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第 696 期(共 270 期)
《心灵鸡汤》为何如此轻易就沦为恶搞?
流沙河
摄影|文渊文友
网络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治愈系的《心灵鸡汤》。这样的文章自然是心灵上的慰藉,但过多过多也会让人产生厌烦感。仔细一看,当今的一些“鸡汤”无视个体差异和多样性,读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只是触及表面;有的居心不良,读者中毒不知不觉;其他人只是片面强调某一点。忽视事实和真相的观点很容易产生误导。 《心灵鸡汤》为何如此轻易就沦为恶搞?
我曾经读过一篇比较片面的“心灵鸡汤”文章,大体上说的是:一个人只要能做的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不需要聚会,不需要邀请,不需要应酬,甚至不打电话,不接电话。来电。如果你无欲无求,你就会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
这既是片面的又肤浅的。孤独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喜欢独处和想多交朋友只是生活习惯不同。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孤独的人并不是不想孤独,而是在自己身边找不到相似的人。”例如梵高、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大师。他们的思想和绘画风格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孤独和压抑中。
我国也有一些博大精深、才华横溢、习惯孤独生活的人,比如钱钟书。那就是“华丽至极,归于平淡”。他原本是一位成功的名人,但在隐居一段时间后,却能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如果你没有骄傲的过去,你的思想贫乏、僵化,你不学习、不社交,你就只是在等死。这样的生活,不能说是一种境界。准确地说,它是孤独的、不合群的。是一种难以与他人维持正常关系、孤立生活的心理状态。这样的“鸡汤”会让这样的人误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实在是可笑又可悲。
网络上有很多看似合理却经不起推敲的“毒鸡汤”。举几个例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出生时就不在同一个家庭。在起跑线上。 “我们一下子就去旅行吧”——这种盲目的决定必然会导致很多问题。
作家和商家更热衷于用谄媚的“心灵鸡汤”为女性编织“精神陷阱”,比如:“他爱不爱你,就看他为你花了多少钱”。 “看看他有多爱你。” ,就看他对你的“工作”容忍程度了。 “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变漂亮。”这些鸡汤文章鼓励女性择偶时注重金钱,只在家庭中享受而不花钱。花男人的钱,安心。如果你沉迷于这种“鸡汤”,你就会只关注男人的付出,而忘记了自己作为女人的责任和义务。难免会出现家庭危机或者因为追求过度消费而陷入困境。
还有不断抛出的“高调言辞”,是为了利用老年人渴望长寿的念头。其实,老人只需要一句话——放下,开朗地想,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
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的格言往往穿插在思想家、伟大作家的经典作品中。真正有思想的成功人士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写“鸡汤”文章。 《鸡汤》文章的作者有充足的时间写作,也有一定的文学才华,但他可能不是一个成功的人。他们写得很辛苦,注重取悦读者,力求异常深刻。他们只是想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智慧,渴望获得网友的认可。
总之,花大量时间阅读海量“鸡汤”,得不偿失。即使看,也要有批判性的思维,区分营养成分和毒素,只有提取精华,才能真正为自己所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6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