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五千年历史,唯有汉末三国时期令人动容,让人津津乐道。一时间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但大部分都是英雄豪杰、骁勇善战的将领、智者,能称为圣贤的寥寥无几。荀彧就是其中一位,一个在乱世中能“秉忠之志,守谦退之节”的忠义之人。他忠于汉室,心系汉室子民,谥号“荆侯”实至名归。接下来,笔者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他的生平事迹。
刘侯再世
荀彧出生于颍川荀氏,是荀子的后代。他的祖父荀彧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荀彧有八个儿子,人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滚曾任济南宰相,他的叔父荀爽曾任宰相。荀彧自小就以才华闻名。南阳名士何邕见到荀彧,十分惊讶,称赞他是“可以辅佐君王的才子”。荀彧最初与堂兄荀谌、同乡辛平、郭图等人投奔袁绍,荀彧认为袁绍不会有什么成就,于是投奔了曹操。曹操见荀彧来,十分高兴,说:“这是我的子方!”
寻令流香
据史书记载,荀彧相貌俊美,举止文雅,喜欢用香,久而久之,身上便充满香气。《襄阳记》记载:“荀灵君到人家,坐处三日香气熏天。”此典故又称为“灵公相”、“灵君相”、“荀灵相”等,曾为佳话。
明提拔人才
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观望”。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大事,全由荀彧统筹谋划。曹操问荀彧:“谁能替我出谋划策?”
荀彧说:“荀攸,钟繇”荀彧善于举荐人才,先举荐了奚之才,奚之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此外还举荐了陈群、杜季、司马懿等人,这些人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只有颜相、魏康后来因失败而死。
就拿郭嘉来说吧,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很看重的谋士奚志才去世了。(奚志才也是荀彧推荐的。)曹操伤心不已,给荀彧写信,请他推荐一个可以替代奚志才的谋士。荀彧就把他的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
曹操召见郭嘉,商议天下大事。商议完毕,曹操说:“他才是能助我成就大业的人!”郭嘉出帐后,大喜过望,说:“这才是我真正的师父!”从此,郭嘉成为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为曹操平定北方立下大功。
司马光说:“荀彧辅佐魏武,使魏武昌盛,提拔贤能,训练士兵磨练武器,果断颁布政策,征伐四国,化弱为强,化乱为治,平定天下十国八乡,他的功绩怎能比不上管仲呢?如果管仲不为子酒而死,荀彧就会为汉室而死,他的仁德比管仲还要伟大!”
寻求控制权
此时荀彧已经成为曹操的首席谋士,他的志向就是帮助曹操平息诸侯乱局。
194年,张邈、陈宫乘曹操征陶谦之机叛乱,暗中迎战吕布。荀彧识破他们的诡计,统领后方大局,亲自出城迎接来犯的叛军头目郭公。郭公见荀彧毫不畏惧,以为鄄城易守难攻,便引兵而去。
195年,徐州刺史陶谦去世,曹操打算趁机夺取徐州,然后消灭吕布。荀彧极力劝阻,但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放弃了进攻徐州的企图。他抓住机会,储备粮草,积蓄力量,后来又击败吕布,攻下定陶,收复兖州诸郡,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遵从皇帝的命令
荀彧当时还认为曹操是扶持汉室的忠臣,是横扫天下、复兴汉室的人,此时的他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就是迎娶当时正处于屈辱状态的皇帝。
196年七月,汉献帝刘协从长安回到洛阳,荀彧劝曹操迎接献帝。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亲自率军到洛阳迎接献帝,并迁都许县。曹操被封为武平将军、侯,荀彧升任韩世忠、尚书令。这一举措确立了曹操以侍奉天子统领诸侯的战略优势,为他后来的统一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胜四负
很多人提起曹操与袁绍之战,一定会想到郭嘉的“十胜十败说”,但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荀彧早已提出“四胜四败说”。
①杜胜:邵氏外表宽厚,内心谨慎,任人唯贤,心思谨慎,公正睿智,任人唯贤,任人唯贤,这就是杜胜。
解读:袁绍表面上宽容部下,内心却狭隘,对自己任用的人是否忠诚心存怀疑。曹公,你心胸宽广,不拘小节,任人唯贤,用人唯才,这就是你在尺度上战胜他的方式。
②谋略取胜:邵氏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后来错失良机,而龚氏则能随机应变,做出重大决策,这是谋略取胜之道。
解读是:袁绍决策迟缓,而曹公决策英明,善于应对突发事件,所以你在谋略上战胜了他。
③武胜:绍治军行宽厚,不立法令,士兵虽多,却难用;恭治法令明确,赏罚分明,士兵虽少,却都拼死一搏,此为武胜。
解释是:袁绍统军较松懈,军令没有得到有效制定和执行,士兵虽多,但难以调配。曹公,你军令制定得很清楚,赏善罚恶一定会实行。士兵虽然少,但都愿意为你牺牲。这是因为你在军事谋略上战胜了他。
④德胜:邵氏凭借自己的家世,从容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求得名声,所以很多无能、好奇的人都来投奔他。公待人亲切,推崇真诚,不虚伪,行事谨慎,节俭,对有功之人慷慨相助。所以天下忠厚、正直、务实的人,都愿意为他效力。这就是德胜。
解释是:袁绍凭借自己三代官宦的家世,穿上了一件看上去非常睿智的外衣,获得了名声,让那些没有才华、没有好学的人都辞职回家了。曹公,你对待下属真诚,没有耍手段,做出了尊重和节俭的榜样,对有功的下属,你也不吝惜表扬和奖励,所以你任用了天下所有忠诚、廉洁、务实的人,你就是这样用德战胜了袁绍。
助曹伐袁
此时荀彧已经帮助曹操打败了陶谦、吕布、张绣等北方的重要敌人,而北方只剩下袁绍一个大骨头,只要打败了袁绍,曹操就成为了北方的霸主,独霸黄河以北,然后就可以率军南下统一天下了。
199年,袁绍率军入侵,荀彧对袁绍的几个主要谋士和将领(田丰、许攸、审配、冯吉、颜良、文丑)进行了犀利的分析,指出袁绍不可畏惧,这更加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
官渡之战后,曹军粮草耗尽,兵力疲惫,曹操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守许昌。荀彧劝他坚守,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许攸投降后,曹操奇袭乌巢,全歼袁军主力。袁绍只带着八百骑兵北逃,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平定北方,进而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荀彧的计划自然功不可没。
蔓延全球
荀彧为人豪爽,生活俭朴,不贪财。在曹操侍奉他的这些年里,曹操常常赏赐他大量的金银。荀彧把赏赐全部分给了亲朋好友,家中没有留下任何余钱。建安八年,曹操上奏,封荀彧为万岁亭侯。当时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曹操的奏章,十分谦虚,认为自己并无战功,便将奏章压了下去。他还让侄子荀攸在曹操面前多次推辞封号。曹操又给他写信说:“你与你共事以来,助纣为虐,辅佐政事,举荐人才,献策谋略,周密计划,功劳颇大。功不一定靠打仗,希望你不要推辞。” 荀彧无奈,只好受封为万岁亭侯。
公元207年,随着荀彧功劳累,曹操给荀彧的封地增加了一千户,一共两千户。曹操觉得赏赐不够,想把荀彧封为三公。荀彧淡泊名利,让他的侄子荀攸在曹操面前推辞了十几次,曹操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荀彧为曹操谋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改曹操的战略方针,受到曹操的称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天下”等。曹操曾评价他:天下安定,是荀彧的功劳,应该封他为侯,以表功劳。
王羲之也说:“人有大才,心怀天下,哪能像您呢?”
汉忠臣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南伐刘表,取得荆州之地。曹操升任相国,受表扬拜谒时不提姓名,在朝中不行走,进宫时穿剑穿鞋。曹操想升爵为公,受九赏(九赏是古代帝王赏赐大臣的九种赏赐,包括车马、衣服、乐器、兵器、弓箭等,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公)本起义军,以助朝廷安定国家,忠厚诚恳,实则屈从。君子以德爱人,不可如此”,这激怒了曹操。
新三国荀彧的台词很贴切,至今还在我脑海里回荡。头发花白面色苍白,手握拐杖,步履蹒跚的荀彧面对着一群在大殿里跪着为曹操开门封王的汉朝官员,苦笑着说:“你们都是吃着皇帝俸禄、受着国家恩惠的庸才汉朝官员,今天却成了一排枯树枯草!”此刻的大殿里,似乎只有荀彧还在夕阳的余晖下守护着大汉王朝,因为朝廷里的文武百官,个个都是没有骨气的。
他这时才明白,自己所辅佐的这位胸怀大志的英雄,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叛徒。他平定四方诸侯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登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此时的他又能做什么呢?他曾助此人平定四海,此时的他,只剩下对汉朝不变的忠诚。
贞洁而死
不久之后,荀彧收到了曹操送来的食盒,打开之后,他看到盒子里是空的,笑了笑,明白了盒子的意思:“盒中无果,请您自己摘(自杀)”,便对天大喊:“我荀彧今日无汉饷可吃!”然后服毒自杀。汉朝最后一位真正的忠臣就此消失。
后人的评论
傅宣:问到近代的大圣人,我答:荀灵君仁道、荀君智道,堪称近代的大圣人。荀灵君仁道立德,智道举贤,处事不谄媚,谋略应时。孟子说:“五百年来,必有一王,天下必有一君。”是荀灵君吗?
裴松之:霸业已立,遗志已明,他以身殉道,以表忠心,以伸张正义于世,以传扬真情于后世。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志向坚定,大义坚定。说他没有成全,大概是谎话吧!
袁弘:英语如是,心智明达,能随机应变,见微知著,体会精髓。日月在我身,隐蔽处愈发明亮。文明映照我心,越深究越精彩。大海汹涌,玉石俱碎。智者无所不能,为情牺牲自我,为时解时纷争,造福天下。开篇救人性命,末篇彰显品格。
作者的观点
荀彧在如此动乱的年代,还能对汉朝保持忠诚,这非常难得。他心里不仅有汉朝,还有天下百姓。诸侯争战,百姓流离失所,他不忍看到这悲惨的景象,他要用自己的谋略造福百姓,希望回到太平盛世。
北宋大文人张载的名言“立天地之心,立民之命,继往开来,万世太平”用来形容荀彧一点也不为过。荀彧虽然没有靠一己之力让天下恢复太平,但他的忠诚、谦逊、关心百姓疾苦的品格,让他配得上“圣人”二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1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