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人尽其才,发挥国之栋梁作用

诸葛亮充分发挥了魏延的才能,魏延作为当时蜀国最优秀的将领,他一方面充当先锋,冲锋陷阵;另一方面又退守后方,巩固防线,充分发挥了重臣、栋梁的作用,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

3. 人类的弱点被放大后会变得很可怕

01

人类的弱点无处不在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使人心神疲惫,筋骨劳累,体魄饥饿,躯体空虚,行动紊乱,以励志磨练性情,提高才能。”魏延被提拔为汉中太守,被委以重任。还记得“全军大惊”吗?孟子的话,是一个警示。魏延,你准备好了吗?你对肩上的重任,有没有敬畏之心?有没有危机感?树在林中,必被风吹倒。中国人的弱点和不正常心理,大概正在蠢蠢欲动,不甘心接受,冷言冷语,嫉妒憎恨,这些弱点放大了,就很可怕。

02

魏延的性格特征

《魏延传》:“魏延善于照顾士兵,极其勇敢,又为人傲慢,所以当时大家都躲着他。”

魏延骁勇善战,与将士相处融洽,但性格傲慢,同僚们都避而远之,关系非常紧张,为什么反差这么大呢?

从心理学角度看,傲慢源自无知,源自外界的冷漠,源自长期得不到关注与肯定。魏延出身贫寒,形成了自怨自艾的心态,自小就是一家之主,坚韧坚强,学识渊博,却得不到赏识,自尊心受损,过渡到认知和情感上敏感而偏激,自负的性格逐渐形成。

西方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人类的普遍天性,如果得不到自我胜利感或自我价值感,自恋失败时就会暴怒焦虑,为了保护自尊心而变得过度敏感。魏延的病态心理从极度自卑走向了极度傲慢,一旦遭到恶意攻击,尊严受到挑战,就会遭受偏执的迫害,本来就极其脆弱的心理不堪一击。

幸好魏延遇到了高尚的刘备,他受伤的心理得到了安慰。魏延陪伴刘备久了,能力强,脾气也长了,心高气傲,性格孤僻,这也是很正常的!

03

魏延对统帅的决定妄加评论,动摇军心,违反军纪

“颜氏常骂梁氏胆小,哀其才华未得施展”(《魏延传》),还骂相国诸葛亮,怨声载道,满腹牢骚。魏延怎么了?

事情源于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但诸葛亮认为风险太大,否决了魏延攻打长安的计划。魏延大概因为是刘备培养提拔的,心里很不高兴,觉得自己是继刘备“四弟”赵云之后的“五弟”。其实大家都是这么觉得的。所以魏延有些狂妄,有些得意忘形了。

三国西凉在哪_三国西凉地图_三国西凉军

魏延奇袭子午谷能否成功,是千百年来评判诸葛亮、魏延军事才能的话题。但历史不能假设,天时、地利、人和,随时都会影响战略的实施。魏延奇袭长安和邓艾偷袭阴平不同,魏延面对的是精明的曹睿、曹真,大权在握的司马懿,还有张郃、郭淮等西线名将,唯一的差距就是夏侯惇;邓艾面对的是无能的皇帝刘禅,还有朝中投降派,霍弋、罗宪在东南千里之外,只有姜维这个支撑点。

这样,邓艾就侥幸成功了。吴亦云认为魏延有可能成功。要确保成功,至少要增兵一两万。因为对方的统帅虽然是夏侯惇,但手下还是有很多好将的。马谡守街亭的对手变成了“五好将”之一的张郃,那长安就一定是夏侯惇了?成功不是事实,所以不能以此来否定诸葛亮和魏延。后人为什么要赞扬或批评一段假设的历史?军事冒险,只要有成功的机会,就可以尝试。成功是韩信,失败是高迎祥,只能说有可能成功,没有对错之分。把假设当成事实来分清是非,是一种病态的妄想。下属有权提建议,上级有权拒绝,这​​是规矩。 歪曲指挥官的决定、发牢骚、动摇军队士气,都是军纪所不允许的。

魏延作为部下,又是军中最重要的将领,在遵守纪律上,理应起到表率作用。孔明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司马懿拥有兵多将少的优势,他被逼着自守,不敢出战,谁敢说司马懿比孔明强呢?“诸葛吓跑了盛忠达”并非虚构,神仙总会有缺点和错误,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一概否定,妄下结论。你魏延还怨恨诸葛亮不用你,你还有一点良心吗?

04

魏延与杨仪的矛盾

“唯杨仪不借燕国,使燕国极为恼怒,如水火不容”。魏延与杨仪一文一武,同朝任职,怎么会如此水火不容?杨仪本是襄阳士族,先随关羽在襄阳。后来刘备入川,干部匮乏,杨仪第二批随孔明入川。他细心干练,处理税赋、调粮等复杂政务时,雷厉风行,基本没有失误。魏延与杨仪都展现了自己的才华,都得到了刘备和孔明的认可和重视。但他们两人都任性,自视过高,瞧不起别人,固执己见,总喜欢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尤其是魏延,心胸不开,过于防备,天生就疏远知识分子,心理上排斥士族。

魏杨矛盾公开化,传说孙权知道杨仪心胸狭隘,骄纵不堪,容不下他人,他预言诸葛亮在世时,自己可以制约、利用杨仪,但之后,他们必将成祸患。旁观者清,不足为奇。

05

诸葛亮尽力调解魏延和

魏延自以为是,脾气暴躁,人缘不好,和文武百官关系都比较紧张,同僚大多比较宽容,高翔、吴班、王平等将领不敢和魏延争执,或者说不想和他起冲突。魏延很孤单,说白了就是上面有刘备、诸葛亮的赏识,下面只有一帮大兵朋友。

刘偃和杨仪就是典型的不肯买账,反目成仇,互相攻讦,互相诋毁。《刘偃传》:“建兴十年,(刘偃)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辞荒唐,梁便斥责他。”诸葛亮让刘偃检讨自己,刘偃上书承认错误。“于是梁便将刘偃送回成都,官职不变。”刘偃出身名门,是刘备第一个追随的元老,是刘备的政坛招牌,职位比魏延高,却没有实权,为人傲慢,待人刻薄,仗着刘备的纵容,常常无理取闹,与魏延大打出手。诸葛亮很为难,为了保住魏延,只好将刘偃送回成都。

《三国志·费祎传》记载:“当时魏延与尚书杨仪互相仇视,每每坐在一起争论,魏延便举剑向费祎砍去,费祎便大哭起来。费祎便常坐在二人中间劝说二人分开。最后,在梁朝时,魏延和费祎都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多亏费祎的相救。”

可见诸葛亮重视人尽其才,对魏延、杨仪二人并不偏心,还让费祎参与调解,努力化解两人之间的私人恩怨。魏延等人因为诸葛亮的调解,暂时得以隐忍。在诸葛亮的动员下,文武百官奋勇拼搏,大局平静,蜀汉呈现出积极向上、斗志昂扬的复兴汉室的风气。

4、魏延的悲剧:一手好牌打得烂,因“叛汉”毁掉一生

关于魏延是否谋反,一直争论不休。陈寿也说:魏延无意谋反。吴翼云认为:魏延无意谋反,但其实是“谋反”。具体在哪里呢:

01

违反组织、不服从命令

费祎向魏延传达了诸葛亮的遗言,并安排魏延负责北伐军的后卫工作。魏延说什么呢?“延说:相国虽死,吾尚在,亲属、官吏可把遗体带回去安葬,吾将率军前去抗敌。天下大事岂能因一人之死而废矣?”

而魏延又是谁?难道他要被杨仪指派做最后一任将军?”(《魏延传》)作为蜀汉最重要的将领,你还有什么大局观念和政治规矩可言?这是杨仪的军队吗?你是在为杨仪效力吗?

北伐军的总司令是宰相诸葛亮,如今诸葛亮已经去世,当务之急就是执行宰相的遗志,把北伐军安全带回来,禀报皇帝刘禅,等候圣旨。

蜀汉军政大将,刘禅皇帝的宰相去世了,蜀汉的天都快塌下来了,魏延你还喋喋不休的说什么呢?你看上去像个大将吗?你看上去豪言壮语,可是谁授权你继续北伐的?你脑子里还有宰相和皇帝吗?你的核心意识在哪里?

02

魏延”率军南下,烧毁沿途所有道路。

总理给你留了最后一句话,你却跑到前面去了,最要命的是,你还烧毁了栈道,这是啥行为?公然封锁北伐军的退路!亲人难过,敌人高兴!

03

自己的人民与自己的人民作战

毅等人攻下茶山关,日夜兼程,紧随燕军而去。燕军先到,占领了南谷口,并派兵反攻毅等人。“你魏延,居然堵住了北伐军的退路,激怒了民众,失去了支持者,还命令自己人打自己人,你千万不要这样做!北伐军终于搞乱了,你魏延把国法、军法放在哪里?把北伐军的安全放在哪里?我们熟悉的长征,张国焘造成分裂,徐向前说:“红军怎么能打红军呢?”对。蜀军怎么能打蜀军呢?魏延,即便你和杨毅有血仇,在这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你也不能乱来!

其实谁都知道你魏延没有谋反的意思,但是谋反的事实摆在眼前!“颜、仪各表谋反,一日,禹请二人结交,帝问侍中董允、宫中主事蒋琬,二人均拥护仪,怀疑颜。”(《魏延传》)你看,朝中无人站出来为你魏延说话。正直无私的董允、蒋琬怀疑你魏延谋反。冲动是魔鬼!杨仪一掌权,就肆无忌惮,公然撸起袖子,报私仇,直接杀了魏延,处死他的三族,说人坏话,侮辱人格,一系列丢人的表现,令人作呕,极其恶劣。然而,北伐队伍中,却没有一个有足够资历和威望的将领来平息事态。 杨仪不受任何人约束,任其为所欲为,魏延死得很惨,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蜀汉人才匮乏的悲剧早早上演了!

可惜了!魏延堪比五虎上将!一手好牌却打得一塌糊涂,“叛汉”毁了一生,落得三族被灭的悲惨下场。真是可悲啊!

5. 一声叹息,一些见解

01

蜀汉体制是相府全权统领军政大事,一切政令军令都来自相府,这也是相府之父诸葛亮受刘备委托照顾儿子的特殊原因。魏延的军衔虽然比杨仪高,但在相府体制下,魏延是相府司马,杨仪是相府主簿(主簿蒋琬留在成都),两人都是相府一品官员,两人率领北伐军撤退,都是合情合理的。

也许事情发生得很突然,魏延就在前线,诸葛亮正在和大家商量撤兵的策略,却来不及通知魏延出席会议,事实上,他也没有来得及在诸葛亮去世前下达命令。撤兵成了宰相的最后命令,“让延做后卫,姜维做其次;延不听从命令,大军自举。”魏延,你不幸被诸葛亮预言了。杨仪让费祎试探魏延的态度。魏延得知杨仪负责北伐军的调度,让魏延做后卫,十分不满,拒绝服从命令。孔明也料到魏延和杨仪有才无德,担心二人身不由己,但内部矛盾的程度难以判断,如果下雨,就让他去干吧。 他的胸怀与气度,与毛泽东对待他所爱戴的林彪将军的态度是相似的。历史上伟人的处事方式是多么相似啊!

如果魏延统领军队,手握兵权,独断专行,内乱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才制定了第二个方案,如果魏延违抗命令,就由姜维掩护后方,“大军自发行动”。魏延你为什么这么冲动呢?几次北伐,你魏延都是先锋,退到后方,这是因为你的职责和能力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你应该习惯了。而且,这是临时的人事安排,魏延作为一号将领,可以有怨言,但应该服从。魏延掩护后方,保证安全,才是更合理的。只要顺利完成撤退任务,回到成都,不到五十岁的魏延,已经是军中一号将领,再往前走是没有问题的,前途还是光明的。魏延,你简直是着魔了。

三国西凉在哪_三国西凉军_三国西凉地图

魏延的悲剧,是性格使然,政治上愚蠢,把一手好牌打得一塌糊涂,名将一枚,没有战死沙场,却死于内耗,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让人不禁为魏延感到悲哀,可惜啊!

相较于同样从曹魏阵营草根崛起的许褚、典韦,他们虽然勇猛如关羽、张飞,但“慎独守法”、“忠心耿耿”,深受曹操的信任和倚重,其后代也因此受益匪浅。所以为人处事,切记严以律己,时刻牢记诸葛亮的教诲:“欲思利,必思害;欲思成,必思败。”心绪混乱,莫让一块小石头打碎你的心志。

02

刘琰本来就没什么才华,又因为血统高贵而被刘备当做政治傀儡,本该知足常乐,可就是因为没有文化,惹上了麻烦,整天花天酒地,还跟刘备手下的将领们打架,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所以诸葛亮不惜逼你写检讨书承认错误,甚至将你调回成都闲任。人要知己知彼,不可贪多。幸好刘琰醒悟得快,丢的只是面子,却保住了富贵,也知道时局。

03

杨仪身居世家,从不思进取,虽然精于政事,却没有朝廷的恩宠,处处算计,争权夺利,心思早就被蒙蔽了。杨仪是相府继任者,在他之前还有王廉、项朗、张仪,还有相府布政使蒋琬,都是同级之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孔明是继任者,未免有些过分了。要知道《离都奏疏》里表扬了一批官员,包括董允、郭攸之、费祎、项充等,选人用人的品德取向十分明显。杨仪难道一点儿都不感动吗?相府留下了撤兵的遗诏,杨仪只是临时负责调遣撤兵,并没有真正到任,干嘛这么激动呢?

“仪带兵归来,诛杀了颜,自以为立下大功,应该接替梁治国。”以为轮到自己治国了?那也太一厢情愿了。诸葛亮以重德重人品著称。“但梁一直指出杨仪心胸狭隘,针对蒋琬,于是就让蒋琬做了尚书省长、益州刺史。”杨仪是个彻头彻尾的自恋狂,一旦没有得到预期的官职,杨仪立刻露出真面目,发牢骚,辱骂朝臣,说朝廷坏话,说后悔撤兵不投奔曹魏,最终被查处,自杀了。可惜你杨仪读了那么多诗书,连刘琬都不如,看不透命运和时间的道理,一样失败了。

04

马岱作为马家代表,马超的堂兄,地位虽弱,但出身高贵,表面上受人尊敬,为何要充当杨仪的急先锋,介入杨魏斗争的漩涡?

杨仪倒台后,魏延得到同情。马岱心存畏惧,急于立功,冒险攻打魏军,却被魏将牛进打败。他原是西凉骑兵部将,损失惨重,被贬为都督,不久又因马家有功,被晋封为陈仓侯,谥号武平侯。喜欢做好事的人,要提防!

05

蒋琬的政治阅历不如杨仪,杨仪是尚书,蒋琬是部下。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杨仪是军事长官,蒋琬是政务长官。蒋琬心胸开阔,品德高尚,能力强,最终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所以,在推崇仁政的蜀汉,没有品德的人是走不远的。

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语很中肯:“魏延以勇智被任,杨仪以职权显赫,刘严是旧官,皆德高望重。观其所为,循其规矩,皆自招祸患,自责自责。”魏延被发配军中,性格决定命运,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别人,只能自招祸患。不必替谁说话,只可怜他一人。小心!

三国西凉地图_三国西凉在哪_三国西凉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1957.html

中秋国庆活动:月桂获取攻略与丰厚个人奖励等你来拿
« 上一篇 2024-07-26
三国演义中 9 位与蜀汉五虎上将单挑毫发无伤的武将武功如何排名?
下一篇 » 2024-07-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