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公众号饭统戴Boss(ID:worldofboss)
如今对反派演员能给予的最高褒奖,莫过于有人在评论中说:“建议彻底调查,这不像是演戏。”
《太阳照在海上》中表演原始视频的王砚辉,看起来不像是在演戏;《征服》中买瓜时问瓜熟了没的孙红雷,看起来不像是在演戏;《破冰行动》中的“塔寨董大叔”王劲松,看起来也不像是在演戏;而前不久在《狂飙》中饰演“拼命鱼贩”高启强的张颂文,看起来也不像是在演戏。
《暴风雨》中的“拼命鱼贩”高启强
多年来一直饰演配角的张颂文,凭借《狂弼》彻底一夜成名。剧中对政商关系、社会生态、时代、人物命运、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现实刻画,也让观众意识到,中国并不缺少好演员,真正缺的是让张颂文等人一展才华的优质剧作。
但遗憾的是,《横冲直撞》剧情在后半段明显改得一团糟,充满了前后矛盾和逻辑不平衡,甚至连假唱都错了,有些场面尴尬得让观众脚尖落地挠头,这让这部本该是佳作的作品以失败告终,豆瓣评分从9.1跌到了8.5。
《狂弼》的高开低走提醒我们,国产剧“佳作”并不多见,豆瓣评分2.1的《东区绅士8》才是近十年荧屏上的基本盘子。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耐心是有限度的,在没有《日与夜》《坏小孩》《沉默的真相》的情况下,供给侧的下滑不仅让观众对国产剧不满意,更让观众对国产剧有了更多的期待,会逼着大家从流金岁月里捡珍珠,从过去的时代里打捞经典。
抖音上,不少影视账号重新剪辑经典老剧,比如《大宅门》《雍正王朝》《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播放量都破亿,就连《封神榜》《水浒传》《渐入佳境》等90年代的电视剧也被重新挖掘出来,让观众一遍遍欣赏。
在哔哩哔哩,上传者喜欢为老剧赋予新的内涵,如《天道》中丁元英的深不可测,《征服》中刘华强的熟瓜,以及《三国演义》中品茶、反PUA、不要脸的司徒王,通过网络弹幕、鬼怪文化等,成为不同代际观看电视剧的共同语言。
B站上《天道》各类视频
在为民众提供“精神食粮”方面,近些年的国产电视剧明显严重欠缺,一方面国产剧的资金、硬件比几十年前好多了;但另一方面,国产剧似乎并没有在“尊重观众智商”的问题上花太多心思。
在一堆烂剧的推波助澜下,一些原本经不起推敲的电视剧也会被捧上“神坛”,比如《琅琊榜》这种本质上属于“爽剧”的电视剧,总能和《大明朝1566》、《老炮儿》混在一起,感觉就像是把一本《小时代》放在了钱钟书的《围城》旁边一样。
创作有优秀与平庸之分,有真实与虚无之分,有经典与瞬间之分,有深刻与肤浅之分。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阐述这一点。
01 叙事:消失的真相与复杂性
至于为什么国外剧比国产剧好看,知乎上有一个经典回答[4]:
不管什么类型的美剧,重心都是在职业上。刑侦剧讲破案,法律剧讲诉讼,医疗剧讲医疗。日剧,不管什么职业框架,重心都是展现社会的黑暗,人性的丑陋。但说到国产剧,重心永远都是在爱情上。刑侦剧是警察的爱情故事,法律剧是律师的爱情故事,医疗剧是医生的爱情故事。
说实话,并不是国内观众无法接受影视内容的专业性,比如几年前的电影《无双》,就是一部从类型片的血液中长出来的优秀艺术作品:通过镜头语言对假币制作过程的细致描述,清新、精湛、精准,为香港电影的复兴树立了模板。
那么,国产剧为何总是无法走出“陪玩”的泥沼呢?
第一,当文学创作的不确定性增多,任何现实主义的创作,它的时代、作者、题材永远都难以逃脱“三观评判”的法眼。平台选择把所有专业剧都变成爱情剧,这背后是社会问题的狭隘、观众审美的退化和影视资本的趋利避害。
爱情和事业原本并不冲突。回望世纪之初,海岩的小说曾风靡一时,也孵化出孙俪、佟大为、周一围等一批当红中年演员。在《五星级酒店》里,你可以看到爱情,也可以看到训练有素的警察、屡屡碰壁的律师、贫穷却坚韧的小镇青年。
热门“海岩剧”
海岩剧越来越少有两个时间点,一个是2004年4月,涉案反腐剧不准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另一个是2006年5月,电视剧的拍摄成了地方管理的事情。如果电视剧收视率上不去,就会影响广告收入,在资金压力下,制片方不得不求助制片方降价,下行周期产生后,制片方当然会寻找其他题材。
其次,新一代观众并不介意现实主义题材的退出,毕竟荧幕上看不到的东西,在现实中已经随处可见。比如,当生产线上的女工们晚上下班后回到自己十平米的出租屋时,她们不会把关注点放在她们的生活状态上。一部现实主义的电视剧,看一个小时甄嬛报复皇后,有多爽?
2021年,孙俪在《理想之城》中饰演一位经常熬夜的造价师,剧情中穿插了不少建筑行业的细节,昔日妆容精致的“娘娘”饰演996打工者,但观众并不买账,豆瓣前五名评论之一称:“看不惯孙俪的黑眼圈和整张脸。”
就如同《黑客帝国》里的选择题:给你两颗药丸,蓝色的药丸虚幻而美丽,红色的药丸真实而残酷,你会选择哪一颗?
用幻想来逃避现实,并不是什么罪过,关键在于它高度虚幻、空洞、想当然,纵向脱离历史真实,横向脱离现实,让观众离“现实”越来越远,会失去理解和相信复杂文学作品的能力。
老一代观众还能保持这种本事,但年轻一代观众却越来越熟练地用单一的价值观给人贴标签:《檀香山杀机》渲染血腥,《活着》传递负能量,贾宝玉是渣男,祝英台是……渣女。《泰坦尼克号》里,小三占了上位,而白素贞则毫无社会责任感,淹没金山。
贴近现实的作品是需要时间打磨的,唐家三少一年能写出300万字的网文,这是一个好编剧一辈子也写不出来的。
刘和平已年过六旬,著作仅五部:《李炜为官》、《百年海》、《1566年的明朝》、《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蓝小龙已年过四旬,著作仅一部:《冬天与狮子》,创作作品仅四部:《士兵突击》、《我的队长我的军团》、《生死线》和《好家伙》。
《明万历1566年》中,县令王永吉向上级汇报灾情时,为百姓请罪,说出了这样的话:
建德县有户籍人口27万,户籍耕地44万亩,其中丝绸大亨的桑田15万亩,农民的稻田29万亩。年景好,稻谷产量250石,年景不好,不到2石,人均年产稻米不足300斤,打完稻谷,每人有不到250斤白米,每天每人有不到7两米,老人小孩吃得饱,壮丁吃不饱。幸好有山有水,可以种茶、桑、榨桐油,还可以在河里捕点鱼虾卖。他们只能交纳赋税,有余的话就换些油盐杂粮勉强度日,民生已是苦不堪言。
这年建德分洪,百姓田地被淹了一半,约十四万亩。这些人若把田地全部卖掉,来年就得租田种地,若还有稻田,就得交五成租,每人交百分之一百的租。一年稻米产量只有一百五十斤,打完之后,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三毛五角的白米,若改种桑田,地主就不分五五分租了。百姓分到的蚕丝就换粮食了。先生,三两五分的米够你吃一天吗?
这种算账式的对话,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大明王朝1566》中,上至皇帝宰相,下至总督、巡抚,下至吏部尚书、百姓,都面临着制约、资金的制约。不是治匮乏,而是像很多古装剧里一样:一个奏章救百姓,两条线力挽狂澜。
如果不能让“内在”贴近现实,至少也要在“外在”上下功夫。《广告狂人》、《新闻编辑室》或《半泽直树》等经典职场剧,关键不在于剧情有多高端,而是情绪是否合适、情绪是否真实、情境是否准确,甚至连每个纽扣、每一种口红颜色都刻画得准确。[1]
2015 年《伪装者》剧照
《亮剑》里,从士兵到旅长,人人都穿着脏兮兮、破旧的旧军装。然而在胡歌主演的《伪装者》里,却举办了一场“大型时装秀”,饰演上海地下党的主演们一尘不染,每人都换了至少30套衣服。难怪有人疑惑:民国时期的地下党员,难道就是当时的白领阶层?
当编剧无法呈现准确真实的细节时,只能靠在角色身上安插“核物理专家”或“读心大师”的头衔来凸显其优越性,比如《和平饭店》中陈数的“行为痕迹分析”镜头只能给出“眼睛看左边代表回忆”这样的顶层分析,让FBI都称他们为专家。
陈嘉映在和平饭店
只有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才能感受到人物的痛苦。比如《大宋判官》中宋慈的翻案率高达100%,却拼尽全力发现学医学法也救不了宋朝百姓;明朝的县令可以群起而攻,制约知府,世袭胥吏可以假装服从知府,让一个低级官员难堪。
“真实”在文艺创作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没有它,就不可能呈现出更有质感的人性挣扎,也不可能形成真正有效的反思和质疑。
02 满足感:作弊就能通关升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满足感内容”被写入了几乎每一部热播剧的DNA中。
从2011年的《甄嬛传》到2018年的《延禧攻略》、2022年的《红楼梦》,“满足感内容”大幅上涨,就是不够精彩;而《长安十二时辰》的收视率远低于《陈情令》,就是因为线索太多,CP太少。
看看《延禧攻略》里的魏璎珞,在禁宫中打怪升级就像玩游戏一样,反派角色不够多,正派人物被强行黑化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反观刘恒写的《少年皇帝》,里面既没有宫斗,也没有穿越,豆瓣评分人数不到三万,还不到前者的十分之一。
本质上,爽剧就是游戏逻辑、无限生命条、作弊码,旨在为玩家提供刺激多巴胺的体验。爽剧不仅提供游戏般的沉浸感,还能让玩家进入破解的单机版或带外挂的网游。在主角自带光环的档口中,人物光谱也一路走高。
早在2007年的《奋斗》中,“甜蜜内容”就开始悄然出现。佟大为饰演的陆涛,是一名刚毕业的建筑设计师,但他的亲生父亲徐志森是一名房地产开发商,继父陆亚勋也是房地产开发商,更是手握土地生杀大权的高官——这种富二代人设,侮辱了“奋斗”二字。
《庆余年》的作者猫腻曾说,网络小说火爆的目的是为了给人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来源于大背景和金手指——“比如范闲,他爸是皇帝,母亲是叶轻眉,养父是户部尚书,又有老黑狗陈萍萍撑腰,又有五竹做保镖,想死也死不了[3]。
《庆余年》中陈道明饰演的庆帝
就连陈道明饰演的庆帝,面对男主角“皇上,我该跪吗?”之类幼稚的话语,也只能说“不想跪就算了”。
他是开头的王者,后期该怎么写?猫腻坦言,在这个金手指的设定下,为了制造后期的矛盾冲突,他不得不把原本护送范闲的配角们安排得互相猜疑,在安全感之上营造一种不安全感——精准制造怪兽,动态添加混乱,主角对怪兽战斗的威胁是可以防控的。
除了“人生赢家”贵人的设定,另一个模板就是“输家逆袭”。陈思诚自编自演的《远大前程》就选择了后者的路线:三大豪门、八大党、十三太保,黑白两道都在争夺陈思诚饰演的洪三元,就连地下党也在争抢这个韦小宝式的街头顽童加入他们的组织,彻底把民国上海变成了职场玛丽苏[1]。
当然,心里装着太子还是勉强,心里装着皇帝才是最稳妥的,爽剧的结局不是围着皇位转,而是和皇帝感同身受,从《我真的想再活五百年》到《最后的告白》,再到以“你忘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大愿吗”为纲领的《大秦》系列,皇剧的精髓不仅在于爽剧,还在于爽剧之中最爽的一部。
即便是古装剧,安全感也已进化。底层民众寻求正义,并非依靠制度的公正,而是依靠权贵,所以只能祈祷自己仰慕的人正直、热血、清白。《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锦绣未央》中,都有歌颂权贵的设计,如顾千帆是“国之鹰犬,妻之看门狗”,与时下流行的“官场作风”和“考试热”形成鲜明对比。
爽剧的代表是《琅琊榜》:梅长苏进京找皇帝报仇,守宫的将军是他的挚友,镇守边关的公主是他的初恋,皇帝身边的宠妃是他的姑姑。他收留的孩子都是顶尖高手,他自己是世界最大帮派的头头。他有上帝视角的情报系统,人力财力无限,对手们都忙着给他把柄。
从这个角度来说,梅长苏或许是喜欢演虐心角色,因为他花了几十集才和皇帝对峙。
在非悲情剧中,人物的命运如同星宿的安排,主角没有过关斩将那种肤浅的快感——《陇西起风》中,智勇双全的陈宫和荀彧不过是权力斗争中的棋子;《射雕英雄传》中,张小敬是边关的炮灰,长安的蝼蚁,穿上都尉服之后还是死囚;《雍正王朝》中,就连皇帝都会感到“变法难以推进”。
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是配角——好的电视剧也应该如此,但爽剧里的配角全是NPC,只提供廉价的参与感,却不承载具体的命运。在这种幼稚的引导下,“看清自己”和“看清众生”变得越来越不相容——似乎对方越是残缺、卑微、油腻,越能衬托出主角无与伦比的人品,神灵保佑你。
03差距:影视剧的价值观多元化重要吗?
戏剧评论家毛尖曾说,1999年是国产剧的“新元年”,那一年《雍正王朝》播出,她以前经常从香港带DVD回内地,《雍正王朝》之后,她开始带DVD回内地,DVD下香港——“第一编剧”刘和平改写了TVB和“琼瑶剧”定义的清宫剧,再一次为国产剧吸引了优质观众[1]。
2009年是国产剧的又一个转折点,电视剧制作进一步市场化之后,豆瓣对2000年至2020年观剧人次最多的国产剧的数据显示,2009年,“高分剧集”和“剧情平均质量”的统计均进入前列,这来自《我的团长我的团》和《直播》,同样来自《蜗居》《忆梦》《人间正道沧桑》《生死线》……
但十年后的2019年,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算是国产剧的又一个高峰。放眼望去,国产剧在硬件上越来越先进,“服装、化妆、道具”(服装、化妆、道具)也越来越先进。颜值提升立竿见影,观众们被“烧钱”征服,“颜值”似乎成为了国产剧反弹的核心。
《梦华录》中的“宋代美学”
但“外表即道德”的隐患究竟是什么?如果只靠这一条腿走路,连续剧会越来越空洞,越来越偏离叙事的本质,变得像被影像和特效驱动的大片一样浮华。一个文化媒介的叙事技巧和思考性越单薄,自然就会衰败得越快。
除了服装、道具之外,题材是否多样、类型是否丰富、内涵是否深刻一直以来都是文艺批评更为看重的标准。
软件的堕落最明显地体现在历史剧、谍战剧等类型剧中,比如近年的革命剧,服装道具都堪称精良,可惜人物设定全是定型的,反派都是“纯粹的坏”工具人,没有信仰和价值观,唯一的作用就是给主角制造障碍。
相比之下,电影《阴险》中李亚的设定显然不同。余则成是正面的卧底,李亚则是反动派。但与刻板的反派形象不同,后者是一个性格刚强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有职业尊严的高智商“反动派”。这也是《阴险》厚重感的由来:正是因为敌人太强大,斗争才显得惊心动魄,胜利才显得来之不易。
《迷失》中的李娅和陆桥山
影评人梅学锋称:“这是一场暴力与暴力的斗争、智慧与智慧的斗争、意志与意志的斗争、信仰与信仰的斗争、人类与人类的斗争。”[12]在此之前,任何对对立信仰、学说、人物的任意污蔑、贬低、污名化,都会使斗争的果实黯然失色,使最终的成果付诸东流。
像李娅、《暴风雨》中的高齐强、《人民的名义》中的齐同伟、《人间正道沧桑》中的杨立人、《黑冰》中的郭小鹏,虽然都是反派,但性格都很复杂,充满人性。而那些反腐的主角,因为过于“完美”,往往被人与“空谈”联系在一起。
国产剧展现复杂性的例子还有很多。《风筝》中敌方特务与我方卧底势均力敌,前者刻苦钻研红色理论、临危不惧的风采让人印象深刻;《历史的天空》中古碑热衷内斗,揭露革命队伍中有坏人;《大明朝1566》中燕党干尽坏事,但清流党也为党争利益,同样不介意“让老百姓受苦”。
赵贞吉在《大明王朝1566》
电视剧为什么要展现复杂性和多样性?因为只有不同的价值观碰撞在一起,我们才能认清自己价值观中最独特的部分,没有“不同”,就意味着“独特”经不起推敲,好的文艺作品会让你燃起对现实的敬畏之心,而不是固化一种不假思索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当然,在生活本身就足够焦虑的背景下,人们接受复杂事物的效率会变低,求知欲会让位于心理按摩,好奇心会被做梦和放松所取代,对于普通人来说,容纳新知识需要耗费精力,而爽剧则不需要认知努力或额外思考,也能提供过山车般的情感体验[13]。
银魂里面有句台词:“为了活着,我们已经拼尽全力了”。动漫里的台词虽然夸张,但确实代表了部分观众的心理。所以,只要台词不突兀,镜头不流畅,服装不差,电视剧就没问题。凭借精致和好演技,能在一众小众中脱颖而出,被称为“神级剧”。
比如和张一山版的《鹿鼎记》相比,《红楼梦》绝对是一部好剧,就如同中国国足在缅甸男足面前绝对是一支强队一样。
04 尾声:为什么不能拍余则成?
在对《狂飙》一片好评之中,也有观点认为,高启强的演技太过出众,削弱了这部反黑剧的初衷。
不管高启强有多“励志”,他在剧中也展现了黑社会的残酷。但观众们似乎忘记了那些像李顺一样被推下高楼身亡的无辜者,反而都想学习强哥的好榜样。据京东数据显示,高启强学习的《孙子兵法》在电视剧播出后销量同比增长了27倍。
这并非第一次。在《人民的名义》中,喜欢齐同伟的人很多,喜欢侯亮平的人却很少;在《破冰行动》中,男主角李飞经常被称赞为系列剧“最大的败笔”;在《征服》中,人们只记得刘华强。谁还记得抓捕刘华强的那个公安局长的名字?
回顾2008年的经典剧集《邪不压正》,冯恩和饰演精明机智的站长,吴刚饰演甜美奸诈的陆桥山口,曹炳琨饰演金句频出的谢若琳,祖峰饰演的李娅更是成为一代荧幕经典。这些反派再怎么出彩,也无法掩盖余则成和崔萍的光芒。
观众对高启强印象深刻无可厚非,但令人遗憾的是“只对高启强印象深刻”甚至“想成为下一个高启强”。如果只是责怪张颂文演技太好,那或许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
回顾这几年,国产剧的多元化似乎进展有限,观众的怀旧、追忆的情绪却愈发浓烈。这让我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不断奋力前行,逆水行舟,不断被推回,直到回到从前。
在下载速度快达10M/s的网络时代,真正吸引观众眼球的,不再是国产剧,而是通过海底光缆漂洋过海而来的美剧、日漫,我们的精神食粮被海外补给夺走了,我们必须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
国产剧距离真正的“文艺复兴”还很遥远。
参考
[1] 凛冬将至:电视剧笔记 毛尖
[2] 微博博主@姞雪心
[3]《欢喜人生》作者毛霓:我从来没喜欢过范闲,因为他最像我,北京青年报文艺评论
[4] 美剧、英剧为何比中国电视剧好看? 知乎
[5] 为什么我觉得《琅琊榜》中的权力斗争很幼稚?
[6] 关于红海行动:B级,太B级了,李梅
[7] 金牌编剧:美国电视编剧访谈,克里斯蒂娜·卡拉斯
[8] 新剧为何不再火了?旧闻
[9] 我爱我家 郑猛
[10] 谈阴影 解锡彰
[11] 什么样的历史剧值得期待?秦朔的朋友圈
[12] 悬崖上的难题(梅里著)
[13]《甄嬛传》开播11年后,你今年多大了?GQ Chat
[14] 杜牧《光彪》的“神化”与遗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5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