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刘备器重。
魏延谋反案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公案,千百年来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那到底魏延是否是真的谋反了呢?
先说说三国演义里的情节吧: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北伐军中,临终前他料定魏延必反,于是和马岱、杨仪商议了如何如何诛杀魏延。诸葛亮死后,魏延不遵遗命,率领本部人马,先入汉中,放火烧断栈道,劫丞相灵车,图谋不轨。后被王平截至南谷,部下人马散去大半。于是魏延逃至南郑城下终被马岱所杀。
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是: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秋天,诸葛亮在北伐的军中病重,便秘密地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讨论筹划他死后退军的安排,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不服从军令,便弃他不顾,军队照常行动。
《魏延传》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病逝后,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去探听魏延的口气。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啊,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再说了,我魏延是什么人啊,凭什么给他杨仪断后,他杨仪算什么东西。”于是要求费祎共同签署文件。费祎骗他说:“魏将军,他们不懂军事也不懂打仗,你让我回去和他们商量商量吧。”费祎出了营门之后上马就跑,魏延这才发现中计了,才知道杨仪他们已经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往成都撤军了。魏延得到消息十分震怒,趁杨仪尚未发令撤军,自己率先带领手下的部队直接南归,并且烧毁了所有的栈道,不让杨仪回去。于是魏延和杨仪都上书朝廷告对方谋反,一日之内,羽檄交至。刘禅于是问大家到底是谁谋反,大家都怀疑是魏延谋反。杨仪等劈山开道,昼夜兼行,随魏延之后到达。魏延先到后,占据南谷口,派兵阻击杨仪,杨仪命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对魏延的人说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这样?魏延的人知道自己无理,便一哄而散。魏延于是和几个亲信逃亡汉中,被马岱所杀。马岱砍下魏延的头交给杨仪,杨仪把魏延的头放在地上踩。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采用了三国志魏延传的说法。
事实上,三国志的记载中的确有一些疑似魏延谋反的证据:
《魏延传》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魏延得到消息十分震怒,趁杨仪尚未发令撤军,自己率先带领手下的部队直接南归,烧毁所过地方所有的栈道。
其字面意思给人一种你魏延要携重兵回成都颠覆蜀汉政权,然后断了杨仪的路,阻止他回来营救,但是,真相真是如此吗?思来想去,疑问诸多,魏延的人马足以颠覆蜀汉政权吗?那么就算夺了政权,他能守得住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手中的人马根本不足以占山为王。杨仪一直跟在诸葛亮身边,诸葛亮去世之后,大部分人马都在杨仪手中,就算魏延趁成都空虚夺了政权,也无疑是困兽之斗。他作为一个屡立战功的人,不可能连这点军事仗都算不过来。所以分析之后,魏延并不是去搞政变,真相是怎样呢?陈寿著三国志原话是:
《魏延传》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魏延不北往投降魏国而南往追蜀,其本意只是为了杀杨仪。
当时,在蜀汉政府中,魏延军功和名望都颇高,堪称第一人,而在大家看来,诸葛亮把大事交付给了杨仪(实际上接班人是蒋琬)。杨仪其人深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多次出兵,杨仪总是帮他制定计划,筹措粮草,而且也完成得非常好,魏延和杨仪一文一武是诸葛亮的左右手。但是这两人却偏偏不和。
《杨仪传》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
魏延凭借自己的威望和军功常常做出一副谁都看不起、谁都瞧不上的姿态。颇有几分当年关羽的感觉,蜀汉政府里的人又都是让着他,惯着他,只有杨仪敢正面和他怼。所以这两人的关系就越来越差,以至于到最后,两人不能坐在一起,坐在一起就要拔刀相向。
魏延之所以要把杨仪堵在南谷口,他的出发点是要想成为蜀汉政权的军政第一人,那么就要除掉自己的绊脚石杨仪,除掉之后,自己军权在手,作为北伐激进分子的自己就可以弥补在诸葛亮手下没有打过痛快仗的缺憾。
《魏延传》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谁料想事情败露,终落得身首异处。
所以纵观全局,魏延此案是内讧案而不是谋反案。我们得给魏延平反。
临了有个疑问,就是诸葛亮为什么要发出"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样的遗命呢?难道他就觉得魏延一定会不听从命令吗?这道遗命又是不是诸葛亮下的呢?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说出自己的看法哦。
参考文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三国志·蜀书·杨仪传》
以上部分内容由“文心一言”整理拓展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0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