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为艺术牺牲
为艺术献身,并不单指文艺界的女演员,也包括历史的英雄人物。
只是前者为了名利自愿牺牲自己的身体,在荧幕上创造了票房效应。
后者是出于文学作品的需要,非正常死亡才能产生持久的艺术魅力。
如果不与正史相比较,人们会认为这只是历史。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一位善于安排英雄人物“艺术牺牲”的大师,文笔十分精湛。
蜀国主要人物之死
1.刘备之死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一位家世显赫的英雄人物,他的死自然也符合他英明领袖的地位。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先主病重,将儿子托付于相国梁”;《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将儿子托付于相国梁时,诸葛亮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平定天下,终可平定大事。嗣子有能,就辅佐他;无能,就自己夺取吧。”
这表明刘备对夷陵之战的失败进行了反思,意识到没有诸葛亮,蜀国就无法生存,但并没有表现出深刻的反省和自责。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却安排刘备对诸葛亮进行了一番恳切的自我批评:“吾能与宰相建立天下,未料其智谋浅薄,不承宰相之意。今愧回成都拜见宰相。今日病危,只好请宰相托付重事。”
在罗贯中笔下,刘备在夷陵之战之后,带着深深的悔恨而死,这正是一个“贤明领袖”在生命尽头应有的行为。
2.诸葛亮之死
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对于诸葛亮的死的描述很简单,“亮因病,在军中去世,年五十四岁。”
但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前“奉先帝恩德,救民于水患”,强撑着病体,让侍从扶着他坐上小车,出营视察各营。他感觉秋风吹拂在脸上,冷得刺骨,叹息道:“我不能再在战场上与敌人作战了!天啊,我怎么能对你这么残忍呢!”
诸葛亮虽然死了,但是仍然流传着“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神奇故事。
诸葛亮的死,是因为忠心耿耿,极其悲惨!千百年来,他一直被视为忠臣的典范。
3.关羽之死
《三国演义》中,关羽突围时被东吴名不见经传的少将马忠所生,与其长子关平一同被杀于临居。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道,关羽在一次突围中被俘,被送到孙权那里,孙权问他:“将军,你今天还听孙权的话吗?”
关羽大声咒骂:“你这个青眼小子,紫须鼠,你听我说,我与刘叔叔虽山海相依,今日却中了奸计,只有死路一条,怎能投降呢?”最后,他因英勇不屈而被杀。
关羽是“义”的化身,他的死,巍峨如泰山,值得歌颂和流泪,更使他的形象显得更加威严。
4.魏延之死
魏延对诸葛亮不忠诚,不肯服从诸葛亮死后的安排。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载魏延“独携其子数人,奔至汉中。(杨)仪遣马岱追杀之。”记述十分简略。
但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却写道,诸葛亮临死前曾预言魏延死后必将谋反,于是将密谋告知杨仪,马岱便照办了。魏延还没喊出“谁敢杀我!”,马岱便举剑将他从马上砍了下来。
魏延之死,第一说明他确实谋反,是他心高气傲,不尊重人的结果;第二说明他承蒙诸葛亮的深谋远虑,确实是一个聪明人。
5. 叛蜀将军之死
反蜀将领中,糜芳、傅士仁在吕蒙攻占荆州时投降了吴国;范疆、张达等也反蜀,刺死张飞后投奔了吴国。
关于他们后来的死因,史书上没有记载。
《三国演义》中,糜芳、傅士仁因蜀军大胜,杀死了擒获关羽的吴将马忠,并投降了刘备。但刘备并没有原谅他们,命令关兴剥去糜芳、傅士仁的衣服,“跪在(关羽的)神灵面前,亲手用刀斩下,以祭关公”。
吴军初败后,孙权俘虏了范疆、张达,送给刘备求和。刘备说:“这是天赐之物,也是我三弟的魂灵!”于是张飞的儿子张苞“用利刀,将范疆、张达砍成碎块,以祭其父魂灵。”
在罗贯中笔下,蜀国的叛将们被砍得粉碎,无一得到好结局,这也符合人们报恩、复仇的快感。
曹魏主要人物之死
1.曹操之死
《三国志·魏书·武帝本纪》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在那个朝代、当时的战争环境下,曹操也算是老死不辞了。
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看到关羽的人头后大惊失色,杀死华佗后病情加重,还梦见傅皇后、董贵妃、二皇子、董承等二十多人来取他的性命。“次日,只觉气冲上焦,什么也看不见了。”最后死了。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为了褒蜀贬魏,所以曹操只能死得其所,曹操又多疑,年老重病时出现幻觉,有鬼魂来要他的命,也就不足为奇了。
2. 张辽、徐晃、郭淮之死
《三国志·张辽传》:魏书记载“辽病重,死于江都。”张辽是因病去世的。
但在《三国演义》中,魏吴之战中,张辽被丁奉射死。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记载:徐晃于太和元年(公元227年)病逝:“太和元年卒”。
但《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却写道,徐晃与司马懿攻打归蜀的孟达,“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兵丁救回营中,拔出箭来,医者为他医治,当晚便死了。”
《三国志·魏书·郭淮传》说他死于“太和六年(公元232年),谥号恭侯”,这也是善死。但罗贯中却说他被姜维一枪打中“脸部”,“流血而死”。
张辽、徐晃二人是三军中最勇猛的,他们二人都是中枪要害,战死沙场,这与他们的勇敢性格有关。
郭淮很聪明,看到姜维有弓无箭,以为是天赐良机,想射死姜维。结果姜维接住了箭,箭射中了他的脸,他死了。他的聪明适得其反。
总之,这三个曾与蜀国为敌的人,是不会好死的。
3.王朗之死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对王朗有很好的评述:“朗注《易经》、《春秋》、《孝经》、《周官》,作奏疏,其所言所论,皆流传于世。”他于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病逝:“太和二年卒,谥成侯。”
但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王朗的死却很搞笑。
王朗在敌人面前夸口说:“我只要几句话就能让诸葛亮投降,他不战而退。”结果被诸葛亮骂死了。
王朗善于辩论,自以为聪明,因辩论而死,死得其所。
东吴主要人物去世
东吴虽然是蜀国的盟友,但是和刘备的摩擦却异常激烈,一些前线人物的死亡也不能太当回事。
得罪刘备,就是得罪罗贯中。
1.孙权之死
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
《三国演义》记载孙权进攻时,“忽然狂风大作,江海波涛汹涌,水深八尺,平地无浪”,“吴王旧墓旁所栽的松柏,全被连根拔起,直飞到建业城南门,挂在路上”。
孙权惊恐万分,留下遗言后,便病重而死。
由于夷陵之战之后孙权并未再与蜀国交战,在罗贯中眼中,孙权并不算什么大恶人,因此,罗贯中在写孙权之死时,是心存仁慈的。
孙权年轻时是一位英雄,但晚年行事却相当残暴,“惊病而死”也是理所当然的。
2.周瑜之死
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周瑜“三十六岁,病死于巴丘”。周瑜是因病去世的。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
但《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却写出了周瑜“丧妻丧兵”的故事,他的智慧不如诸葛亮,心胸狭隘,感叹“我既生,何必生梁?”,三次被诸葛亮气死。
周瑜是诸葛亮的死敌,心胸狭隘,为了塑造诸葛亮智慧的形象,周瑜之死才这么写,也算是死得其所。
3. 吕蒙之死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记载,吕蒙“年四十二,死于内殿”。
但吕蒙却因为攻占荆州,成了导致关羽丧命的罪魁祸首。于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安排吕蒙被关羽追杀,“只见吕蒙七窍流血”,英年早逝。
此种死法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是他夺取荆州,又加害关羽,令其深恶痛绝,让他如此死去,也算是报应吧。
4. 甘宁、潘章、朱然之死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记载“宁死,全哀痛不已。”小说中,罗贯中安排他被胡王沙摩柯一箭射中,坐在大树下惨死。
《三国志·吴书·潘章传》载潘章死于“嘉和三年”,即234年。罗贯中安排他在章武二年(221年)的夷陵之战中,被关羽之子关兴所杀。
《三国志·吴书·朱然传》载朱然死于赤乌十二年(公元249年),享年六十八岁。小说中,罗贯中安排他在夷陵之战中被前来救他的赵云刺死,终年四十一岁。这就意味着,他去世的时间比赤乌十二年早了27年。
总之,在罗贯中看来,这些人对关羽的死也负有责任,不应该让他们安然死去,这也符合群众朴素的正义感。
结论
罗贯中以自己的“蜀天伐魏”的思想倾向,描写了蜀、魏、吴三个阵营中主要人物的死亡,但这些英雄的死亡方式却各有不同,大多符合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想象力极其丰富。
正是这些为艺术献身的英雄人物,才使得《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如此具有可读性。
但这并不代表元末明初写作的罗贯中是任意妄为。
自元朝占领中原以来,罗贯中一反陈寿《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的说法,改以刘蜀为正统。
这就是说他不承认元朝为正统,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意识,这在当时有着很大的进步意义。
罗贯中在处理一些主要人物的死亡时,把自己的艺术独创性与作品的思想倾向紧密结合起来,能够调动读者的思想感情,创造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清风若帆:清风有情映明月,若帆散青天云烟。用文字记叙历史的记忆和流逝的岁月,用真情拥抱人间。公众号:清风若帆(ID:qfrf2018),交流/转载/合作微信:qingfeng683736。
欲查看往期精彩内容,请点击:
绿色的风儿充满深情,映照着明月,犹如蔚蓝的天空驱散了云雾!
感谢您的光临
我与众不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4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