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三国文化研究会”秘密关注我
“魏延之死”是继“诸葛亮之死”之后蜀汉帝国的重大政治事件,以魏延惨死、灭族而告终。而害他的杨仪,却很快失去了政治生涯,被迫自杀,令人惋惜。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将魏延与杨仪并列立传。在文中,他对魏延的命运表示惋惜,承认魏延起兵只是为了杀杨仪,并没有真心要背叛他。可惜,直到蜀汉灭亡,“魏延案”始终没有平反。
引用:
《三国志·魏延传》:本来延并不打算北降魏,而是南归,只想杀掉奕等人;他一向与其他将领不同,希望当时的舆论必定会让他取代梁,所以他有意为之,不方便背叛。
后人谈及此事时,常谈及魏延与诸葛亮的关系,而“子午谷计”也流传已久。《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设计了“魏延不慎踢到七星灯,致使诸葛亮延命之计未能得逞”的情节,还说“诸葛亮看出魏延生性叛逆”,为魏延之死埋下了伏笔,这也常被后人津津乐道。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魏延不小心打翻了七星灯
其实历史上的魏延和他的悲剧故事并没有那么戏剧化,作者以《三国志》为蓝本,重新审视魏延这个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
诸葛亮与魏延
刘备时期,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攻下汉中之后,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镇守北路将军,监察汉中军务,可以说是蜀汉帝国汉中战区(北方)的总司令。
诸葛亮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军进入汉中准备北伐。由于诸葛亮是蜀汉宰相,掌握着蜀汉军政大权,他趁机收回了魏延在汉中的军政大权,魏延的权力被分割为:
次年(228年),魏延跟随诸葛亮大军出岐山,开始北伐。由于蜀汉准备充分,而曹魏边防军毫无防备,所以战事对蜀汉十分顺利,天水、南干、安定三郡纷纷投降了蜀汉。
曹魏帝国听说凉州有危险,就赶紧从关中组织援军赶往凉州,在这危急时刻,蜀汉需要一个人镇守街亭,抵御魏军的增援。
诸葛亮北伐路线图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阻截魏军增援的任务应该交给魏延或者吴毅,但诸葛亮却违背大家的意愿,让毫无军事经验的马谡担当起这个重任。
结果马谡不听诸葛亮的指示和安排,也不听王平等人的劝告,一意孤行,终究敌不过曹魏老将张郃,在街亭败下阵来。从此魏军顺利进入天水,诸葛亮只好下令撤军。
当时曹魏帝国内部流传着“魏延要从子午谷发动奇袭长安”的传闻,魏明帝曹睿在长安督战时听到了这个传闻,赶紧将当时镇守长安的夏侯惇调任到别处。
从第一次出征的时机来看,魏延对诸葛亮颇有不满:诸葛亮明知魏延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却任人唯亲,想提拔马谡,导致魏延大败,破坏了北伐的大好局面。
此后魏延也多次向诸葛亮提出,自己单独率军攻魏,但是诸葛亮都没有允许,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小怕事,如果和诸葛亮一起上阵,自己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关于作者
《三国志·魏延传》载:魏延每随梁军,总欲请兵万,欲效法韩信,另路与梁军在潼关会师,梁军阻拦,不肯。魏延常骂梁军胆小,感叹自己的才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终于给了魏延一个机会:他派魏延率军出征强忠。
魏延不负众望,率军在阳西与魏后将军费尧、雍州刺史郭淮交战,大获全胜。诸葛亮这才知道魏延的确能战。此战之后,魏延被升为前军师、征西将军,授暂官,又封南郑侯。
可以说,此时的魏延已经用军事上的胜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而诸葛亮也相应的赋予了他较高的军事权力,让魏延的军队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
魏延虽然被赋予了比以前更高的军事指挥权,但他仍要经常向诸葛亮汇报。这期间,他与宰相府尚书杨仪的关系如水火不容,诸葛亮只能在两人之间斡旋。“深感遗憾,杨仪有才,却倚重魏延的勇猛。我一向痛恨二人之间的不公,不忍心怠慢他们两人中的任何一个。”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率军到了五丈原,不幸病倒了。病中魏延不在诸葛亮手下做事,诸葛亮便与幕僚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商议善后事宜。魏延军的安排是:魏延为殿军,姜维为副将,若魏延不听从命令,则全军自行出征。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安排自己的葬礼
很显然,诸葛亮是想让魏延和姜维分别担任两大殿后,同时诸葛亮也考虑到魏延的独立指挥,于是又补充道:魏延若不听从安排,蜀军大部将直接撤退,只有姜维一人负责殿后,至于魏延,就随他怎么安排吧。
这里的潜台词是:就算魏延不听你先走,他也会跟着你撤退,毕竟魏延再厉害,也不敢一个人冒险和司马懿的主力作战。
可惜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想到,魏延居然要阻止全军撤退,杨仪和魏延竟然会争权夺势。
魏延冤案始末
诸葛亮死后,暂时掌握最高权力的杨仪决定先试探一下魏延的态度,便派费祎去了魏延的军营。
魏延果然嚣张地说道:“诸葛相国死了,我还在这里,对吧?诸位大臣若想回成都奔丧,可以回去,但军队必须归我指挥,总不能因为诸葛死了,就放弃攻魏的机会。再说,我又怎么可能听从杨仪那混蛋的命令呢?”
费祎是个精明的人,他没有当面提出任何异议,而是和魏延商量好要留下哪些军队,然后亲笔写下了建议书,和魏延一起签字。临走前,费祎继续愚弄魏延:“我回去后会把所有的事情都给你跟杨长世讲清楚,杨长世是个文官,不懂军事,一定会听你的意见的。”
魏延听了费祎的话,毫不怀疑地信了,放费祎骑马离开。很快,魏延心神一转:“费祎怎么可能说服杨仪?!”魏延再次派人去追费祎,但已经来不及了。
魏延派人探查杨仪等人的举动,发现杨仪是按照诸葛亮的旨意行事:各营军队依次撤退。
电视剧《三国演义》魏延阻击蜀军撤退
魏延大怒,遂率军南下,并将山路上的小路全部烧毁,不让大军南下。
杨仪见状,便派人送信到成都,控告魏延谋反;魏延也不甘示弱,同样派人去控告杨仪谋反。
成都皇城内,刘禅皇帝一天之内收到两份互相指责的奏折,不知道前线的情况是真是假,便召见侍中董允和宫中布政使蒋琬商议对策。最后,董允和蒋琬都表示支持杨仪。朝廷于是让蒋琬率领禁军前往汉中迎敌,处理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纷争。
然而蒋琬还没走多远,魏延的死讯就传来了。
原来魏延并不是真想南归,只是想烧毁栈道,阻止杨仪撤军,杨仪便命令士兵在山间凿出一条新路,日夜操劳,很快就追上了魏延大军。
魏延在南谷口列阵阻敌,这时杨仪命令何平(后改名王平)出阵,何平当众斥责魏延士兵:“诸葛公身子尚有余温,你们竟敢这样!”魏延士兵自知大错特错,便放弃战斗投降了。
魏延见大势已去,便带着儿子逃往汉中,但在半路上被马岱追上并斩首。
大概是因为魏延一家都在南郑(汉中郡府),所以杨仪到了南郑之后,便报了仇,把魏延三族都杀了!
魏延与杨仪南归之争
魏延失败的原因
曹魏人于欢所著的《魏略》中说,诸葛亮将自己的遗事托付给魏延,要他撤回汉中,再不要北伐;诸葛亮的遗事由魏延主持,但杨仪散布谣言说魏延要带兵叛逃,于是蜀军将领联合起来攻打魏延,魏延被杀。
魏人流传的这个故事显然有很多bug。首先魏延能不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还是一个大问题。其次,诸葛亮怎么会说出“只要小心防守,小心别回来”这样让人郁闷的话?显然,这是魏人自吹自擂的玩笑。
下篇则说“魏延与杨仪交战,大败而死”,与《魏延传》记载大致相同。裴松之对《魏略》此部分评论道:此恐为帝国传言,与传记无可争议。
——裴松之的意思是,这个故事应该是以陈寿所著的《魏延传》为蓝本的。
现在事情的经过已经弄清楚了,那我来分析一下魏延为什么会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呢,我认为原因有两点。
第一,陈寿说魏延“平日里和众将不同”,说明魏延和同僚关系不佳,放眼成都,董允、蒋琬或许也是如此,所以才站在杨仪一边,怀疑魏延。
第二,魏延谋反动机单纯,应对方式幼稚。
他只是想阻止蜀军南下,却用烧毁栈道的方法来拖延时间。这期间他只弹劾杨仪,甚至决定在谷口堵住敌军。这种做法,说明魏延是“步步为营”,目光短浅。他甚至希望费祎或者其他人支持自己,忘记了自己根本没有亲信,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如果魏延懂得玩政治,他可以尽快赶到南郑,亲自指挥军队,这样就不会败得这么快,甚至可以分化杨仪等人的关系,争取更多的支持。只要杨仪死了,剩下的蜀军自然就会在资历上向魏延靠拢。接下来就是要向皇帝刘禅说明,魏延手下兵源众多,就算真正的“宰相继任者”蒋琬掌权,自己也未必能左右得了他,还是要给点面子的。
或者魏延可以亲自回成都,先取得刘禅皇帝的信任,就算蒋琬和董允认为魏延擅自南下有错,但以魏延的资质,也不至于落得全家覆灭的下场。
可惜魏延不懂政治斗争的残酷,一步错步步错,失去了所有的一切。
蒋琬率军北上汉中,听闻魏延已死,他并未追究杨仪的责任,称要查明真相,而是果断撤军返回成都,等待杨仪将情况上报朝廷。
果然,尽管陈寿等人知道魏延根本没有谋反之意,甚至因为杨仪的私人恩怨而导致其全家惨遭屠戮,但朝廷并没有将如此惨烈的不公归咎于杨仪,也没有为魏延平反。
原来政治斗争没有正义!
魏延之死的后续影响
后来杨仪因为嫉妒蒋琬成为太子,就说他坏话,甚至说“早知如此,我早投降北方的曹魏了”。
你看,他的政治立场,连魏延都不如!魏国人都知道魏延忠于蜀汉,他谋反而死,实属冤枉。费祎又听见杨仪的坏话,费祎立刻上报朝廷,于是杨仪被罢官,流放到汉嘉郡。
关于作者
《三国志·杨仪传》:(杨仪)还对仪说:“昔日相国死,我若率军投奔魏家,岂不落得如此凄惨下场?真是后悔终生的人生。”仪便将自己的话偷偷地报告给了魏国。
流放期间,杨仪又写了一封诽谤书(不知道诽谤谁,可能是费祎),最后被迫自杀,结束了自己不光彩的一生。
魏延与杨仪性格上的差异有目共睹,百姓对魏延也抱有不少惋惜与敬仰。在梓潼有魏延庙,在魏延的家乡南阳有纪念他的庙宇,在汉中也有魏延墓……而杨仪,却是默默无闻。
渭源寺碑
虽然《三国演义》对魏延的形象有些贬义,比如把他描述成“奸臣”,但这些都是小说家的话,老百姓对魏延还是十分尊敬的,甚至还建庙纪念他,这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
◆ ◆ ◆ ◆ ◆
结尾
感谢阅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3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