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永祥
记得20世纪70年代,爷爷家旁边的邮局门口,每天早上,一个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就会搬出一个比床头柜高一点的旧柜子,然后安排两边的椅子开始他的一天。 我一直靠给人们写信为生。
我以我祖父的名字称呼他老罗。 这是我对写作货币化最早的理解。
当时老罗是按照文字长短收费的,短一篇八毛钱,长一篇十二毛钱。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定制支付。
当然,这个老罗不是那个老罗(罗庞)。 这老罗赚的钱不多,虽然也靠写书赚钱,可惜没有出《家书》这样的畅销书。
只有现代传媒业这种建立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基础上的商业模式,才衍生出了多种变现方式,比如广告、定制、植入、策展、版权和衍生品交易等。此时,记者、编辑主编剧则通过创意写作变现。 但这只是工作收入,并不是商业模式。
在写作行业,这几乎是常识。 即使是在自媒体时代,只要内容是编码的而不是产品化的,创作者仍然只能赚取平台的版税或部分读者的打赏。
但在短视频创业领域,诸如广告分享、与平台分享流量等变现方式,却因潮流的叫嚣而不断被放大,让不少视频创作者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做短视频就像做短视频一样。原创就像拍电视剧一样,播出了就意味着有收获,掌握了商业模式的金钥匙。
事实上,从短视频内容的发布,到广告和流量分成的收入,再到可持续收入的商业模式,老罗和皮罗之间的距离不仅仅只是差距。
虽然短视频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但如果你加入短视频行业,你无法避免以下问题:
短视频是你的核心产品还是最好的用户入口? 内容和用户的粘性如何? 另外,用户界面从哪里来? 能持续产出优质内容吗? 人们是否继续为您的产品付费(谁以及有多少人)? 这笔收入是否足以支撑你的运营成本并获得可观的利润? ETC。
这有点绕,我们说得更直白一些。 你说短视频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年轻人都在看。 那么按照这个逻辑,之前对文字的需求应该更大吧?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写一段文字并尝试将其商业化呢? 就像微博、微信可以赚很多钱,但你每天创建或转发的内容可能没有变现能力。 其实,短视频创业和图文一样。 目前,可能的商业模式只有两种:平台化和产品IP。
我们先来谈谈平台化。 作为西瓜视频、栗视频、快手等通过生态连接创造价值的短视频平台,短视频只是信息流的内容,很难直接商业变现。 它们需要平台支撑,依赖围绕用户的三大指标:内容生态的构建、巨大流量的掌控和智能算法的推送。 也就是说,平台化不仅要拥有海量的内容和用户,还要精准触达用户,以获得广告、定制、电商等运营收入,背后的商业逻辑也就建立起来。
但平台化需要强大的融资、运营和技术能力,这对普通内容创作者帮助不大。 他们只能通过与平台共享账号来实现流量和广告的变现。
一个可悲的事实是,很多单集过亿的短视频广告费只有5万元。 更何况还有无数的内容根本无法通过平台流量推荐。 因为流量是一种稀缺资源。 即使这个短视频收到了流量推荐和分享奖励,你能预测明天平台还会爱你吗?
只吃一顿,不吃下一顿,显然不符合商业逻辑。
因此,产品IP成为了很多内容创作者都在努力尝试的一条疯狂之路。 关键是,一是通过精准、独特、持续的内容生产和运营,打造垂直领域领先的产品和用户群体; 其次,要清楚地了解谁会为这个产品买单,是广告商还是用户群体? 它是一次性的还是可持续的? 变现方式是广告、定制、电商、支付、打赏吗?
打造IP其实就是打造用户群,这也是打造产品的一个壁垒。 根据新的排名数据,2017年第一季度,前100名PGC公司中有四分之一是由IP运营的,前十名中有8家是由IP运营的。 例如,“一条”、“Meila”、“抹茶美妆”、“Riribo”等生活方式产品。 还有人物IP“罐头视频”、动物IP“日食”、虚拟IP“明明学院”等例子。
但痛苦的事实是,大多数短视频爱好者并没有等到成为IP的那一天。 由于缺乏产品(用户)逻辑和变现(融资)能力,他们已经半途而废或改弦易辙。
喧嚣之下,当然也有幸存者,也有后来者。 他们勇敢出发,但探索之旅也坎坷艰辛。
在这里,我分享一下我身边三个朋友的短视频创业故事。 他们都有视频内容背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成为短视频“捕手”。 其中,一种是制作鸡汤短视频,一种是制作付费短视频,一种是制作电商门户短视频。
第一个是一个从电视媒体辞职的朋友的创业项目。 他的短视频被定位为浮躁世界的心灵鸡汤,情感饱满。 视频内容每周更新,并结合热门话题发布。 但仅限于内容的传播,似乎缺乏产品设计,如市场切入点、用户标签、场景和粘性,以及持续生产运营的理念。 实现的依然是“水中花,镜中月”。
第二个是TVC视频创作团队的艺术付费短视频项目。 当然,TVC团队的创意和制作是毋庸置疑的,艺术领域也契合视频的优势。
问题是,用户从哪些平台引流? 互联网上海量的免费内容中,缺乏顶级KOL平台和社区支持,以及看起来不像课程的知识视频。 用户是否愿意付费? 另外,三到五分钟的系列短视频如何定价? 高生产成本、低单价、小众用户群能否平衡并盈利? 还有其他盈利渠道吗? 背后的产品逻辑对团队来说是严峻的考验。
第三个,诞生于平面媒体,瞄准“依依依”,是一个以文创美物短视频为内容导流入口的电商平台。 虽然短视频已经成为很多电商平台的标配,但短视频的制作成本远高于图文,而美妆视频已经是一片红海。 在用户运营方面,也错过了自媒体最大的优势。 一波流量红利。
这时,IP转换就成了一堵难以翻越的高墙。 一方面取决于短视频内容的持续生产和传播,产生的用户流量和粘性; 另一方面,受制于电商平台上产品的供应链和订单。 产品的爆发力。 当电商平台没有预期回报时,对于团队来说,更多地投入短视频意味着更多的痛苦。
短视频新风潮已经到来,猪似乎会飞了。 但事实上,能飞的只有少数,大多数都是“飞”了。 短视频创作者的日子并不好过。 他们就在其中。 除了打磨内容之外,他们还必须管理流量和社区,并实现业务货币化。 可谓是陌生又着急。
借用名人名言,做短视频很难,持续生产和打造平台(产品)用户群更难,获得商业变现更难。
商业逻辑的推理和支撑可能是内容创作者的短板。
美国有一位内容企业家,名叫布莱恩·克拉克。 如果他没有选择创业,他本以为自己或许能成为“好莱坞电影业或者纽约出版业的一颗小螺丝钉”,但他最终辞掉了大公司的工作,开始在网上写作,并成为 Copyblogger Media 的首席执行官。
随后,他在乔·普利策的著作《内容公司》的序言中表示,他成功的关键一步是发展受众群体并找到“一种盈利并以此谋生的方式”。 。
美国内容营销运动创始人乔·普利策在书中多次表达观点,当今内容创业的最佳商业模式不仅取决于内容,而且“绝对不是先推出产品,而是打造它”。 想出一个吸引和发展观众的系统。”
这与短视频创业的两种商业模式不谋而合。 问题是,短视频能否达到与图文同等的投资水平? 另外,你的创造力和金钱能帮助你坚持到“系统”建成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