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感恩的心接受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做平常的事情,但不一如往常。
2020年底,一部电影悄然上映,皮克斯的新片《灵魂》。
或许是因为黑人和灵魂音乐的题材太过小众,所以刚上映时并没有受到好评,只有可怜的2%的排片量。
不少观影人士感叹,在这个寒冷的年末,《灵魂》带来了久违的温暖,“皮克斯给社会动物拍了拍脑袋”、“皮克斯讲述了一个所有元素都可见的故事”。一个前所未有的故事,最终梦想和目标不再重要。”
曾在豆瓣获得9.4的高分。 随后,影片档期也依靠着高口碑一点点增加,票房预估也从最初的3000万变成了3亿。
目前,《心灵之旅》的豆瓣评分已超过35万,但评分却从一开始的9.4分下降到了现在的8.9分。 有人说,这根本打动不了我;有人说,这根本打动不了我。 也有更多批评的声音指出,这实际上是一碗悬浮的“鸡汤”,5分钟后就会消失。
那么,这是一次心灵之旅,还是一碗心灵鸡汤呢?
01.
心思急转
《灵魂》是皮克斯工作室的第 23 部动画长片。 主要导演兼编剧是曾执导过《头脑特工队》和《怪兽电力公司》的彼得·道格特。
就像这两部动画一样,他的作品一直都是靠“创意”取胜。 《头脑特工队》将情感形象化为他脑海中的五个恶棍,而《怪物公司》则将情感形象化为他的脑海中的形象。 有一种黑暗童话的感觉。 这些怪物利用每天晚上恐吓儿童时发出的叫声来发电。
在《心灵之旅》一开始,这个“想法”就展开为奇妙的视觉奇观。 当主角乔伊坠入死亡之地时,《超越生命》的场景就像《2001:太空漫游》; 《超越生命》中的导师们有着浓郁的毕加索风格。
(*以下有剧透)
至于影片的主题,依然是皮克斯一贯擅长的爱情、生活、梦想、友谊……
甚至可以直接用电影中的几句“金句”来概括: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叫做海洋的东西”,“这不就是这样吗”;
“我会享受并活好当下的每一分钟”;
“火花并不是人生的目标。当你想要活下去的那一刻,火花就已经被点燃了。”
即使你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你或许也能从这些台词中猜到电影想要表达什么。 与《灵魂之旅》相比,或许《灵魂之旅》的台译更直白一些。
主人公乔伊是一位热爱爵士乐的中学音乐老师。 一旦他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在纽约最好的爵士俱乐部演奏的机会。 然而,欣喜若狂的乔伊却因一场意外意外去世。
为了重返人类世界,乔伊的灵魂成为奇幻“出生地”的精神导师。 他必须帮助一个早熟的灵魂“22”转世为人类。 成为一个人,需要找到“火花”,但22似乎已经看透了这个世界。 她对所有科目、知识和爱好都没有兴趣,更不用说找到火花了。
在经历了种种努力和挫折后,乔伊和他的导师22都经历了内心的急剧转变。 乔伊放弃了对音乐近乎疯狂的痴迷,22找到了他几千年来一直缺失的东西。 的火花。
两人的共同锚点是他们共同经历过的生活中的“日常之美”:一片落叶、一块披萨、妈妈送的一卷线……
在他向往的爵士俱乐部打球后,乔伊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感到有些失望。 最终他发现,这只是平凡的一天。 点燃22的火花不是任何具体的东西,而是对“日常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纯粹热情。
但一些评论人士认为,这正是问题所在。
在短短2小时的动画里,这样的爱情无法支撑角色的选择和剧情的变化,导致很多情节如急转直下:22突然被几个“日常美女”开悟; 不理解乔伊追求的母亲突然被乔伊的一句“如果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说服了; 乔伊对于自己苦苦追寻的音乐梦想变得坦然,表示自己会“好好过好每一天”。 结尾。
评论家指出,动画并没有给出答案。 这样的解决方案在生活中根本是不可能的。 它只宣扬放手、和解以及热爱生活的细节。 就连“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的号召也是空洞而不真实的。
真的是这样吗?
02.
当希望破灭时
其实,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心灵之旅》能获得如此广泛的共鸣。 无论是去年文学畅销书排行榜上的《活着》,还是“年度汉字”问题中收视率最高的答案都是“苟”。
虽然混乱的2020年已经过去,但疫苗已经研发出来,看起来曙光已经不远了。 但我们心里都知道,无论如何,世界已经永远改变了。
本来我们以为人生就是这样,所有的意外、生老病死都是小概率事件; 然而,当疫情出现时,死亡就变得真实、迫在眉睫、难以捉摸。
当经济开始复苏时,许多人又恢复了平常忙碌的日程。 但也有一种模糊的不确定感,从健康、疫情、经济到全球局势,似乎都没有完全平息。
在这种情况下,《心灵之旅》所倡导的“珍惜当下”似乎变得紧迫而重要。
就像死而复生后获得新感悟的乔伊一样,法国哲学家皮埃尔·阿多也经历了数十次手术,每次都需要深度麻醉并面临死亡。 恐惧。 在经历了无数次“今天可能是我的最后一天”之后,阿多作为哲学家提出了一种哲学的生活方式。
阿多在《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中写道:“思考死亡有助于我活得更好,就像活在最后一天、最后一刻一样。这样的态度需要彻底的专注。皈依并不是投射到未来。”它是关于审视我们自己,通过我们自己审视我们自己的行为,不再将世界视为我们行为的简单框架,而是在世界中看待它,并通过世界看待自己。”
也就是说,用全力过好每一天,当第二天来临的时候,新的一天就会像意外的祝福一样。
阿多最终得出结论,在存在的这一刻,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切。 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有一定的绝对价值,即使是平庸的时刻,即使是卑微的时刻。
这种“活在当下,当下就是永恒”的思潮来自希腊晚期的哲学流派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 此时亚里士多德已去世,希腊文化日渐衰落,文明的幻灭带来了人们精神上的幻灭。
现代研究认为,西方哲学此时进入的所谓“虚无主义时代”,不仅没有产生苏格拉底、柏拉图这样为理想而奋斗的战士,甚至使唯心主义本身变得虚无化。
例如,伊壁鸠鲁主义者失去了死亡的意义,寻求享受当下简单的幸福。
理想演说家、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徐迎金在《哲学家的10条人生建议》中分析说,虚无主义具有拆解宏大叙事的特征,这种特征常常发生在人们失去希望的时候。
例如,中国汉末、魏晋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 它主张挣脱世俗社会的束缚,获得心灵的解放,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的精神良药。
当然,和平时期也会产生虚无主义。 比如,泡沫经济之后,今天的日本整体“佛系”、低欲时代,就是阶级固化导致很多人的希望破灭,虚无主义成为很多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03.
“过好每一天,就好像你的生命即将结束一样。”
长期以来,斯多葛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因其虚无主义和所蕴含的负面情绪而经常受到许多哲学流派的攻击,很少得到主流的认可和讨论。
上个世纪,熟悉古代哲学的哲学家皮埃尔·阿多重新整理和发展了伊壁鸠鲁派和斯多葛派的哲学命题,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挖掘出积极的一面。 意思是。
阿多认为,理论思考与人生选择之间,不仅仅是“理论指导生活”。 事实上,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有了生命的帮助,作为人类,我们所思考的理论才能有基础,并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
往往就像《魂》中的乔伊一样,我们有时会竭尽全力去实现一个目标,甚至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迷失自己。 但当目标实现时,我们就不再对它感兴趣,我们就会转向其他事情。
这个时候,我们不一定是在真正地生活,而是在为自己的目标所追逐而生活。 因此,我们需要实现自我与时间的彻底转换,即以感恩的心接受生命的每一刻,做平常的事,但又不按常理出牌。
我们要么全神贯注于此时此刻的目标和梦想,竭尽全力;要么或者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在这里,在这里,这就足够了。
阿多进一步讨论,以“最后一刻”的方式生活也意味着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方式看待世界。 这样,我们常常会摆脱对事物的习惯性和僵化观念,重新发现一种自然而纯真的现实观。
就像《魂》里一样,当22进入乔伊的身体时,我们跟随22的视角,发现了乔伊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很多细节的美:美味的披萨、下水道的凉风、街上的阳光和成熟的果荚。北美红枫。
这种人世间的感觉,不仅仅是沉迷于享乐和美景。 幸福需要遵循社会契约论,不伤害、不打扰他人。 更重要的是,这种对世界的认识,也会引发另一种珍惜:我们都是浩瀚夜空中的星星。 人与人之间有界限,也有很多温暖的交集。
这让我们能够从更大、更普遍的角度看待事物,而摆脱我们自己的视角; 认识到我们是整体的一部分,会让我们向所有生物敞开心扉。
这就是为什么《Inside》给人如此共鸣的原因。 影片中的话语源自古老的真理。 它们在各个时代都在重复,在我们这个时代也没有什么不同。
一方面,它们在过去被如此强烈地提及,以至于它们有意无意地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另一方面,它们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 另一方面,它们总是伴随着几代人的生活经历,被一次又一次地重温。 解释。
04.
这个世界上还有人与我们同行
当然,这可能仍然没有回答问题:尽管《内部》的内容与皮埃尔·阿多的断言类似,但它并没有回答对影片的批评。
确实,《心灵之旅》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另外,如果你觉得“活在当下,过好人生的每一天”的思维方式有问题,也没必要勉强接受。 因为生活的哲学有很多种,并不要求每个人都以一种方式生活。
虽然不能解答大家的疑问,但《心灵之旅》还是给了很多人安慰。 它不是一张能对症下药的药方,而更像是我们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一个陌生人,给了我们一些短暂的温暖后,他又离开了。
即使它只是陪伴我们一段很短的距离,也能让人感觉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人与我们同行,而当一些情绪可以与他人分享时,生活中一些难以忍受的事情似乎变得更加可以忍受。
诚然,电影并没有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它更像是对我们已经熟悉的一个概念的提醒。 其实,挣扎和彷徨很正常,就像那句名言所说的那样,“你知道了很多道理,但你还是过不了好日子”。
只是《心灵之旅》不仅让我们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停下来思考自己。 也启发了一些人对它背后的故事感到好奇,去了解毕加索,了解这一思想背后的哲学问题; 也启发了这篇文章的诞生,或许也能给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带来启发。
显然,我们很难像阿多所主张的那样活在当下并尽可能地享受当下。 事实上,在疲惫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可能需要非常努力地工作才能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享受生活”。
为了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常常需要进行永恒的奋斗,但归根结底,这不会是永恒的。 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无限接近理想状态。
结尾。
事实上,“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并不是一件完全美好的事情。
尤其是对于千百万正在受苦受难的人们来说,“现在”这个词本身就是难以忍受的。
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美,但身在其中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我们必须承认,世界上有我们喜爱的事物,也有我们讨厌的事物。
《无权者的力量》一书中写道,只要人的生活中有值得期待的东西,有想要坚持和追求的标准,就会有勇气去应对。
有些人物拥有这样的勇气,即使在痛苦和绝望的情况下,他们也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罗莎·卢森堡在狱中写下的几乎每一封信都是对世界之美的歌颂。 她赞美天空、云朵、花鸟。 她写道:在如此蓝天面前,人怎能恶毒、不宽容?
索尔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 Солженицын)在《第一圈》中极力描述身为囚犯的感受。 他躺在床上,盯着破碎的天花板。 “存在的纯粹快乐让我颤抖。”
毕竟,世界或许很美好,但也常常是残酷的。 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 Carus,伊壁鸠鲁的学生)曾在与伊壁鸠鲁交流时感叹道:“面对这些(世界)美景,有一种神圣的喜悦和轻微的恐惧颤抖,活在我的身心之中。” 在这种哲学观点中,这种“神圣的震颤”就是人类最伟大的部分。
当这种轻微的震动袭来时,我们没有必要试图逃避。 正如《心灵之旅》中所示,当树叶落下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它,抓住那一刻。
参考
1、《哲学家的10条人生建议:从苏格拉底到萨特的人生哲学》,徐迎金,见理想应用
2.《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法国]皮埃尔·阿多,姜丹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3、《翻转电动特别心灵之旅:虚无主义美学VOL.38》,李厚臣,翻转收音机
相关节目推荐
《哲学家的十大人生建议:从苏格拉底到萨特的人生哲学》
聚焦现代生活状况,给出哲学家的人生规划
十种人生哲学,十种人生诠释
长按识别并打开你的“生活手册”
图为:《心灵之旅》
作词:苏小琪
制作人:毛野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72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