩。”
孙权与刘备抱在一起取暖,生怕被曹操逐个击破。但关羽太强大,意味着刘备也太强大,这是孙权所不能接受的。“墓中猛虎”司马懿看得很清楚:“司马宣王(司马昭称晋王后,司马懿被谥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被谥为宣帝)和蒋济认为,如果关羽成功,孙权不会高兴。可以派人劝说关羽跟随他们,并答应把江南割让给关羽,这样就可以解除樊城之围。”
孙权和曹操两面夹击关羽是必然的,关羽即便有韩信的本事,也不可能一举击溃两军,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攻下襄阳、樊城,坚守到援军到来。如果刘备能等到他的部队从西川回来,孙权的态度就会有所转变,到时候他很有可能会和刘备恢复“舅舅关系”,哪怕让他的妹妹当刘备的“二房”——刘备入川后,曾娶了吴仪的妹妹为二房,所以孙权就算“归还”了妹妹,也不能当正房。
孙权是一个不在乎亲情、不在乎面子的男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背叛妹妹、在背后捅曹操一刀,而没有丝毫的愧疚之感。
关羽守襄樊无疑是一步好棋。要解释这一步好棋,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上有荆州,但没有荆州市,就像我们知道有湖南省,但没有湖南市一样。襄阳之于荆州,就如同湖南长沙市一样——现在叫京城,过去叫治所。襄阳曾经是荆州的治所(刘备拿下荆州后,以公安为治所)。
襄阳与樊城一江之隔,互为两翼。据正史记载,关羽直到最后都没能攻下这两座城池:关羽主攻曹仁守的樊城,分兵围攻吕昌守的襄阳。“蜀将关羽猖獗,为贼寇,常拒之,关羽不能破之。”
襄阳守将吕昌名气不大,关羽也拿他没办法,好像后世镇守襄阳的人也是姓吕的,元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下。
史书上没有记载襄阳城的坚固程度,但是我们看到了襄阳的卫星城或者说姊妹城樊城的坚固程度:“任率兵马数千守城,城墙未淹没之处,仅数板。禹乘船至城,围城数重,断里断外,粮草尽,援兵不能至。”
即便在兵力悬殊、内外无粮援的情况下,曹仁还是守住了樊城,洪水连城墙都没有塌陷。如果关羽率领五六万大军分别镇守襄阳和樊城,即便曹操和孙权并驾齐驱,一时也无能为力。只要坚持几个月,刘备应该就会收到消息,赶来救援。
讲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问:关羽最多只有三万大军,保卫襄樊需要的五六万大军从哪里来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来自史书:“汉水忽然涨水,禹以船兵擒金等步骑三万,送往江陵,城池并未攻下。”
关羽水溃七军,俘虏三万之说并不一定准确,就算是三万头猪,也难以在几天之内全部擒获,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将士是主动投降的。
曹操派去救援曹仁的七军三万精兵,全部成了关羽的战利品。这笔丰厚的礼物该怎么用,是关羽要解决的大问题:解决了这个大问题,就是大礼包;解决不了,就是大麻烦了。
关羽显然没有处理好这个大问题,只能抢劫孙权在项关的粮仓来解决燃眉之急。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关羽:这个大包袱为什么不能化为新生力量呢?
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肯定知道,三国时期的将领和士兵是给谁吃粮就给谁干活的,不可能为了利益而冒着生命危险。我们来盘点一下曹魏最厉害的五大将领和蜀汉五虎上将,其中有多少是投降的将领呢?
第一次投降,就不用担心第二次了。于禁、张辽、张郃、徐晃都是从其他阵营转投曹操的。黄忠原本是刘表的部下,曹操来了,就投降了,被封为“行将军”。刘备南征四郡,黄忠在长沙没有和关羽交手,就又投降了。
既然投降是常事,那么如何用好“投降将餐”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如果关羽有曹操、刘备、孙权那样的胸怀和气度,就不会讥笑于禁,而是亲自为他解绑、穿衣。那么于禁顺势而为关羽而战也是理所当然。一般来说,投降的将领都不愿意回到旧主的阵营,所以于禁投降后再造反的可能性不大。只要关羽控制得当,就能把于禁变成一把尖刀,刺入曹仁、吕昌和襄樊守军的心脏。
各位读者,请想象一下:假如关羽与于禁并肩而行,后面跟着荆州军和第七军高级将领(除庞德外,第七军高级将领中没有一个宁死不屈的),到达襄阳樊城,襄樊守军是不是会在一瞬间崩溃?
曹仁之所以咬牙坚持到底,就是希望援军能够赶到,若是关羽率领于禁攻城,援军就成了敌军,襄樊自然是触手可及。
于禁、张辽、张郃、徐晃等“名将”,对一个“贤主”都会“心服口服”。这个“贤主”可以是曹操,关羽又何尝不是呢?所以说,只要关羽准备充分,于禁被他重用,只要他能站好脚,并不难。
这样一想,我们不禁为关羽的狂妄性格感到惋惜:如果他用好于禁,重新组织三万投降的士兵和将领,就算曹操、孙权两面夹击,他能守住襄阳、樊城这两个重镇吗?如果关羽守住了襄樊,他能保住性命,改写三国历史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5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