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幽州辽西灵芝人(今河北迁安西北),家世世代代都是两千石以上的高官,家境显赫,但因为生母是下人,所以他小时候应该很受兄弟欺负。
因此,他长大后只能在州县里当一个小官,但他立志要出人头地。
于是他一生努力,想要成为一个强大的霸主。但是由于他的目标太高,欲望太强烈,急功近利,他的霸主之梦最终因他的死亡而破灭了!
01 他又帅又聪明
他相貌英俊,“容貌俊秀”(《后汉书·公孙瓒传》),男高音,“声音洪亮”,是三国最有才智的人,“能言善辩,言辞睿智”。当他向上级侯太守汇报工作时,他总是一口气说几件事,条理清晰,没有遗漏任何一点。
侯刺史很喜欢他,将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了他,还随卢植到涿郡留学,并结识了同学刘备,两人相处甚好,成为了好朋友。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刘知府手下工作,并升任尚吉里(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统计局局长)。
02忠诚与忠诚
刘知府也对他十分敬佩。
可不久,刘巡抚却犯了罪,被囚车押往京城追究责任。
洛阳路途遥远,坐在囚车里一路瑟瑟发抖的艰辛可想而知,公孙瓒准备护送囚车,但汉制并不允许其他官员护送被流放的罪犯,更何况他们犯了罪之后人们都会尽量躲避他们!
公孙瓒化装成仆人,自己准备好路费和物资,跟着马车一路来到了京城。
刘巡抚最终被判处流放至遥远的日南(现越南中部)。
公孙瓒到了洛阳城外的北邙山,摆上酒肉,朝家乡的方向祭拜了祖先,举杯说道:“我昔为子,今为臣,当往临南去。临南瘴气重,恐不能回,当永别坟墓了。”
或许是感动了上天,他上路不久就遭遇了朝廷大赦。
两人最终回到郡中,刘太守当然不能被任命为官,但公孙瓒的情谊感动了家乡的百姓,他“被选为孝廉之官,任辽东太守”。
03 文武双全
辽东藩属国主要治理乌桓人,布政司马可以领兵,“瓒统领乌桓骑兵,跟随车骑将军张温讨伐凉州匪患。”
他作战英勇顽强,曾“手持双刃枪,冲出重围击敌”,还“被围在辽西关子城二百余日,粮尽则食马,马尽则煮弩、盾牌”。
每听到打仗的消息,他便如打了鸡血一般,兴奋不已,不知疲倦,“要不就继续夜战”,土匪们就苦不堪言:我们还能睡得着觉吗?
他组织了一支由数十名精于骑射的士兵组成的队伍,“皆骑白马,分列左右两翼,自称‘白马义勇军’”。
因平叛有功,不久被提升为奋武将军,封为蓟侯。
04 成名后我变得有点太骄傲了
公孙瓒在功成名就之后,也确实有些骄纵,渐渐和他的上司幽州刺史刘裕产生了矛盾。
刘裕是刘氏家族的人,但他为人非常低调,是一位道德楷模,并且非常热爱百姓。
两人在对待乌桓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刘裕主张投降,公孙瓒则主张武力征服乌桓。
按理来说,公孙瓒应该听刘裕的,毕竟他是老大。
但公孙瓒杀怪上瘾了,根本停不下来!
05 与袁绍结仇
此时袁绍占据冀州,袁术占据淮南,都想拉拢幽州刘裕。
袁绍甚至想立刘裕为傀儡皇帝,刘裕断然拒绝,不过刘裕也想跟袁绍搞好关系,所以双方保持了比较亲密的关系。
刘裕的儿子刘贺是朝中大臣,汉高祖被董卓掳到长安后,要昼夜兼程回洛阳,便暗中派刘贺传令刘裕派兵迎接皇帝,刘贺途中路过袁术,也传达了迎接皇帝的命令。
袁术别有用心,想要自己当皇帝,就把刘贺扣为人质,命他给刘裕写信,要求他派兵和刘贺联手。
公孙瓒看透袁术的意图,试图阻止刘裕出兵。
但刘裕本就讨厌公孙瓒,当然不会听从,派出了数千名士兵。
公孙瓒左右为难,袁氏兄弟当时很有威望,他不敢贸然得罪,于是决定让自己的堂弟公孙越也带千兵响应号召,并且秘密给袁术送信,让他捉拿刘贺。
不料刘贺逃脱了袁术的追捕,但在路过袁绍地盘时却被袁绍扣留。
袁术、袁绍两方势力不和,展开了战斗,袁术派孙坚、公孙越出战,公孙越被流箭射死。
公孙瓒立刻把怒火转移到了袁绍身上。
不知道是因为兄弟情深还是什么,公孙瓒仿佛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在奏折中列举了袁绍的十大罪状,甚至还大骂袁绍的母亲。
袁绍当然不会接受这一点,双方在界桥展开战斗,公孙瓒敌不过强大的袁绍,被击败了。
06 刘裕冤杀
败退的公孙瓒或许是羞愧难当,不愿见到刘裕,也可能是对刘裕与袁绍讲和,不给他提供粮草支援更为怨恨。
于是在刘豫大城旁,另筑小城驻军,“又在大城东南,近豫,稍相对,筑一小城”。
公孙瓒每日的“恨与思念”,让刘裕感觉脊背发凉!
刘裕很怕公孙瓒来捣乱,决定先除掉公孙瓒。
公孙瓒没有想到一向老实的刘裕竟然敢出手,措手不及,慌忙准备逃跑。
但刘裕并不适合带兵,他心软,只对部下说要擒拿公孙瓒,不愿伤及无辜,甚至不许部下放火焚烧附近阻挡进攻的房屋。
这就给了公孙瓒机会,便组织反攻,很快反败为胜。
刘裕逃至居庸,仍被公孙瓒所俘虏。
公孙瓒正思索着如何对付自己的顶头上司,此时朝廷使者段勋到来,正要宣布升迁刘豫,“增豫封邑,督六州”。
但公孙瓒诬告刘裕勾结袁绍称帝,迫使段勋杀了刘裕。
07 激起民愤
公孙瓒杀刘裕后,刘裕原部下鲜于复、齐州、鲜于尹等联合乌桓、鲜卑数万人,为刘裕报仇,袁绍也派赵翼、刘贺率兵围剿叛乱。
公孙瓒大败,退守义京。
08 防禦高手
公孙瓒在一本兵书上读到过“百塔不可攻”!当时,他在自己防守的地区义县修筑了百塔防线,周围筑有数十道防御工事——“护城河”。每条护城河的中间,都有高台,高台上又建有高塔,中间最高的塔有十丈高。“井”的本义是高大的土堆或高大的建筑,所以他这项宏伟的建筑工程就被称为“义井”。
“瓒居高井,铁门禁,七岁以上男子不得入门。”公孙瓒住最高的楼房,基本靠喊话联络,特地养了一群高音妃嫔,每隔百步立一人,喊话传话,对内对外传达命令。
袁绍还是浅薄,他没看过公孙瓒的兵书,不懂“不攻百塔”的道理!他亲自率军围城一年多,也只是攻破了外城,他觉得公孙瓒还真是厉害。
袁绍不肯相信,准备挖一条地道直达高楼底部,毁掉高楼地基。
09 楼被毁,人员死亡
公孙瓒见情况危急,便派其子公孙绪突围,向黑山匪首张燕求救,并答应以火为信号。
但情报被袁绍截获,袁绍便趁势在约定日期纵火焚烧。
公孙瓒以为援军已经到来,便率领士兵出战,后来他意识到自己被骗了,赶紧撤回楼上,但防线已经被突破了。
公孙瓒见大势已去,只好杀死自己的妻妾,然后自杀。
公孙瓒这位三国时期的智勇英雄,为何会如此匆忙地退出三国舞台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他是一个聪明人,但是他没有大智慧。
他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口才出众,有很强的宣传鼓动技巧。
比如,为了骗取钦差大臣段勋杀了刘裕,就把刘裕推到外面两天,说刘裕冤枉天,天就会下雨。当时幽州(北京)正是七月,哪有那么多雨?然而,不了解当地气候的段勋居然信了。
但他显然缺乏政治远见,不懂得如何等待时机。
因其堂兄公孙越在战场上被箭射死,他对袁绍大怒,不顾时机,贸然与实力强大的袁绍开战。
2. 只顾个人感受,忽视大局利益
他是一个重视个人友谊的人,从他千里护送刘省长就可以看出来。
但从政治角度来说,这是个巨大的弱点,很多人都会找漏洞来利用他,结果被他看中的人,都是投机取巧之人,没有什么才能。
然而,真正有才华、有本事的人,却因为不懂奉承,而被以培训的名义放在了困难的岗位上。
赵云和刘备都曾追随过他,但或许是因为看到了他政治上的缺点,两人都相继离开了他。
3、缺乏宽容与气度。
因私人恩怨而杀害深受干部群众拥护的顶头上司刘裕,大概是他犯下的最致命的政治错误!
以公孙瓒的才能,刘虞的忠心,公孙瓒完全可以利用刘虞的宗族声望,破坏刘虞的势力。为何要杀他,毁掉长城呢?“若虞、瓒团结一致,互相同情,聚民,保燕冀之丰,练兵以彰武功,直面英雄之间的差距,抛开天命,依靠人道,则上古盛世不远矣!”(《后汉书·公孙瓒传》)
应该说公孙瓒是一个很有本事和才华的人,但他却不具备在三国乱世中称霸的政治谋略。李世民说的“能临危制变,能防敌奇袭,智胜将,才不及将”这句话虽然对曹操的评价有些偏颇,但用在公孙瓒身上却非常恰当!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0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