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5日,60年前,方便面诞生。
伴随着制面机的轰鸣、铁锅的滚烫,台湾嘉义籍日裔华人安藤百福(原名吴百福)在自家后院十平米的简陋小屋中,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款方便面——“鸡汤拉面”。制面、蒸煮、调味、油炸、烘干等工序标准化、统一化,实现了量产;“倒入沸水,浸泡2分钟即可食用”,前所未有的便携性让消费者惊喜不已。
昭和中期,刚刚从二战废墟中走出来的日本,在美国的援助下,进入了经济加速发展的时期。一种潜移默化的势头和重建自信的紧迫感笼罩着社会,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地忘我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方便快捷的“魔法拉面”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市场畅销品,成为日本的国民美食。
2014年,日本发明协会评选出“战后日本100项技术创新”,方便面与新干线、混合动力汽车一同入选。
日前,康师傅掌门人魏应洲也宣布,将正式把康师傅的接力棒交给儿子,准备退休回家抱孙子。
魏应州有兄弟四个。
和其他富豪的故事一样,魏家四兄弟基本上都是白手起家。
魏家在村里经营着一家榨油厂,魏应洲从10岁起就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整天跟着父亲榨油。
然而,尽管一家人努力打拼了十多年,生意却始终不见起色,直到1979年父亲去世,榨油坊依然只局限于周边四五个村子。
魏应洲25岁接手的时候,这个叫鼎新油坊,资产250万,负债300多万。
最严重的时候,工人连半个月的工资都发不出来,银行天天上门讨债,还威胁要关停工厂。
魏应洲在给女儿买椰子时发现了椰子油的商机。他向亲戚借了200万元,在彰化买了一万多棵椰子树,生产椰子油。靠着椰子油,魏应洲不仅还清了300万元的债务,账户上还省下了200多万元。
随后的八年时间里,魏应州终于让祖传的油坊起死回生,将触角伸向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六种产品,他也赚到了人生中第一个1000万。
普通人致富的故事到此结束,但能致富的人却不会。魏应州选择北上大陆。
在大陆,魏应洲大力扩张油坊,但由于不熟悉环境和需求,很快就被打了脸,到1991年第一季度,不仅一分钱没赚到,还亏了2000多万。
魏应洲的几个弟弟开始退缩,但魏应洲不肯放弃,要继续留在大陆。半年后,魏应洲坚持不住了,关掉了通辽最后一家工厂。最后,他穷得连一张卧铺都买不起,只好坐硬座回北京,再回台湾。
从通辽到北京要开车18个小时,魏应洲饿极了,想起了包里的六碗台湾泡面。
结果这一次的浸泡,引得大家都带着干粮的硬座车厢里一群人“围观”。
魏英洲在接受采访时说,“毫不夸张地说,我做泡面的时候,整个车厢都被人围住了,大家都问我这么好的东西,从哪里买的,我说是从台湾带过来的,大家很快就失望了,我才知道,大陆根本就没有碗泡面,这才是我翻盘的机会!”
确实,那时候大陆的方便面很便宜,五毛钱一包,但不是开水煮的,进口方便面虽然好吃,但一包要五六块钱,90年代初的五块钱基本相当于现在的三四十块钱,普通百姓根本买不起。
因此后来方便面市场就变得很火爆。
在消费升级时代,面对市场的不断萎缩,商家也在积极转型应对。
全球市场研究公司AC尼尔森2015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七成中国受访者愿意为“健康”食品支付更高的价格。报告中“方便面销量下滑,酸奶销量上升”的对比,表明中国消费正在向健康方向转型升级。
凯度消费者指数发现,高收入家庭(平均月收入9000元以上)、年轻家庭(包括年轻夫妻和有孩子的年轻家庭)和年轻单身人士对网购高端方便面的偏好更高,三成城市家庭购买过高端方便面,尤其是月收入2万元以上的出国旅游者,42.8%会自带方便面。
对于康师傅、统一两大巨头来说,走高端化是第一选择。2017年8月,统一企业董事长罗志贤公开宣布,统一未来将“逐步退出方便面市场”,引发舆论轩然大波。不过,罗志贤所说的方便面,只是狭义的“低价快餐面”,未来统一的主打产品将是名为“唐达人”(售价5元以上)的高价面。
更大的冲击来自于外卖的兴起。当方便面原本就具备的核心优势,比如速度、价格低廉,逐渐被外卖平台的多选择、高补贴所取代,市场不断萎缩。各品牌面临的挑战不再是品牌之间的激烈竞争,而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外卖网店、美团、饿了么等互联网公司,以及它们所代表的O2O模式。
2017年8月,高铁外卖订餐服务上线,方便面最后一块地盘开始被争夺。
10袋方便面10公斤面票时代
中国作为小麦生产大国,有悠久的吃面条传统,方便面的起步也不算晚。1964年,北京食品厂尝试用手工方式生产鸭油炒方便面。6年后,随着200万袋“鸡蛋方便面”从上海益民四厂的流水线上走过,中国方便面产业正式腾飞。
当时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的供给侧体制,想买方便面必须交粮票,这被认为是一种“奢侈”。
《辽沈晚报》曾刊登一则故事:东北教师王志斌被领导派到北京出差,送行时亲朋好友嘱咐他带点方便面回来“开开眼界,尝尝鲜”。后来,王志斌托人找关系,终于弄到10公斤北京面票,买了10袋方便面。他说:“当时心里的喜悦真是难以言表。”
额外的牛肉酱包
1992年,魏应洲游历东北、内蒙古等五地,发现北方人口味偏重,便研发了红烧牛肉面,并借款5000万台币在天津建厂。
与市面上其他方便面不同的是,康师傅红烧牛肉面额外附赠一包牛肉酱、一个纸碗和一把塑料叉子。
而且魏应洲直接喊出1.98元的超低价,比竞争对手便宜了15%,为了卖货,魏应洲在销售会上摆了10个大锅,200多碗方便面就拿下了5000多份订单。
那么康师傅越来越火,火到什么程度呢?
感觉有点像李嘉诚当年在香港搞的“炒楼花”。
据媒体报道,1993年初,厦门一位经销商为了购买康师傅,飞到天津,在当地一呆就是一个月,每天早上9点就到工厂下订单。
因为只要你能拿到康师傅的送货单,你一出门就能立刻涨价30%,这跟抢到房产就涨价基本是一样的。
1994年,康师傅成立两年多时间,就卖出了2亿包面。到了1995年底,康师傅已经非常抢手,批发商哪怕带着大把现金在厂门口等上5个小时,也买不到一包面。
方便面
1992年,和康师傅一样,另一个从台湾走出来的方便面品牌是“统一”。1992年1月,统一集团在大陆投资新疆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当时,爆款产品“老谭酸菜牛肉面”还未面世,主打产品也不是“方便面”,而是适合青少年口味的“脆面”。“小浣熊”、“小厨神”等成为校园周边食堂货架上的抢手货。
比食物本身更受追捧的,是随套餐附赠的小卡片,如“三国卡牌”“西游卡牌”“水浒卡牌”……卡牌种类越多,收集难度也就越大。在“黑市”上换卡,成为不少80、90后难忘的回忆。
1998年,康师傅大举扩张,先后吞并了味全、德克士,再加上那一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刚刚发迹几年的康师傅背上了1.3亿美元的债务需要偿还,魏应舟于是向大陆台商、统一集团董事长高敬远寻求帮助。
高清远觉得这是吞并康师傅的好机会,便要求收购康师傅全部股份,但魏应舟只愿意出让一半股份。最终谈判破裂,日本三洋制药买下了康师傅三分之一的股份,康师傅这才得以渡过难关。
所以后来统一和康师傅之间才会有各种争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老酸菜味”香肠大战。据后来统计,两家公司一共消耗了40亿根香肠,作为对购买方便面的用户的赠品,但最终并没有分出胜负。
落马后,魏应洲“自我降级”,不再担任顶新集团董事长,其二哥魏应教接任集团董事长,只负责康师傅控股,也就是方便面相关业务。
孔师的致命一击
真正让康师傅陷入困境的,是2014年的毒油事件。
2014年10月12日,顶新集团旗下正益油脂厂被曝将饲料油掺入食用油,该厂生产的68种油脂产品被下架,影响到至少230家下游食品企业。
就在几个月前,康师傅宣布其产品“精炖葱排骨汤面”使用了腐臭油(地沟油)作为劣质猪油的原料。
魏应洲三弟、顶新石油前董事长魏应崇,资产50亿新台币遭查封,检方提请重判30年。
一时间康师傅品牌声誉尽毁,股价在2014年10月之后开始暴跌,直到今天,股价还没有回到六七年前的辉煌时期。
甚至在2017年初,顶新集团直接解散了台湾康师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只专注于大陆母公司。
就像现在这些在商业上做得很好,然后投身房地产的老板一样,2009年,顶新以37.35亿新台币收购了台北101大楼19.55%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之后又两次增持,目前持有37.17%的股份。
然而,黑油事件爆发后,顶新集团为筹集承诺的30亿元食安基金,将之前以250亿元购得的台北101大楼股份全部转卖。
哦,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富士康“雪上加霜”。
“康师傅和富士康,读音相同,但顺序不同,代表着两家企业之间的深厚兄弟情谊。哪里有富士康,哪里就有康师傅牛肉面。我们会沿着富士康的脚步,继续加大在河南的投资。”
这是魏英娇2011年在富士康的真情演讲。
然而,2014年10月,在康师傅深陷“黑油”泥潭之时,富士康却高调发表声明,将康师傅及顶新旗下其他产品逐出工厂,公告称,为慎重起见,顶新集团旗下所有相关产品已在厂内下架,包括顶新、正益、德克士、味全等所有相关产品一律抵制。
这商场里的假兄弟情,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最后小编真的很想问一下,如果要尝试更多的转型,为何不推出“康师傅便当”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172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