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确实是被《三国演义》毁了的,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他应该还是一个比较清白、干净的政治家、文学家。
所以,千万不要得罪一个读书人!得罪一个读书人,他会让你背上千古骂名,你信吗?
从曹操的书法、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曹操。
因为,字迹反映人,文字反映人!
所以你一定要多读书,最好读到能写文章的程度,不然曹操这个白脸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呢?
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热爱人才,渴望“周公吐食以待宾客,天下人臣服于他脚下”。他热爱奋斗,甘愿“老马老在厩”,以求“有千里之志”。“壮士老矣犹勇猛”。他善于教育子女。曹丕、曹植、曹彰、曹冲都是杰出人物,都是行业精英。
尤其是曹冲。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曹冲称象》。曹冲是曹操的第四个儿子,也是他最宠爱的儿子。因为疼爱,曹操忍不住让儿子表现,不教儿子藏短,这引起了其他儿子的嫉妒。最后曹冲死于曹丕放在花园里的毒蛇嘴里。
其实关于曹冲的死因,一直以来都有三种说法,不知道大家更愿意相信哪一种呢?
第一种说法是曹冲病死。大家都知道曹冲是曹操最小的儿子,生母是桓夫人。从小就聪明睿智,曹操很是欣赏他。但是曹冲也有致命的缺点,体质虚弱,经常生病。十三岁的时候,曹冲就得了重病。曹操到处找名医为曹冲治病,但是曹冲还是病死了。曹冲的死对曹操的打击很大。
第二种说法是曹冲是因为曹丕的阴谋而死的。曹冲因为才华横溢,聪慧过人,一度成为曹操的继承人,这个很多人都知道。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曹操的众多儿子,曹昂,曹丕,曹植等等,而且他们的年龄都比曹冲大,所以对曹冲怀有警惕之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心理也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受到曹操宠爱的曹冲,肯定不会有好下场。从这些人的性格以及之后的结果来分析,应该是后来做了皇帝的曹丕害死了曹冲。
第三种说法是曹冲死于司马懿之手。众所周知,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最有谋略的人,甚至比诸葛亮还要厉害,也是三国时期最后的胜利者。他所领导的司马家族窃取了曹家几代人建立起来的王国。司马懿势力如此之大,或许是他在最初跟随曹操的时候就看出了曹冲的不凡之处,为了防止他日后成为大麻烦,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杀死了曹冲。
也许这是因为上帝嫉妒有才华的人吧!
长子曹丕作有《典论》、《燕歌行》、《寡妇诗》、《登城墙》、《陌上木郎》等。
1.经典理论
曹丕的《典论》是一部论述政治、文化的著作,全书可能在宋代已佚,现仅存《自传》和《随笔》较为完整。
《典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早期的专著,也是汉魏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态度、作家的性格与作品风格、文学流派的区分、文学的价值等重要问题。
这里讲的“文本”是指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它涉及到文学批评中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有些粗糙,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
2. 燕之歌
《燕歌行而受》是魏文帝曹丕所作的一首描写女子思念离家丈夫的诗,是一首爱情名篇。全诗语言清丽,感情委婉,音节和谐,把人物的情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古老的完整的七言诗,虽然它每句都押韵,有韵脚单调的缺点,但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 全文
①一个
秋风萧瑟,天气寒冷,草木颤抖,露化成霜。
燕子送别,天鹅南飞,思念你远在异乡,心里很是难受。
我这么想念家乡,你为什么让我在这里呆这么久?
贱妾独在空房中,思念你,忧心忡忡,不敢忘记你,却不知泪已湿衣裳。
我拨动琴弦,能弹奏出清脆的旋律,却唱不出长歌。
明月照我床前,银河西流,长夜漫漫。
牛郎织女遥相凝望,你为何独守江桥?
② 第二
离别那么容易,再相见那么难,山河远,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我不敢大声说出来,我的声音被浮云送到你身边,再也没有回来。
泪水雨水毁了我容颜,谁能不悲叹?
我唱诗歌来安慰自己,但当欢乐离去,悲伤来临时,我的心却碎了。
我躺在枕头上睡不着,就穿上衣服走出了屋子,仰望星星月亮,凝望云朵。
清晨乌鸦的叫声凄惨可怜,我不忍流连忘返。
2. 翻译
①一个
秋风萧瑟,天气寒冷,草木凋零,白露凝结成霜,燕子离去,天鹅南飞,思念远方的良人,心碎了,牵挂了,思念了故乡,你为何还留在别处?
我独在闺房,思念如潮,忘不掉你。泪水不自觉地落下,湿透了衣裳。我拿起古琴,拨动琴弦,却发出凄婉的音色。
短歌轻声吟唱,似连绵似断续。明月照我空床,银河西流,夜长思绪。牛郎织女遥相望。你造了什么孽,被银河挡住?
② 第二
离别容易,相见难。相隔万里,思念如水,心有牵挂,却不敢说出口。为了解开思念,我本想随云朵寄一封信给他,云朵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整天哭泣,脸色苍老得很快。心里有百般烦恼,谁能不独自叹息?我只能唱起《燕歌行》来安慰自己,但喜悦没有持续多久,悲伤随之而来。
夜已深,我忧心忡忡,难以入眠。我披上衣服,出门在院子里闲逛。抬头望去,只见云朵里繁星点点,明月高悬,家人却未团聚。晨雾中鸽子叽叽喳喳,我无力安慰。
3. 寡妇的诗
《悼寡诗》是魏晋政治家曹丕的诗作之一。作者在好友阮元羽死后,写下《悼寡诗》,哀悼其寡居。据裴松之《三国志·王粲传》注,阮元羽死在建安十七年(212年),此诗应是死后不久所作。
1. 全文
霜露并降,叶落凄然。
迁徙的大雁在云端鸣叫,归来的燕子在空中翱翔。
天色渐渐西沉,我心中充满着忧伤。
我整夜都在想你,一夜之间我的灵魂就与你分离。
我静静地站着,仰望天空,星星和月亮在天空中移动。
我领你进房间,但我却为自己如此孤独而感到难过。
我愿意追随你到最后,何必让我承受这么久的悲伤?
2. 翻译
秋霜露水纷纷落下,树叶枯萎的声音令人不忍听见。
南飞的大雁已在云端鸣叫,小燕子飞出去又回到门口。
看了半日秋景,心里惆怅,太阳匆匆落下,不忍心。
我心里焦急万分,只能伸长脖子,望着远方,直到星星月亮出现,天色暗下来。
我无助地回到家,独自度过漫长的夜晚,痛苦地思念着你。
一晚上九次惊恐万分的逃跑,最后我暗自劝自己,别再怪自己单身了。
既然要与他白头偕老,又怎能让忧愁久藏心底?
4.“攀登城市”
《登城赋》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丕的一首赋,此赋首先描写了初春的特点和作者的心情,然后具体描写了作者眼中初春的美景,最后表达了“悠悠天长,无为而无为”的感叹。
全赋语言朴实流畅,文笔清新飘逸,描写简练自然,句子工整多变,节奏优美,韵律和谐。
1. 全文
春正月,是一年最好的时节。风儿刚起,有种宁静、放松的感觉。驱车东行,登上楼台,远望,心旷神怡。平原宽阔,田野开阔。良麦连垄,道路相连。流麦的茎杆散落,丝丝缕缕撑起。水流长流,鱼儿东游。风儿吹拂,天色渐晚,太阳渐暗暖暖,西移。望着老屋,聊着天,总是闲适无为。
2. 翻译
立春是新年的开端,微风已然吹来,让人感觉暖暖的,我驱车向东,来到城墙顶上,随意地望着远方,心里充满了喜悦与幸福。
平原辽阔明亮,田野上正忙着春耕播种,麦苗铺满山丘、田野,也散落在道路两旁,茎叶健壮舒展,密密麻麻,相互倚靠。
长流运河卷起波涛,鱼儿顺流东游。微风轻轻吹来,日影西移,我望着故乡,准备归去,希望永远无忧无虑。
5. 桑园
《陌上桑》是汉代著名的中国民歌,是一首带有喜剧色彩的汉族民间叙事诗。这首诗是后来根据汉代民歌的题目创作的,内容与更著名的《秦洛甫》有很大不同。作者是魏文帝曹丕。
作者通过描写行军途中恶劣的环境和将士岌岌可危的命运,痛斥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现出作者的悲悯和同情之情,是一部表现曹丕对下层民众命运关怀的著名作品。
1. 全文
抛弃故乡,离开家,
一位来自千里之外、执行军事任务的旅人。
冲破荆棘,寻找道路,
我独自一人走路,侧脚的位置很不合适,而且路很窄。
虎豹吼叫,鸡惊,鸟逃。
人群叽叽喳喳地叫着,互相寻找着。
攀南山,怎能踩石头?
树木茂密,郁郁葱葱。
躺在艾草上,在松柏的树荫下,
我的泪水浸湿了枕头。
旅行清单正在逐渐散失。
我惆怅,自怨自艾,自怨自艾。
2. 翻译
我背井离乡,千里迢迢从军,披荆斩棘,寻路寻径,不敢独守冒险。虎狼嗥叫,路窄曲折,鸡鸟惊慌逃窜,呼朋唤友为伴。攀南山,必须踩着巨石,树木茂密杂乱。
累了,就躲在松树下,睡在草地上。泪如雨下,湿透了枕头和床。我哭了,因为我没有同伴。太阳快要落山了。我心里空落落的,却满是悲伤。我真后悔自己这么可怜。
初中的时候,我们只知道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说到曹丕,我们只知道三曹中曹丕这个名字。
曹植,初中时只提过“梁府行”。
小学的时候只学过七步诗,不知道是不是小学知识,但肯定小学的时候听说过。曹丕为了打压曹植,想出了一个恶毒的招数,就是逼曹植在七步之内写一首诗,写不出来就砍头,写出来就让他活下去,成为一个有工作却没有权力的闲人。曹植果然走了七步,写下了七步诗:
曹植是一位大才子。在曹丕称帝之前,曹植的作品充满生机与活力。曹丕称帝之后,为了保命,他的诗作质量就不高了。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白马》、《戏台》、《洛神赋》等。谢灵运称曹植为“大才子”,一点也不为过。
三子曹彰,是个武将,不擅谋略,不擅决断,是个纯粹的武士,为人鲁莽,但打仗时立下过大功,名声显赫。
既然四个儿子如此优秀,他们的出色表现一定和父亲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
那么,曹操是如何教育儿子的呢?我们大概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他非常重视启蒙教育。曹丕5岁时,曹操在打仗的时候就教他骑马,经常带着他,让他吃苦耐劳,明白江山来之不易,要刻苦练武。至于曹植这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曹操从10岁起就让他读《诗经》、《论语》和各种诗词,让他能写会写。
曹操起初并不相信儿子如此机智,所以在铜雀楼这座宏伟的建筑落成后,就让儿子们上台作诗。他以为曹植会是最后一个交卷的,谁知曹植却第一个作诗,不仅速度快,而且诗文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曹操不禁赞叹儿子才华横溢。
第二,重视尊师重教。俗话说“良师益友”、“一朝为师,终身为父”。曹操深谙这个道理。因此,给儿子选老师的标准,就是要选“品行端正”的人。他正是基于这个原则,选择了当时被誉为“国之珍宝,文人第一”的张范、邴元作为曹丕的老师。
有一次曹操出征,决定让曹丕留守治国,张、邴二人辅佐曹操。他严令曹丕在军国大事上必须尊重两位老师的意见,对张、邴二人也必须以“子孙”的礼遇来敬重。由此可见曹操对名师教育子女的重视,他的尊师重教在这件事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重视道德教育。曹操对子女的道德教育要求十分严格。公元218年,他派三儿子曹彰带兵平定乌桓叛乱。临行前对曹彰说:“在家是父子,出外是君臣,要按王法办事,你要小心!”意思是说在家是父子,出外是君臣,你的言行要符合国法,这一点你要特别警惕!言外之意是王法无情,你若犯法,就别指望父子关系能得到宽恕了!
曹彰不负父亲的期望,他勤奋勇敢,很快就平定了北方的叛乱。凯旋归来后,他向父亲汇报战况,却不将功劳归于自己,而是把功劳归功于将士们。曹操十分满意,摸着曹彰的黄胡子深情地说:“黄雪儿真是天才!”
第四:重视谦虚教育。谦虚是人之美德,曹操十分重视。曹操十分宠爱曹植,想立他为太子,但曹植在谦虚方面犯了一个错误,使曹操改变了主意。
公元213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吴国,孙权命令曹植留在邺城。临行前,曹操说:“现在回想起来,我二十三岁时的所作所为并没有错!你今年二十三岁了,应该懂得做人了!”曹植对他寄予厚望。然而,曹植却不称职,他傲慢无礼,不守规矩。
有一天,曹植乘着“赤道”私自打开“司马门”外出。按照国法,在这两个地方只有皇帝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曹植的行为无疑是违法的。曹操知道后非常生气,觉得儿子无法无天,一点也不懂谦让。他说:“这儿子太不懂事了!”他立即下令撤掉守门人,并当众宣布:“我当初还说这儿子是我儿子中最有可能做大事、成为伟人的,可他却在赤道上行走,私自打开司马门,让我对这儿子改变了看法!”
因为这件事情,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他的骄傲和傲慢令父亲非常不满,他的前途也毁在了他的性格上。后来曹操真的决定不立曹植为太子,而是立曹丕为太子。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从初中语文课本《杨修之死》中窥见一斑。
第五:重视智力教育。曹操平日里很注重子女的智力开发教育,常常会出一些比较难的题目来考验子女们。
有一天,外国使者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指着大象问手下:“谁能称一下这头大象的重量?”那个时代,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秤,更没有其他先进的称重方法,只有一根木梁秤,能称一百到八十公斤。在场的人开始思考,有人建议做一架大秤,曹操摇头,有人建议把大象杀了,切成小块来称,当然不行,最后大家都想不出好办法。
这时,年幼的曹冲走了过来,听了父亲的问话,突然灵机一动,毫无惧色地对父亲说:“我有一个办法:让人帮忙把大象赶到木船上,在木船上没水的地方刻上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直到水位达到木船上的记号为止;最后用木秤称一下石头,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曹操和众人都夸儿子的办法高明,曹操立即命人照办。果然,几个小时之后,曹操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种愚蠢的方法在今天看来有些可笑,但在古代想出这种方法解决问题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这也说明曹冲非常聪明。因此,千百年来,“曹冲称象”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甚至被作为小学课本的教材。这个故事说明曹操非常重视培养和开发儿子的智力,他的方法是聪明而有效的。
因为种种原因,人们对曹操的印象不好,说他多疑、滥杀无辜、奸臣之风盛行。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治国、治军、治家等方面都有很多令人敬佩之处,值得今天学习借鉴!
相比曹操,刘备同样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非常善于团结人心,可惜他不是一个好父亲,养出的儿子是个失败者,没有骨气,即便有诸葛亮这样的伟人相助,也无法挽救蜀国灭亡的悲惨命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4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