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三国演义:普通人参悟人生的镜鉴,为何偏爱袁绍?

高中时,教历史的陆先生有一句话刻在了我的心里: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因为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往往不是历史的创新,而是历史的重复。所以直到今天,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史书告诉我们的是方法,历史故事给出的是方法的诠释——就像科学教科书里的定理和例子一样。基于此,说到中国的历史故事,我一直更喜欢《三国演义》这部能引起威严与阴柔共鸣、充满欲望与理想的历史小说——它是史书《三国志》的世俗化诠释,更是普通人感悟人生的一面镜子。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袁绍的,原本在评书、漫画的引导下,喜欢上了仗义的关公和足智多谋的孔明。然而步入社会之后,在遭遇了各种失落与骄傲之后,渐渐发现关公、孔明的事迹太过崇高。作为世俗中的凡人,无法沉溺于理想主义的天空。相反,袁绍的所作所为更贴近现实,他的很多毛病都是普通人所共见的,如果我们能从中汲取教训,或许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我们也能常常欢呼“好嗨”。

三国演义田丰跟许攸谁更厉害_新三国许攸田丰_三国许攸和田丰

(一)

《三国演义》第二回,袁绍首次登场,文中用了“挺身而出”的动作,以及“愿借精兵五千,破关而出,立新王,除尽宦官,清正朝廷,平定天下”的豪言壮语,足以说明他出身于“四代三官”的家庭,有着维护官僚家族利益、寻求“社会责任”的贵族精神。

东汉末年,特别是桓、灵二帝时期,宦官专横跋扈,使得官僚贵族十分不满,他们视对方为仇人,为了权力和利益经常发生争斗。经过两次党锢,贵族官僚势力遭到极大压制。侥幸存活下来的袁氏家族若想巩固自己的地位,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就必须给予对手最无情的打击。 因此,在随后的文字中,“今日趁势,将他们全部杀掉”、“若不斩草除根,便是家财散尽的根源”、“此时不杀宦官,日后便是祸患……此乃天之颂赞之时,不可失之”……等语言描述,袁绍打击宦官这种可能破坏贵族权威的手段的决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眼中,只有扫除宦官,他所代表的官僚贵族才能实现治国理政。作为一名有着政治野心的官员,作为一名实力雄厚的司隶校尉,为领导层献策献策,是他的历史使命。

发现问题是本能,解决问题是本能。虽然意识到宦官的危害,但袁绍处理问题的方式却体现了贵族官僚子弟的通病,野心大,缺乏实际能力。袁绍作为司隶校尉,掌控着一千二百“中都官囚”的武装力量,完全有能力化解一些潜在的危机。但袁绍早已知道张让、段珪等人“在外散布谣言,想要图谋大事”,一再沉迷于“请示上级”的死循环,没有想到其他办法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只能说明他没有一个领导者应有的冷静和果断。 后来袁绍甚至还提出“召集天下英雄,点兵入京,宦官尽杀”的愚蠢之举,更加表明他缺乏一个政治家的远见,也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有时候,积极性只是一种表象,距离预期的效果还相差甚远。遗憾的是,大多数普通人往往沉溺于积极性,却忽略了与积极性相匹配的能力提升与行动执行,使得积极性走向了反方向,或根本化为泡影。

三国演义田丰跟许攸谁更厉害_新三国许攸田丰_三国许攸和田丰

(二)

董卓入主京城,天下大乱!一个没有文化的西凉军阀竟敢改帝,这让袁绍对以后留在京城发展失去了信心。但是袁绍并没有想清楚自己以后要怎么发展,所以在董卓最先提出改帝时,义正言辞斥责董卓的是丁原,而不是袁绍。甚至在丁原和董卓打斗的时候,袁绍也没有配合丁原捍卫王权,可见他屈服于董卓的势力,不敢轻举妄动。相反,在丁原被吕布斩首之后,在董卓举办的酒会上(电视剧没有按照原著拍),喝了几轮之后,袁绍就跳出来质问董卓。 此时袁绍的身份已经不再是董卓入京前手握实权的司隶校尉,而是成为了西原八校尉之一的中央军校尉。我们不知道袁绍是不是因为职务调整不顺,喝醉了酒发狂,但他拔剑与董卓对峙的时候,居然说:“你的剑锋利,我的剑也不错!”这种措辞,缺乏真正与敌人作战的勇气,更像是虚张声势,寻求第三方调解。以我东北人的经历来看,这种战争肯定打不起来。

致力于捍卫贵族和官僚权利的袁绍,得罪了拥有自己军队、权倾朝野的董卓,不得不离开长安。但他的鲁莽并没有赢得同僚的尊重。董卓善于善后时,吴琼对董卓说:“袁绍善于谋划,但缺乏决断力,不值得操心。不如让他做个郡守,以收人心。”袁绍大概没想到,自己在老同僚心目中,会是这么一个急躁、不成熟的印象吧!

幸好,京城外的基层对“四代三官”还是很警惕的。袁绍凭借家族的威望和影响力,以及“捧剑对董卓”的传说,在渤海都督一职上还干得不错。听到曹操征讨董卓的号召,袁绍立刻积极参与,登上了无人能掌控的联盟领袖宝座,完全忘记了养育他的袁家还在董卓控制的长安。

讨董卓之战,袁绍与他的盟友们大多各怀心事,没有主见,更谈不上立功,只在乎官职,不懂得如何笼络英雄。大势已来,他们不与曹操联手,反而与盟友争执国玺。难怪曹操斥责他:“你犹豫不决,令天下大失所望,我为你感到惭愧。”惯于装腔作势的袁绍哑口无言。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团队所奉行的企业文化,一定是团队价值观的体现。关东联盟解散后,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的袁绍,粮草匮乏,冀州牧韩复主动相助,但饥民恶人。袁绍为了既得利益,竟然与鞠寿等队员合谋以恩报仇,设计霸占冀州。所以当袁绍与公孙瓒在盘河对峙,被骂“你现在这样,真是狼心狗肺之人,怎能立于天下”时,他只能又气又尴尬。

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幼稚成长为理性的成熟。人类的价值观导致对成熟的理解五花八门。但外表看上去美好的所谓成熟,才是最诱人的。在成功的路上,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沉迷其中,进而忘却真正的目标,与理性的成熟渐行渐远。是环境?是天性?真的很难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

三国演义田丰跟许攸谁更厉害_三国许攸和田丰_新三国许攸田丰

(三)

袁绍其实成功了。自从他脱下道学家的外衣,变成豺狼之后,这家伙就一直打压身边的割据势力,在河北站稳了脚跟——势力越来越大,甚至当初吕布沦为丧家之犬时,还一度投奔袁绍。随着地盘越来越大,家财越来越丰厚,手下“能人”越来越多,袁绍就有些狂妄了。他原本就缺乏对未来的规划,目光短浅的毛病不断复发。除了身边的无赖,他什么眼光都没有:鞠寿屡次建议他迎汉献帝到河北来,占据道义和威望的制高点,但袁绍却以皇帝到来会影响自己执政自由为由,拒绝了鞠寿的建议,给了曹操挟持皇帝控制诸侯的好机会。

袁绍见曹操占了便宜,心里不高兴,甚至上书借粮威胁曹操。谋士郭嘉向曹操提出“十胜十负”论,深刻分析了袁绍这个乱世“野心家”的习气和作风,推导出曹胜袁败的必然结果:

“如今袁绍十败,你十胜,袁绍军势虽强,我们也不必怕他。袁绍繁琐礼仪,你顺应自然,是故胜。袁绍桀骜不驯,你顺从人意,是故胜。自桓、灵二帝以来,朝政宽厚,袁绍宽厚,你严谨,是故胜。袁绍外宽内慎,多任用亲属;你外简内明,任用有才能的人,是故胜。袁绍谋略多,决断少,你谋略有度。”袁绍只贪图名利,君王却以诚相待,是故胜。 袁绍顾近不顾远,而主公处处体贴,是仁德的胜利;袁绍听信谗言而为乱,而主公以谄媚自居,是智慧的胜利;袁绍颠倒是非,而主公严明法律,是文化的胜利;袁绍好炫耀自己的势力,不知道兵法的重要性,而主公以少数人战胜多数人,用兵如神,是武术的胜利。有了这十个胜利,主公打败袁绍就轻而易举了。”

作为与袁绍共事多年的老同事,曹操对袁绍的了解和吴琼一样透彻。在与刘备酒论英雄时,袁绍高举着世家大族形成时期影响巨大的“四代三官”大旗,名义上已经是冀、青、幽、并四州之主,实力看似远在曹操之上。然而曹操以战略家的眼光明确指出:“袁绍外表凶悍,胆子小,善于谋划而不决断;致大事爱惜身体,见小利忘性命,非英雄也。”——可见,袁绍并不具备一个有志之人应有的远大志向,小利可能招致家破人亡。 和平年代尚且如此,动乱年代又何尝不是如此?

世间普通人最难的,就是科学地认识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控制自己的欲望。可惜,大多数人只沉迷于过度扩张带来的一时快感,却不知道“该扩张到哪里去”,如果只凭运气行事,永远也找不到科学发展的方向(从哲学上讲,科学的特性就是可重复性)!

新三国许攸田丰_三国演义田丰跟许攸谁更厉害_三国许攸和田丰

(四)

袁绍与曹操终于在黎阳对峙,曹操一如既往地分析形势、周密部署,袁绍则以宣传为主。生死关头,袁绍的重心是发表陈琳的长文,站上所谓的道德制高点,完全不顾乱世的生死,将士百姓更看重的是谁能活下来。面对强敌,袁绍还能求名求利,或许是因为他心里还有一丝友情的影子——人品确实有问题。

早在关东结盟攻打董卓时,他就曾危及长安亲人和老人的生命;在河北稳住根据地时,他却与韩馥反目,陷害他;在随后的霸业之争中,他不惜与堂兄袁术反目,甚至在袁术奄奄一息时也不帮他;在手下最忠诚得力的将领颜良、文丑被杀后,袁绍在得知刘备能将关羽诱骗过来时,竟然发出了令人心寒的欢呼:“我有云长,比颜良、文丑强十倍”……袁绍的所作所为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说明他是个败类,与那个发表宣言声讨曹操的道德卫士相去甚远。

袁绍是一个比较愿意炫耀自己所缺乏的东西的人。由于对手已经达到了控制皇帝和诸侯的目的,袁绍只能用看似优雅的言语攻击来贬低对手,给自己打气。袁绍对待外人就像秋风扫落叶,但也不无奇情。黎阳交锋之后,曹操在徐州攻打刘备,刘备慌忙派孙乾去袁绍求救。

绍面容憔悴,衣冠不整。冯问:“君上为何如此发怒?”绍道:“我要死了!”冯问:“君上为何如此说?”绍道:“我有五个儿子,但小儿子最讨我欢心,如今患了疥疮,快要死了,怎能再商量别的事?”冯道:“曹操如今东征刘玄德,许昌空虚,我们若是趁机带着义军进去,就能保天子,救百姓,这是难得的机会,你自作主张吧。”绍道:“我也知道这样最好,只是心里糊涂,怕不利。”冯道:“我为何糊涂?”绍道:“五个儿子中,就这一个最不寻常,要是有什么误会,我这命就完了。” 于是他决定不出兵,对孙乾说:“你回去可以把理由告诉玄德,如果不满意,可以来找我,我可以帮你。”田丰一棍子打在地上,说:“我遇到了这么难的时候,却因为宝宝生病而错过了这个机会!大好机会就这样没了,真可惜!”说罢,跺了跺脚,叹了一口气,走了出去。

“夫勇妇好”是对英雄的侮辱,对普通人来说却是真实的描述。爱子爱女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袁绍的所作所为无可厚非,甚至让这个河北军阀的形象更加饱满真实。一个思想朴实、被迫离京创业的官二代,和出身底层的刘备肯定不一样。只是乱世,既然立志要做一个“私心人”,真的要狠到把自己的孩子扔死。可惜袁绍没有把这种乱世哲学学得足够透彻,把事业和家庭的角色颠倒了,把个人感情和正义混为一谈,把一手好牌打得一团糟。

友情是中国社会重要的价值标准,如果忽视了这方面的修养,我们很容易成为物质的奴隶,成为精神的弃儿。毕竟物质是暂时的,精神是永恒的。在日常与人交往中,懂得规矩,明辨是非,保持正常的人类情感,坚守普通人的道德底线,或许能获得更长久的幸福。

新三国许攸田丰_三国许攸和田丰_三国演义田丰跟许攸谁更厉害

(五)

袁绍与曹操在官渡的对决,是实力的对决。一开始,袁绍的各种进攻手段是多年来物质积累的集中释放,也是一个超大气球慢慢放气的过程。消耗越大,管理漏洞必然暴露。袁绍及其团队多年来的快速扩张,确实带来了势力的提升,但因为领袖袁绍本身缺乏科学眼光,在管理上自然存在不足。一个贵族官僚,在管理北方四州时,更像是一个带着鄙夷眼光的暴发户。

早在发表声讨曹操的文章时,荀彧就曾针对孔融(弃梨者)的劝和论,指出袁绍在管理上,特别是在人事​​管理上存在着严重问题。官渡之战平定四州的结果,充分验证了荀彧的预言:

孔融听说了这件事,就来见曹操,说:“袁绍势力太大,无法作战,只有和他讲和。”荀彧说:“袁绍没用,何必和他讲和呢?”孔融说:“袁绍兵多,人强马壮,手下许攸、郭图、审配、冯吉等人,都是智谋高超,田丰、莒肃都是忠臣,颜良、文丑是三军中最勇猛的,其余的高览、张郃、淳于琼等人,都是天下有名的将领。为什么说绍没用呢?” 禹笑道:“绍军兵多,而无组织,田丰固执叛逆,许攸贪婪无智,慎佩独断无谋,冯吉果断无用,此几人不相容,必定会引起内乱。颜良、文丑二人勇猛,一战便可擒拿。其余庸才,纵有百万,亦不值一提!”

官渡之战之后,被曹操拔毛的雄鸡袁绍,仓皇逃回老窝。此时的袁绍就像一个经不起挫折的普通老头,和当初与公孙瓒打仗时,赤脚高呼“大丈夫甘于沙场拼死一搏,岂入墙头求生”的模样截然不同。他不仅没有东山再起的打算,反而郁郁寡欢,整日和妻子喝酒解闷。福不独来,祸不单行。袁绍办事不善,家庭管理也是一团糟。他在世时,儿子们拉帮结派,明争暗斗,和父亲一样,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把亲情、大义都抛到九霄云外。 袁绍一死,他的儿子们就立刻打了起来,甚至曹操兵临城下的时候,他们还在内斗。以至于多年后,曹操向贾诩请教立嗣之策时,袁绍的治家之道依然被当成了反面教材。

由于袁绍经营不善,河北省的百姓也纷纷效仿,风俗也变得败坏了。 曹操兼并袁绍地盘后,不得不立即发布《整顿风俗令》,整顿腐败的社会风气:“党项之争、周式博爱,是古圣先贤所厌恶的。吾闻冀州之人,父子不分部落,互相谗谤。昔之知不夷无兄,天下谓之嫂贼;帝乌伯舆娶三儿孤儿,谓之吮妻公公;王奉篡权,顾永喻之为申伯;王尚忠义,张匡谓之左衮:此皆以白为黑,欺天欺君之人。吾欲整顿风俗,此四人不除,吾将蒙羞。”

普通人面对财富,往往看重数量,数量增加之后,又产生新的贪婪,进而忽视与财富数量同样重要的财富质量。管理是健康发展的基石,是积累之后的消化。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如果忽视了管理,问题之后的悲剧,往往会在一瞬间吞噬拥有的喜悦!

三国演义田丰跟许攸谁更厉害_三国许攸和田丰_新三国许攸田丰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没有勇气倾尽所有财富去赢得天下,更没有勇气牺牲一个孩子去赢得人心。我们和袁绍一样,只是在乎面子、有点幼稚、缺乏志向、容易迷失、过着日复一日生活的普通人。所以,袁绍的人生经历值得我们冷静地参考和反思。从他的成功与失败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修身养性的秘诀,让我们在本来就磕磕绊绊的人生脚步中,努力走得稳健一些。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并不听从“老年人不要读《三国演义》”的警示,而是越来越喜欢细细品味这本书里的种种滋味,甚至希望即将步入社会的孩子们也去读一读。不仅要读懂书中那些所谓能人的奸诈伎俩,还要努力从一些失败的教训中汲取教训,懂得人情世故——那些故事里体现出来的人生与人情常识,必须在现实中牢记、冷静践行——就像小孩长痘痘一样:长了之后,才有免疫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2224.html

明末崇祯十三年玉山县关帝庙奇案:男子被周仓一刀斩于当堂
« 上一篇 2024-07-29
手杀菌盘点:那些技能描述比马术还短的武将,你知道几个?
下一篇 » 2024-07-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