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三国时期最让人遗憾的战争是哪一场?答案显然是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为给关羽夺荆州报仇,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却被陆逊火烧,军队基本全军覆没,刘备仓惶逃到白帝城,悲痛而死。
图片 | 白帝城
夷陵之战之后,蜀汉集团元气大伤,彻底走下坡路,从此以后,无论诸葛亮多么有才华,多么雄心勃勃,无论他如何尽心尽力,都无法改变蜀汉衰败的趋势。
因此很多人每当读到此处,心情就会变得沉重,为刘备和蜀汉感到惋惜。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夷陵之战到底是怎样的呢?刘备身经百战,一生为军,为何在人生的最后一战中败得如此惨烈呢?
一、夷陵之战地点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夷陵之战发生的地点。
夷陵之战发生在今湖北省宜昌市,主战场有夷陵、猇亭两个,即今宜昌市夷陵区和猇亭区。
因此夷陵之战又被称为“夷陵之战”。
图 | 懿玲、晓婷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率领数万大军从海陆联军进攻东吴,先后攻占巫山、秭归,并于公元222年正月进入夷陵地区。
图 | 夷陵之战-对峙阶段
战争初期,陆逊认为刘备军力正处于鼎盛时期,不宜展开决战,所以采取了拒绝作战的策略。面对陆逊的顽强防守,刘备没有更好的进攻手段,只好选择在夷陵地区驻兵,并在长江两岸布下数十座营垒,也就是所谓的“七百里营垒”。
双方对峙从222年二月开始到六月,前后历时四个多月,最终陆逊利用刘备在深山密林中安营扎寨的弱点,采取火攻之计,焚烧营垒,大获全胜。
败军蜀军基本被全歼,刘备被东吴军围困在夷陵西边的马鞍山上,终于仓皇突围,逃往白帝城。
图 | 夷陵之战-焚营
以上就是夷陵之战的大致经过,可以发现在夷陵之战前期,刘备一方还是占据不少优势的,这些优势和宜昌的地形、地理位置息息相关:
首先,蜀军占据了地理优势。从地形图上看,宜昌以东是辽阔的江汉平原,以西是巍峨的巫山山脉。宜昌正好处于平原向山区的过渡点。刘备率军由西向东进军,实际上是由高向低进军,占据了高地,占据了地势优势。
图 | 宜昌地形
其次,蜀军在上游水路占有优势。宜昌地处长江三峡入海口,扼守着从四川到荆襄地区的水路要道。蜀军从长江上游向下游发起进攻,水陆并进,顺流而下,无论是粮草补给,还是行军效率,都比下游的吴军占有优势。
第三,三国时期,宜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位于魏、蜀、吴三国的正中央。
图 | 夷陵位于三国中心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宜昌以东是荆州,荆州以北是襄阳,是曹魏南下最重要的通道。因此陆逊在抵抗刘备的时候,要时刻警惕曹魏从襄阳南下偷袭。对于东吴来说,随时可能面临两面夹击的窘境。
所以,宜昌这个地理因素,让刘备在战争之初就拥有了三大巨大的优势,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来说,这三大优势足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向。
但问题是:拥有三重优势的刘备为何会败得如此惨烈?
2. 有可能建立覆盖700英里的连续营地吗?
在谈到刘备失败的原因时,很多人的答案高度一致,那就是刘备犯了一个致命的军事错误:把军营安放在深山密林之中,营垒相连长达七百里。
正是由于这些七百里连营,导致他的军队前后不保,才导致陆逊的火攻计划得逞,蜀军全军溃败……
正是这个“七百里连营”的低级错误,让刘备背上了不会打仗的恶名,受了两千年的讥笑。
图 | 大火焚烧营地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未必。
因为从多方面考虑,刘备当时根本就不可能布下七百里的长营。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蜀军的数量。
据《三国演义》记载,刘备率领七十万大军攻打吴国,如果真的有七十多万人的话,可以沿长江布下七百里长的大营。
然而刘备真的调集了七十万大军吗?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益州总人口不过五百多万。考虑到三国时期的动乱,当时益州人口乐观估计也不过两百多万。刘备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调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攻打吴国?
其实,《三国志》对刘备伐吴的军事实力有着明确的记载:
癸亥年,孙权上书天子说:“刘备率领四万大军,两三千匹战马,正出秭归,请你率军前去扫荡,必能速胜。”
由此可见,刘备当时手下只有四万大军,加上沙摩柯支援的一万大军,一共五万。试想一下,如果把五万大军部署在七百里的长江边,每个营会有多少人呢?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地理角度来分析,如果刘备真的布下七百里大营,从宜昌往西七百里,距离已经到了今天的重庆地区,甚至远远超过了白帝城以西。如此长的距离,又只有五万人,就算是一个没打过仗的人,也不会布下这样的大营,更何况是打了一辈子的刘备呢。
所以刘备当时并没有布置七百里大营,这里的七百里只是一个夸张的数字。
其实,刘备当时安营扎寨的地点应该只涵盖夷陵至夷陵的长江两岸,从夷陵往西,虽然也有军营,但其实都是粮草补给的中转站,并没有部署军队在其中。
图 | 刘备大营所在位置
三、刘备失败的原因
至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七百里连营”其实是夸张的说法,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不应该存在的。
那么既然“七百里连营”之说并不正确,那么导致刘备失败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综合分析,刘备失败主要有以下四点:
1. 数字并不能给你带来优势。
前面说过,夷陵之战并不是一场人数悬殊的战争,刘备只有五万大军。东吴一方的实力,在《三国志·陆逊传》中有记载:
黄武元年,刘备率众西征,权派荀子为都督、代牧,率朱然、潘章、宋乾、韩当、徐盛、鲜于旦、孙桓等五万大军抵抗。
这说明当时东吴也出动了五万大军,双方势均力敌。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一个细节,刘备的五万大军并非全部都是蜀军,其中还有沙摩柯带来的一万多少数民族军队,由于是临时增援,战斗力和服从性势必会大打折扣。
所以从人数上来说,刘备一方其实是处于劣势的。
照片 | 沙摩柯剧照
2.部队单独推进太深入敌军境内,战线拉得太长。
刘备之所以失败,也和他冲得太急、单打独斗的策略有关。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吴蜀两国的边境,并不在夷陵,而是在夷陵以西三百余里的建平县,也就是今天重庆巫山县附近。
图 | 吴蜀边境
战争初期,刘备的推进十分顺利,很快攻占了巫山、秭归,把战线推到了夷陵。然而这一行动也使他深入敌境三百余里,孤军深入,延长了战略纵深。
这也是刘备渴望成功精神的集中体现。
3.海军登陆
刘备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有恩。
由于陆逊坚守阵地,双方从222年2月一直战斗到6月。6月份的荆襄地区,正是炎热的夏季,尤其长江水面无遮挡,烈日炎炎,酷热难耐。
图片|宜昌长江风光
蜀军当初进入夷陵时,是海陆并进,这是陆逊最担心的。然而刘备不忍心看到长江上的水兵日夜忍受酷暑,便下令将水兵全部上岸,在长江两岸的密林中扎营。也正因如此,蜀军在深山密林中布下了数十个营垒,成为陆逊火力攻击的目标。
4. 强大的对手
当然,这毕竟是因为刘备遇到了一个很强大的对手——陆逊。
公元222年,陆逊年仅39岁,一个刚刚复出的后起之秀,一个从未带兵打过硬仗的文人。但他却清晰地分析出刘备急战的心态,采取了稳住不战的策略,把时间从222年春天拖到了炎热的夏天。正是因为时间的变换,双方的心态和形势都发生了变化,从而扭转了战争的走向。
我们常说,英雄是时势造就的,刘备若是遇到一个庸才,或许一击必胜,可他却遇到了陆逊,被陆逊打败,还成就了陆逊千古功业。
图|鲁迅剧照
结论: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瞻仰刘备庙时曾有诗云:天地英雄气概,千秋万世不衰!
确实,刘备白手起家,在乱世三国中争得一席之地,在汉室灭亡之际还能保住刘家江山,实属不易,晚年虽在夷陵之战中惨遭失败,但仍无愧于英雄之名。
不过因为“七百里连营”的说法,很多人对刘备产生了误解,认为他不会打仗,不会打仗。经过我们今天的分析,或许这个观点可以得到纠正。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刘备不是不会打仗,只是有点心急,错误地发动了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战争。
毛主席曾经评价说:“刘备的优点很多,但是他的缺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感情用事;二是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或许,这才是对刘备一生最准确的评价。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5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