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祖父去世后,其父吕良继位,娶了黄氏为妻,黄氏是五原县布洪湾人,是富家千金。后来她怀孕,生下一个男婴,更是令人惊叹。脐带自己剪断,婴儿双眼发亮,握紧拳头站在面前。黄氏大吃一惊,赶紧擦去身上的泥土,把婴儿抱在怀里。后来她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吕良非常高兴:“我的儿子真是神人。”因为是布匹上出生的,所以取名吕布。
吕布,字咸丰,东汉末年名将,五原郡九原人。他骁勇善战,战功卓著,举世无双。他的坐骑赤兔日行千里,他的方天画戟横扫一切敌人,无与伦比。吕布先后在丁原、董卓、袁术手下任职,并担任过徐州刺史,从此势力日渐强大。
建安三年,吕布在下邳与曹操交战,兵败被俘,最终被处死。临死前,他说:“大耳刘备是我最后可以信任的人!”随着民间小说、戏曲等艺术形式的传播,吕布“威猛勇猛”的形象深入人心,流传至今。当然,吕布在人们心中也不是完美的,虽然他战斗力无与伦比,无人能敌,但他权势浮躁,不受人喜欢。
可以说,他除了勇猛、战斗力十足之外,没有什么可夸之处。
吕布早年随并州刺史丁原,汉灵帝死后,丁原诛杀宦官,夺取了金吾大权。董卓入京后,他收服吕布,诱使丁原杀之。此后,吕布以养子之身归董卓麾下。
董卓性情暴躁,常人难以与他相处。吕布虽然是他的义子,但两人之间还是有矛盾和摩擦。公元189年,宰相王允利用二人之间的隔阂,设下离间二人的计划。当时王允有个义女叫貂蝉,美丽得如同仙女,深受吕布的爱戴。王允见状,故意将貂蝉送给好色的董卓,加剧二人的矛盾。在吕布的再三挑唆下,吕布杀死了董卓,娶了貂蝉为妻。
董卓死讯一传出,董卓旧部打着报仇的旗号攻打京城,吕布溃败逃窜。当时正值乱世,英雄辈出,吕布能依靠的军阀寥寥无几。如前文所说,吕布的性格并不讨喜,若不是他武艺高强,谁也不愿收留他。在几番周折中,吕布先后依靠过袁术、袁绍、张扬、刘备等势力,与曹操军交战数次。
建安三年,曹军攻打吕布镇守的下邳。由于吕布勇猛无智,多疑善变,他的军队如散沙,手下的一些将领也开始叛变。吕布屡战屡败后,手下将领侯成、宋宪、魏续等也相继叛逃。实力大减的吕布深知自己无法与曹军抗衡,悲愤之下,他命令手下将自己的人头拿去交给曹操,但手下不忍,吕布只好率军出城投降。
后来他为了避免死亡,想要投奔曹操。刘备得知此事后,警告曹操:“吕布屡次背叛主子,势利善变,不可信任。”曹操觉得很有道理,就勒死了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是后世对吕布最好的诠释。三国时期,吕布是一位无双的勇将,被后世广为赞誉,但同时,他的一些做法也令人不齿。
《三国志》作者陈寿曾评价说:“吕布只有常人之勇,没有英雄之谋,轻浮狡诈善变,自恃功名,自古至今,未有不灭之人。”王夫之也批评说:“吕布不死,天下不稳。吕布一死,天下乱事便平定了。”
陈寿、王夫之的论据不无道理,但又有些片面,似乎把天下动乱的原因都归咎在了吕布的身上,有些不公平。
东汉末年的乱世,是大势所迫,俗话说,久统一必分,久分必统一。一个小小的吕布,怎么可能掌控乱世的存在?在群雄逐鹿的时代,吕布不过是一颗棋子,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其次,陈寿评“轻浮奸诈善变”也有其道理,无论是背叛丁原,还是诛杀董卓,吕布无疑是被利用的那一方,因此,他不应该背负“轻浮奸诈善变”的罪名。
吕布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杀死丁原投奔董卓,让他背上了“懦弱”、“忘恩负义”的骂名。历代文人也对此事大肆渲染,吕布的形象一落千丈,成为了背信弃义的代表。当然,吕布杀丁原无论从情理上还是从理上来说都是不对的,对此事也应该负一定的责任,但还没有“忘恩负义”那么严重。在当时的情况下,丁原之死是必然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东汉末年,朝中两大势力日渐对立,宦官与后妃外戚的矛盾不断加深,达到了互相无法容忍的地步。汉绍帝即位后,宦官们蠢蠢欲动。大将何进与袁绍商议,打算借此机会消灭朝中宦官,但此计却遭到了太后的反对。何进随即召集全国功臣将士,率兵入城,逼迫太后投降。
所谓“八方雄师”,其实就是董卓为首的凉州军和丁原为首的并州军,吕布当时是丁原手下的将领。
两大军阀表面上是盟友,实则明争暗斗,何进召兵之后,董卓率先入京,控制了汉少帝,占据了主动。丁原的势力入京之后,整个汉朝廷已经完全被董卓控制了。正所谓一城难容二王,董卓、丁原两大军阀相继入京,自然要分清主次关系。
董卓虽然掌握了政治主动权,但军事力量有限,与丁原集团的战争毫无胜算。但他又不甘心放弃主动权,于是董卓便准备以阴谋杀死丁原,而吕布则成为他实现目的的棋子。前面提到吕布是丁原手下的将领,那么董卓是如何说服吕布背叛主子的呢?吕布杀丁原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大概有三方面:
1、董卓掌控皇帝和中央,掌握了政治主动权。如果董卓逼迫汉朝皇帝下令吕布杀丁原,吕布不敢违抗。《三国志》记载吕布不是丁原亲信,而是东汉官员,听从皇帝的话也是情理之中。
2、吕布、董卓二人均出身于并州、凉州,而并州、凉州正是东汉末年羌胡的主要活动地区,长期混居,而吕布、董卓二人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习惯了蛮夷的风俗,都以骁勇善战著称,而且都是从基层做起,有着相似的经历,彼此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
更重要的是,董卓早年在并州起家,担任过并州刺史,而吕布出生的五原郡也属于并州,两人虽然从未见过面,但都对并州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吕布选择归顺董卓也是可以理解的。
3、董卓入主京师后,并没有纵情作恶,害人害己,相反,他把许多有名望、能力突出的人提拔到高位,而自己的部下,却只被任用到低级职位。此外,董卓也为树立自己的威望,做了许多努力,如在党派迫害中,将著名人物陈藩、窦武等冤杀,激起了天下人民的悲愤。
董卓掌握朝政之后,立即为陈藩、窦武平反,名声大噪。随着董卓势力越来越大,投靠他的人越来越多,希望借助董卓的力量实现变法。吕布也是如此,谁不想追随一个有民心、有智慧的领袖呢?
吕布胆大包天,谋略不足,又缺乏斗争经验,所以被利用的次数很多,无论是杀丁原还是杀董卓,都只是杀人工具而已。董卓夺权后,其真面目暴露,百姓维新幻想破灭,吕布对董卓的忠诚度肯定动摇,所以很容易被王司徒疏远和利用。
与诛杀丁原不同,吕布诛杀董卓广受百姓赞誉,威名远播。然而这并没有给吕布带来实质性的帮助,相反,诛杀董卓让他彻底对凉州兵团心生怨恨,从而逃离了长安。吕布先是投降了袁术,但袁术怕凉州兵团报复,不肯收留他,于是吕布转而投降了袁绍。袁绍收留吕布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看重他勇猛无比,准备让他对付黑山军的张燕。
此战,吕布骁勇善战,势不可挡,大破张燕军。袁绍觉得吕布太勇猛无匹,日后恐难控制,便暗中派人诛杀吕布,却被吕布发现,落荒而逃。吕布为袁绍立下大功,却遭袁绍暗算,孰是孰非一目了然。后人对吕布“叛逃”似乎理智得多。
吕布脱离袁绍的势力范围后,又成了无主之人,他能求助的势力只有曹操和刘备。不过吕布曾经在兖州与曹操一起战斗过,所以不会落入曹操的圈套。最后吕布还是投靠了刘备。两人见面之后,吕布对刘备十分尊重,刘备也十分可怜吕布这个武将,便用酒菜款待他。吃饭的时候,两人边吃边聊,吕布的妻子也陪着一起吃饭,气氛还算融洽。
不料期间吕布的一番话却引起了刘备的不满。吕布说道:“请陛下在帐中坐妻榻,让妻为臣下叩拜,斟酒摆饭,称兄道弟。”可见吕布称呼刘备为兄,显然有些令人费解。不过在吕布看来,他与刘备同为北方人,吕布比刘备大两岁,称兄道弟主要是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然而在刘备眼中,这却是极其不敬、不服从的行为。
而且吕布还命令自己的妻子“鞠躬、倒酒、吃饭”,这让刘备觉得吕布“不稳”,渐渐对他产生了厌恶。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吕布被曹操擒获后,刘备才会劝曹操杀掉吕布。其实,刘备这么做,有两个原因:
1、吕布曾夺取徐州之地,刘备对他怀恨在心。
第二,刘备知道吕布勇猛,如果投降曹操,必然会壮大曹军,而自己将来最大的敌人就是曹操,所以刘备是绝对不会让吕布投降曹操的。
那么,吕布为何会失败呢?这和他的自身性格有直接的关系。
吕布一生只在军中度过了一半的时光,但却名声显赫,勇猛无比。他看似完美,但性格上却有一些缺陷,那就是优柔寡断、多疑,这直接影响了他之后的一系列决策,最终导致他的失败。比如他的将领高顺对他忠心耿耿,但吕布对他心生疑虑,没有重用他;他的谋士陈宫屡次想出奇谋,但吕布置若罔闻,错失了很多机会,如何能不被打败。
综上所述,吕布性格豪爽,忠心耿耿,手下众多。而且吕布从不割地称王,也没有犯下滔天大罪。相比屠城葬兵的曹操,他显然是一个心地善良,悲天悯人的人。后世对他“轻浮狡诈,唯利是图”的评价,未免太过片面。东汉末年,天下动荡,英雄辈出,奸诈不羁之人不计其数,忘本浮躁之人不计其数,忘本浮躁之人更是不计其数。吕布并非个例。
吕布墓位于河南省修武县巡峰乡巡峰村,墓室南北长约18米,东西宽约6米,墓内杂草丛生。后人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实在可惜。如果吕布对政治有深刻的理解,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就不会落得被后人鄙视的下场。
参考:
『三国演义、三国志、英雄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5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