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创作挑战#
东汉末年,随着黄巾之乱的爆发,尤其是董卓篡夺朝政,各个诸侯开始建立自己的领地。为了争夺中原,这些诸侯之间爆发了无数的战争。当然,有些战争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对三国历史的走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三国时期的十大战争吧。
1.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相持,展开了一场战略决战。此战,曹操兵力只有三万左右,而实力强大的袁绍却出动了十万大军。曹操凭借劣势,先攻下袁绍在乌巢(今河南延津县僧固)的粮仓,随后又大败袁军主力。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20万大军顺江而下,周瑜率领3万大军抵抗。虽然双方兵力相差很大,但周瑜利用火攻之计,成功击败了曹操。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结盟对抗强敌,发挥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此战为后来的三国奠定了基础。
3.渭南之战
渭南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宰相曹操大败韩遂、马超率领的关中联军。当时关西诸侯名义上归顺曹操,曹操想借此路进攻汉中的张鲁,于是关西诸侯便起兵造反,阻拦曹军前进,史称“韩遂马超之乱”。双方在关中潼关、渭南等地展开激战,最终曹操以计取胜,镇压了关中。渭南之战的胜利,为曹操全面占领黄河流域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4.第二次合肥会战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孙吴与曹魏争夺合肥的一场战役。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魏将张辽等防守合肥。趁曹操在汉中用兵之机,孙权调集十万大军,发动了第二次合肥之战。但东吴军遭张辽伏击,孙权军大败。孙权撤退时,又遭张辽伏击,再次溃败。因此第二次合肥之战又叫逍遥津之战,直接奠定了张辽在三国名将中的地位。
5.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由刘备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发动,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结束,持续近两年。战争的结果是刘备占领了汉中,扩大了领土,并称王。
6.襄樊之战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进攻曹魏占领的襄阳、樊城。此战,关羽一举水破七军,举国震惊,曹操也萌生了迁都许昌的想法。但后来孙权派吕蒙攻荆州,关羽迷失了方向,兵败身亡。
7.夷陵之战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率军声势浩大地攻打东吴孙权。夷陵之战后,孙权不肯求和,便投降了曹魏,并任命陆逊为统帅征战。陆逊与刘备大战七八个月后,终于在夷陵地区击溃了蜀汉军队。夷陵之战的惨败,是关羽失荆州之后蜀汉的又一次重大实力损失。
8.寿春之战
寿春之战是指曹魏甘露二年至三年(257-258年)在寿春进行的一次围城之战,魏将司马昭全歼诸葛诞大军和近二十万吴军。寿春之战前,司马昭家族虽然篡夺了朝政,但对曹魏东部战线的控制并不强。但通过寿春之战,司马昭彻底消灭了诸葛诞等将领,为西晋的建立扫清了道路。
9.魏伐蜀之战
公元263年八月,魏权臣司马昭决定对蜀汉发动战争,派钟会、邓艾、诸葛绪率军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路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此战,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包围成都。随着末代皇帝刘禅的投降,蜀汉正式走向灭亡。
10.晋伐吴之战
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派出二十余万大军,分六路进攻东吴。次年二月初,他们攻下丹阳城,冲破了吴军在江上设置的铁索和铁钉,使船只畅通无阻。晋军当机立断,直捣建业。吴军惊恐胆怯,不战而降。士兵们闻讯四散奔逃,东吴宣告灭亡。晋灭吴后,三国时代宣告结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3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