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威将军”是北洋政府赐给吴佩孚的封号,胡适曾把这位忙于军事的直系军阀头目与孙中山、段祺瑞并列为20世纪初中国政治史上的权势人物。
吴佩孚从学者、军事家成长为将军、大统帅,祸国殃民。然而,当日寇入侵,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他却能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不肯做汉奸。日寇劝降的企图一次次失败。民国领导人董必武说:“他失败时,不出国,不住租界,为官数十年,统率数十万兵马,却无私财,无田产,以廉洁著称。与他那个时代的军阀相比,他们大多身家百万,这是难得的,也是珍贵的。他的传奇经历,既令人唏嘘,又令人警省……
决心创造风暴
吴佩孚,字子玉,1874年4月22日出生于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山东省蓬莱县。其父吴克诚在栾茶市街开了一家小杂货店。吴佩孚出生时,梦见同乡戚继光来到家中,一家人大喜,以为儿子将来必不平凡,便拿起一大串鞭炮在街心燃放。吴佩孚小时候喜欢读《三国演义》和《岳飞传》,崇拜关羽、岳飞,立志做个英雄,并经常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是民族英雄戚继光转世。他13岁时,父亲病逝,一家人靠母亲张氏维持生计。吴佩孚对母亲十分孝顺,用刻苦读书报答母亲的关爱。22岁时,他结识了巡抚姚秉然。他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为题到山东省应试。吴佩孚在启蒙老师李俸森的指导下到省试应试。他写出自己家庭的特殊经历,反对女子不如小人的观点,热情宣传妇女的作用和地位。他的善良和透彻的论述引起了姚巡抚的注意,以第八十七名进士的成绩录取了他。子瞻不务正业,沉迷于鸦片,失去了所有的钱财,住在破旧的庙宇里。回到家,看见破庙前贴着一副对联:“怀念财神庙里的弟弟,善打枪挖斗,当万人奴婢,如此卑微;见兄长登圣人殿,插花戴帽,走在学生后面,岂不快哉!”吴佩孚知道这是当地浪子在讽刺他出身卑微,不能成才,便新写了一首对联盖过:功成名就时,当为天下雨;谈友情时,当有古人的风范。
辅导员的崛起
吴佩孚放弃学业参军,在保定军校学习期间,因文武双全,尤受教员靳云鹏赏识。靳云鹏后来以“可大用之才”为由,将他推荐到北洋军第三团。师长曹锟是靳的同班同学,曹锟任命吴佩孚为营长。从此,曹、吴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密切合作。
“先生颇善用兵之道。”吴佩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竭力为曹锟出谋划策,赢得了曹锟的深厚信任。
1911年,曹锟奉命赴山西剿灭革命军。在运送部队途中,吴佩孚得知本军刘表桐与山西革命军秘密联络。列车行至娘子关时,吴佩孚突然扣留刘表桐,制止了这场兵变。曹锟接到报告后,嘉奖吴佩孚,提拔他为团长,后又任长江上游总司令。曹锟与吴佩孚以兄弟相待,提拔吴为准将,并以副官身份随其南下。
袁世凯痴迷帝制,吴佩孚对此极为不满,他暗中劝曹锟不要步袁后尘背叛共和。不料曹锟趁醉酒之时,将吴佩孚的话汇报给了袁世凯。就在吴佩孚陷入困境之时,蔡锷与唐继尧组织护国军与袁世凯作战,曹锟则被派往四川与护国军作战。吴佩孚所部在纳溪击溃了陈立门的部队,救出了曹锟脱离了包围圈。袁世凯利用吴佩孚的勇敢和罕见的才能,笼络了他。吴佩孚除受到将军嘉奖外,还被授予三等男爵爵位,授中将衔,并受命代理第三师师长。当时,南方各省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但吴佩孚并不买袁世凯的账,他去拜见曹锟,劝说曹锟不要去,曹锟以自己与袁世凯关系密切为由婉拒了邀请。吴佩孚劝道:“老爷,优柔寡断是祸患的开端,如果不顺应时势,顺应潮流,将来也许会对你不利!”吴佩孚见曹锟仍犹豫不决,便说道:“俗话说‘心急如焚,大计必败’。既然不能不顾你和袁世凯的友谊,何不表面附和他,暗中却联络各省呢?将来袁世凯若失败,你便可避免被怀疑拥护君主;义军虽然失败,但你和袁世凯的友谊还在,这是一举两得的策略,希望你赶紧行动。”曹锟听后,说这是个好主意。随后他们便同意联络各国防军。吴佩孚出面与袁世凯谈判,曹锟则敷衍应付。不久,袁世凯被迫废除帝制,而曹锟因与护国军有联系,才没有被牵连到“洪宪闹剧”中。
回到“段”
有“北洋猛虎”之称的段祺瑞推行武力统一中国的政策,1918年2月,他命令曹锟率部南下,与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军作战。吴佩孚率第三师进攻湖南。湘、粤、桂联军。由于地方军阀不愿联手,吴军趁机出击,很快占领了岳阳、长沙,4月24日占领了衡阳。吴佩孚在湖南声名大噪。这让在北京的段祺瑞大为震惊,段祺瑞怕曹锟收复湖南,霸占四省,对自己不利,于是先发制人,派他的直属部下张敬尧出任湖南巡抚,并被封为“富威将军”的荣誉称号。素有“常胜将军”之称的吴佩孚,本以为凭着自己的功绩,应该做湖南巡抚,却被“段老虎”用借刀杀人,气得他只能破口大骂,继续南征,卧在衡阳,不肯再前进一步。他暗暗发誓:“此仇未报,吾不做人。”
为了迎合全国人民反对军阀的情绪和湖南各界厌战情绪,吴佩孚在陆荣廷、谭延锡的唆使下,于6月15日与西南军签订停战协定,组织“救国同盟军”,并发表《停战宣言》。8月,吴佩孚致电大总统冯国璋,恳请“继续遵循宪法精神,贯彻悲悯之大志,颁布民族团结之政策”。停战声明,为今后南北军联合起来抵抗外来侵略留下了余地。此后,“终止纷争,抵制侵略”的电报相继发出,揭露段祺瑞亲日、卖国行为,批判“武统”政策,提出“民间、朝野皆有人士呼吁,赞扬吴佩孚“大义凛然”。
吴佩孚的反攻,彻底毁掉了段祺瑞的名声。1920年5月,治安战争爆发,吴佩孚撤出湘南,返回北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用四天时间就击溃了段祺瑞,并灭掉了段祺瑞的西北军和边防军,还偷袭了皖军总部,迫使段祺瑞辞职。
该剧震撼“杜梦”
五四运动时,吴佩孚在湖南,是第一个发电报支持学生运动的人,他更是关心山东问题,联络42名同僚,电报政府,强烈要求拒绝和约,还亲自电告他的恩师总理靳云鹏,说明在山东问题上“领土主权不容冒险”。他用买地立契的朴素比喻,说明拒绝签字的利弊,引起朝野轰动,为他赢得了爱国志士的声誉。
此时,湖南学生“驱张(敬尧)运动”在省内外蓬勃兴起。吴佩孚会同衡阳警备司令赵春亭等将领,向全省发出电报,声援学生运动,谴责张敬尧残酷镇压学生运动的卑鄙行径。一天,省学生会负责人何叔衡来到衡阳,以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名义组织四百余名学生到第三师司令部请愿,吴佩孚得到消息后,立即停下工作,亲自率部下楼迎接,并发表讲话,对学生表示热烈欢迎,并通知后勤部门让学生停留三天,用亲切的话语安慰他们,并与学生代表谈论国内外形势。当何叔衡提出用军事力量强迫张敬尧去湖南时,吴佩孚欣然答应。
不久,张敬尧四十大寿到了,张敬尧想借庆生之机,大捞一笔钱财,便吩咐手下积极做准备。吴佩孚得知此事,以为是好机会,立即致电张,说:“今天是元帅生日,学生会”率领本队部队,在晋省热烈举杯祝贺皇帝。张敬尧接到电报后大为慌乱,犹如晴天霹雳当头,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原来,张敬尧和吴佩孚结下了宿怨,当年,张敬尧继任蒙古副都督吴禄珍后被废黜,曾是二等派遣官的吴佩孚被迫投奔曹锟,旧怨导致如今的权力斗争,手握一个师五个旅兵力的吴将军率部进军省城,难道不想要他的军统头衔吗?再说,外面“赶走张”的传言也越来越多。想着这下,张敬尧心惊胆寒,赶紧下令停止一切庆生活动。一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被吴佩孚的一个电话给毁了,只能怪自己倒霉。
《洛阳虎表》
吴佩孚成功推翻段祺瑞,声名鹊起,以直鲁豫副巡抚之名驻守洛阳,控制“两湖”四川后,将目光转向广阔的北方,并迅速挑起第一次直奉战争。
吴佩孚率领部队,亲自指挥前线,他煞费苦心地布置作战计划,七天七夜没有睡觉。直到长辛店西路的奉天军反攻而溃败,吴佩孚依然坚守在前线。“英雄”张作霖逃出边境后,吴佩孚依然坚守在前线。他头发蓬乱,满身泥土,神色疲惫,但双眼依然明亮。直军大获全胜,一些国内外记者争相采访这位英雄统帅,为看到他的风采而自豪。两位记者在丰台战场遇见了吴佩孚,听到了他欢快的声音。他们感叹道:“这一个星期见闻见闻,大家都累坏了,您却日夜操劳,一点儿也不觉得累,真是英雄啊!”吴佩孚听后哈哈大笑,禁不住说:“那一次是,这次又是!”
直系军阀把持北京大权,吴佩孚当时还在洛阳,手下有不少骁勇善战的将领和谋士,中外著名政要也纷纷到他这里来,他口口声声说“不干涉中央”,实际上却在操纵北京政府的权力。“安福”总统徐世昌,成为布商出身的曹锟当上总统的绊脚石。吴佩孚用计,提出“恢复法制”的口号,宣布“安福国会”为非法,使徐世昌成为非法总统。在“祸国殃民,妨碍统一”的骂声中,他辞去了官职。当时北京的一家报纸以《徐世昌被抛弃》为题,刊登了两首以《弃妇歌》为题的诗,讽刺吴佩孚的政治骗局:“昔日的恩情哪去了?” “是啊,你头戴花冠,衣冠不整地从殿堂走下来,临走时还对着镜子说:‘看你新娘的笑脸。’”“季江晚年憔悴不堪,孤苦伶仃,在水竹村凄惨度日,屡遭王上轻视,她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了。”
吴佩孚成为中国最有权势的人,英、美等国都看好吴,争相与他交好。在共产国际和中央领导人李大钊的影响下,他提出了“保护劳动”、“劳动神圣”的口号。但在“二七罢工”运动中,他血腥镇压京汉铁路工人,露出了其两面派的真面目。
1923年3月,河南某村一株苏铁开花,吴佩孚的日本顾问冈野闻讯,见屋内飞进一只白鸽,以为是吉兆,便吟诵一首诗赠吴佩孚:
大将出世,铁花飞扬,绽放嵩山、洛阳山河的王者之气;
当我想要询问清洁世界的计划时,一只白鸽飞来,宣告庆祝活动的到来。
吴佩孚在元帅府见到冈野的诗文,十分高兴,连连向冈野挥手,自豪地说:“贵之,甚好!”这一年,恰逢他五十大寿,全国各地(东三省以外)千余人来到中州为他祝寿,盛大庆祝。吴佩孚在寿宴上频频举杯,借机表示拥护自治,反对分省,推行宪法,早日平定天下大事”,表达了对“统一中国”大业不忘的心愿。元帅府正厅里,悬挂着康有为亲笔所写的一副寿联,表达了吴佩孚当时一统中原的雄心壮志:
雄鹰在田野上翱翔,他的声誉需要百代才能传颂一半;
洛阳虎视眈眈,四面八方的风暴都将汇聚中州。
元帅“绑架”
吴佩孚位高权重,在北方势力很大,但他生活依然简朴,经常穿着旧灰布军服、旧蓝布鞋,与那些穿着金线军服、黑皮靴的军官相比,显得有些逊色。他所率领的部队也以艰苦朴素、军纪严明著称,早在驻扎湖南时,部队就勤奋练兵,颁布了八项禁令,包括对商贾、百姓“不赊欠、不转让、不借贷”,“不扰民,不扰民,一草一木”等。
吴佩孚成为了直隶军阀的头目,但却经常为军饷发愁,当时直隶军阀要为八十多万军队提供军饷、支援和补给,身为将领的他却束手无策,经常做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怪事。
曹锟的弟弟曹睿曾在北洋政府当官,卖官卖官,收受了不少贿赂。直隶战争前夕,前线大军已经开战,但后方军站尚未设立,军队补给十分困难。吴佩孚灵机一动,力劝政府任命曹睿为军需总管,逼迫他垫付钱款,赶制冬衣运往前线。视钱如命的曹睿犹豫了好几天。吴佩孚以前线急需军需为由,派兵围堵曹家好几天。曹睿以为自己被软禁,不敢违抗命令,只好花钱垫付,服从命令,暗自叹息。曹锟后来得知此事,也无计可施。
又有一次,吴佩孚正为军饷发愁,突然灵机一动,哈哈大笑起来。他连忙下令上书邀请一些平时奉承直系、巴结权贵的人来京共商国事,并通知总部人员接受邀请,以顾问、参谋的名义赠送纪念品。受邀的退役节度使或阁僚接到信后,手舞足蹈,认为吴元帅此举体现了他的礼仪和求贤若渴。于是,那些当官发了财的名流,如张英华、潘福、王占元、陈光远等,都纷纷赶到北京等候“好消息”。谁知吴佩孚见到大家时,连一句招呼的话都来不及说。他只是在台上说了一句:“各位大老远来北京支援我,我十分感激。但军费极其紧张,所以才敢向各位求助。我为各位筹措经费,请各位每人捐献一百万元。这点钱对各位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对国家却有不可估量的益处。将来打赢战争,我们再发行公债,以偿还债务,各位千万不要拒绝。”说完这番话,他就离开了桌子。他扬长而去,言辞坚定,没有回旋的余地。在场的人面面相觑,意识到这是元帅热情邀请的目的。但又畏惧吴佩孚的权势,以为自己倒霉,只好照办。特捐只是暂时的应允。为防止质押失控,吴佩孚指示财政当局和税务总局,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盐务银行、金库银行商定付款办法,并命令在京质押者每日按量缴纳。参加质押者吃尽苦头,联系多方,交齐了应缴款项,便灰溜溜地离开了北京。吴佩孚在一次宴会上“意外”筹集了1000万元军饷,成为一段奇闻。
“傲慢的巨龙将会后悔”
吴佩孚年少时因官司逃到北京,靠在崇文门外卖楹联、算命为生,一生倾注大量心血研究《易经》。他曾向别人解释“骄龙必悔”:“骄龙必悔”,就是太高,却不能下得去。太过骄纵,或逾矩而行法外之事,就叫“骄”,“骄”的结果,必然落入“悔”中。他列举了“骄”与“悔”的故事,如果你用“悔”的故事来警示别人,那说明你自己说的不是真话。
洛阳卫是吴佩孚掌权的鼎盛时期。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受贿的总统曹锟紧急召吴进京。吴佩孚信心满满,打算用武力统一中国。他曾作诗一首,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龙泉剑斩破血海,千里迢迢,直入黄海。
大禹的法力无比强大,洛阳的能量贯穿了扶桑。
当处于“亢奋”状态的吴佩孚出任“平叛军总司令”,奔赴前线与奉天军殊死搏斗时,冯玉祥突然倒戈,回京赶走曹锟。吴佩孚回京救驾,在杨村被冯玉祥打败,不得不退守天津,被困在新火车站。
吴佩孚这条“龙”从此开始陷入了“后悔”的状态,但他的“后悔”又蕴含着一种很“悲剧”的味道。当部下劝他逃离天津时,他反而拍桌子大骂他们全都是废物,宣称“我决不逃跑,一定要见到冯玉祥,哪怕中枪,我也毫不犹豫。”吴佩孚怎么会甘心在这场战争中失败呢?回忆第一次直冯战争,冯玉祥舍弃陕西巡抚之位,千里迢迢来援吴佩孚,始终不离其侧,共同作战。冯的军队纪律严明,骁勇善战。吴佩孚曾回答记者关于直隶军为何能打胜的问题,说:“没有冯的军队,就没有胜利。”战后,吴升任副巡抚,冯还被任命为河南巡抚。吴、冯私交甚笃,犹如结拜兄弟,为何突然反目成仇?这是吴佩孚想不通的。前线炮火轰隆这句话让他更加心烦意乱,就在火车上狂饮白兰地。这时,金云娥和张福来来看望他。吴佩孚摆摆手,叫他们回去坚持一会儿。金薇薇说:“我先去吃饭,一会儿再说。”张福来说:“我先抽根烟。”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跟了上去。吴佩孚见状,只能摇头叹息。当随从们催促他下定决心逃跑时,吴醉意地问:“你们为什么不自己商量一下呢?”这时,有人说从海路离开天津,有人说从津浦走。吴佩孚正往南走,他只是笑而不语。突然,一个随从军官用安慰的语气说:“总司令应该为国尽忠,怎么能轻易逃跑呢?”吴佩孚听后狂笑起来,随即走上前去,握了握他的手,说道:“您说的很好!”于是便和她一起下了火车,在站台上走了一圈。就在军官正得意洋洋的时候,吴佩孚突然拔出宝剑,轻声问道:“我的宝剑好久没用了,您能试试它的锋利吗?”军官不解,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吴佩孚举剑在站台上将他杀死。然后自言自语道:“一生报效国家,也不过如此!”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说逃亡的事了。
日本人想控制吴佩孚,领事吉田茂出面劝说他进入日本租界,吴佩孚以“不给钱、不出国、不进租界”的“三不”拒绝。
吴佩孚独自一人在新火车站呆了两天两夜。第三天早晨,他见身边只剩下几十个人,只好坐汽车往塘沽走。下午,他率领两千余人从塘沽登船,南逃。临行前,吴佩孚给天津的直系军长们打电话,但无人应答。吴立即在车站留下几车粮食,用纸条封上“转交段督察检查”。战斗即将开始,吴佩孚命令船长吹响汽笛,鸣放一排炮,以示隆重告别。后来,在甲板上,他回忆起不到一个月就从高位跌落、众叛亲离的情景,不禁感叹:
他的军旅生涯被浪费了,他所表现出的所有善意都变成了仇恨。
与你共赴黄州雪岸垂钓,从此无牵无挂。
1925年1月8日,吴佩孚在汀泗桥被叶挺独立团击溃,带伤逃往四川,投靠地方军阀杨森。他真正尝到了“悔恨”的滋味,曾感慨地写过一首诗:
不要试图成为生活中的英雄,因为你只知道一件事:
虎豹还要防獬豸,龙最怕蜈蚣。
小人冒险终必成险,君子即使贫穷也不一定贫穷。
一艘百尺高的船,仅仅因为用尽了风,就沉入海底。
心灰意冷的吴佩孚,1939年11月在北京被日本特务杀害。(《文学与历史》,作者:谭特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5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