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先生。
领悟真正的教育
——读《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五)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中山小学陈燕
读完《陶行知教育著作》,合上书本沉思,感觉受益匪浅。越接近陶行知先生,越能感受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能敬佩他的教育思想。越深入理解,越能为他的人格之伟大所感动。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工作、创造的时间,就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溪来滋养它。教师要经常读书,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时就越轻松。”这句话揭示了读书的重要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揭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他睿智的眼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和实践爱的教育,他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情和那份情感,深深地感动了我。
作为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和教育的爱,就不可能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教师用语言对待学生,把学生和自己拉得越来越近,在两颗心逐渐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引导,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教学的每一步都让课堂充满期待和成功的喜悦。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就会缺乏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融合,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要的智慧,也不可能吸引学生。但是,如果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外一部分学生漠不关心,这种爱是偏心,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而不是教师应有的真正的爱。爱应该是理性的、诚实的、公平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有教育。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践行爱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里,孩子和年轻人是最伟大的,比任何伟人都伟大。”
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但尊重不是纵容,爱要严格,尊重要教育。当学生有心境、有生活状态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引导,让学生在接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因此,我认为现代教师应该是学生的“亲人、朋友、导师”。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抚慰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的“心灵鸡汤”。
当然,教师也可能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情绪,不理智地做出伤害学生人格的事情。这时候,我们教师就需要静下心来,用爱的心态去想学生,把这些学生看作一块特殊的钢铁,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爱去融化、去锻造。教师爱学生,不能没有自我约束,要注意克服他们感情上的弱点,“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学生生命的中心”,他们高兴什么,我们就高兴什么,担心什么,用教师的爱去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在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的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工作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读到陶行知先生这些浅显而深刻的理论,我更震惊于“生活即教育”、“行行出真知”这些理论竟然都来自陶行知的生活和实践,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和业绩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和道德的教育。这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人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成大人后成才”,就是把人才的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要求我们作为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陶行知先生以他非凡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人们、教育着人们。
人们常说:“经师不多,人文师难求”。陶行知先生既是经师又是人文师,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理想、有眼光、有方法、有才华。他一生奋斗三十年,在农村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最艰苦、最累、最有挑战性的战线上,做到了常人所做不到的事。他真正走出了一条“为大业而来,为大业而去”、“满怀心意而来,不带一草而去”的人生路。虽然他直接受到西方社会“现代文明”的影响,但他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爱妻爱子,待人以礼,从不辜负人心,即使在国外,也是公认的“最中国”的学生和讲师。陶先生用自己的实践坚守着一名教师应有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这种高尚的品德,让我们敬佩和尊敬!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极其深刻和丰富,而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学习和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将努力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并在工作中践行它!
教学生学,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中山小学金林敏
这段时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读《陶行知教育论》。每当读到精彩的段落,总感觉像是一个慈祥的老人在向我讲述他一生的教育心得。李先生说“以身教化人”是根本方法之一,李先生也是这样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李先生的言行,对我们帮助很大。对教师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明灯。
陶行知是世人敬仰和怀念的一位人民教育家,他一生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迪和借鉴。“教、学、做是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理论。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已经过去,但在新世纪,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不是教,而是教,教学生学”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1.只教,只拿一本书,要求学生学。读懂了就记住了。2、不是在教书,而是在教学生。关注的焦点从书本转移到了学生身上。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中,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东西是有限的。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想的更多的是怎样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把学生当成鸭子,把知识当成食物,只懂得给鸭子填饱肚子。今天看来,这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只注重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要宽容。作为“老师”,不能做“独裁者”,应该和学生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鬼”,又常常缺乏耐心,学生太调皮了,就想用自己的权威去打压。 ,让学生乖乖听话,不要再捣乱,但总是事与愿违。尤其是看着有的学生冷漠的眼神和不屑的表情,我真的不知所措。
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人大多一出考场就问:解放思想的六项是什么?解放学生的眼睛——把学生从书本、考卷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用闲着的手去做事,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把学生从“听而不思”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用脑子积极思考,学会思考;解放学生的嘴巴——给学生说话的自由,特别是提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引导学生走出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学生一个广阔的世界;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用作业填满学生的课余时间,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今天看到“教学合一”这个理念,我很感动。好像老师就是专门教学生书本知识的人,好像他除了教书,没有别的本事;除了书本,没有别的可教。然而,我们却不知不觉地把教与学割裂开来。然而现实中,教与学应该是一体的,老师的职责不是教,而是教学生学。一般来说,世界上的老师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只知道教,只知道拿着一本书,让学生看,然后背,比如教英文单词,要读180遍左右,单词才记得住,这也是这个孩子学习外语噩梦的开始。第二种老师不教书,而是教学生,不是把学生和书本配对,而是把书本和学生配对,虽然比第一种有所进步,但还是不合适。教与学要统一,做到教学方法以学生学习方法为准绳。教与学要按照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学生学得越多,教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教得越少;学生学得越快,教得越快;学生学得越慢,教得越慢。
陶行知的《教育著作》要求教师“俯视”学生,放下架子;教师要有开放的胸怀、真诚的态度、热情的情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他们的智力、性格、兴趣如何。鲁迅先生在书中也想到了这些难缠的孩子。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1)难缠的孩子大多不是坏孩子,也不是真正的坏人。这个态度要树立。否则,如果你主观地认为他是坏孩子,那么你所有的措施都是错误的,你越管他,就越难管他。(2)认真思考他难管的原因,从源头上解决。(3)他精力充沛,发泄不出来,有时闹事,可以多给他一些工作或做体育游戏的机会。(四)教师还应检讨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深刻的,值得我们继续学习。让他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做教师的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个民主的教师,营造师爱的温馨氛围,怀着一颗为教育、为学生的赤诚之心,在实践中慢慢诠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真理,学而致用,教而致用,这是我读陶公著作的收获。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中山小学 林叶
读完《陶行知教育名篇选编》,我合上书本沉思,觉得受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科连科用这句话来表达陶行知的教育。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眼光、宽广的胸怀,倡导和实践着爱的教育,他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民主是创造力的最好条件。要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书中谈到民主教师必须具备(a)谦逊;(b)与学生同甘共苦;(c)向人民学习;(d)向孩子学习;(e)破除形式主义、教师傲慢、师生之间界限严格。我思索了这几点,根据我的理解,我觉得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内容:
第一,师生人格平等。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宽容大度。这意味着教师不应以“权威”或“指手画脚”,而应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意味着教师应“俯视”学生,放下架子;这意味着教师应有开放的胸怀、真诚的态度、激昂的情感;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成高低贵贱,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应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背景或学生自身的智力、性格、兴趣等而有所歧视。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教育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的习惯,真诚地与学生平等互动、交流,“蹲下身来和学生讲课”,在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学习,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从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教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扎实。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既强调民主,又强调集中;既严格要求学生,又热情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创新精神,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促进,才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标志就是尊重。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接纳学生。宽容就是理解,是对学生人格和自尊心的一种特别的尊重,有人这样看待教师的宽容,值得我们深思:教师对学生内心的深切宽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拓启蒙,进行有效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启发学生个性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的宽容,是尊重个体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绪的宽容,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用宽容对待你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他的教育方法更加成熟;教师用宽容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方法更加成熟。当我还是学生时,我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冷眼里有牛顿,你嘲讽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学生也要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放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现才华的机会,获得成就感中的自信。当你是“钢铁”学生时,面对来自家庭、社会的困扰,要保持冷静。如果我们用启发、赞美、激励代替指责、批评、抱怨,情况就会不一样。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中山小学 张艳飞
最近有幸读到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陶行知先生说:“教人求真万种,学做人万种。”这句话简单明了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这个职业的真谛。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工作者,我也曾迷茫过,要教学生做好人,那么教师的人品就尤为重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我也在不断探索、尝试……读完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认真思考,我有两点感悟:
1.陶哲轩先生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陶先生提出“教与学是一体”,“教师的责任不是教,而是教,教学生学”,“教法要以学法为依据”,“教师要教与学并举”,他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一方面教师负责引导,另一方面学生负责学。对于一个问题,教师不要求把现成的解决办法教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如何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类似的经验,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己找到解决办法,并利用这种经验去寻找其他的解决办法。有了这种经验,学生就可以自己探索知识,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如果教师只用“旧瓶装新酒”,是看不到新东西的,教师要不断研究,这样才能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只有自己学而不厌,才能教而不厌。陶先生主张“生活就是教育”。生活教育是符合生活需要的教育,不是假教育。生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就是把笼中的鸟放进大自然,让它们自由飞翔。学校的一切要延伸到大自然,首先要能够做到“生活即教育”,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成为一所好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性化的教学,这也是陶先生提倡的。先生的理念是,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学习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努力做到的事情。
2. 教学生学习
所谓“教”,就是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教学生如何生存”。至于怎样教才是最有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是教,而是教学生学。“教”还是只“教”
“学”就是把学生当成“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因此教师的社会功能是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该教学生现成的解题方法,而应该把解题的思路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反复思考,找到解决办法。同时陶行知也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盲目地到处乱跑,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系列的程序,引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至于解题过程本身,可以延伸,达到举一反三,运用到其他类似情况的效果;至于解题方法,也可以发出来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他想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有能力了,学生不但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解决新的问题。
作为小学教师,你们应该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努力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融入到每一堂课中,融入到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艰辛。让我们怀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的赤诚之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生命教育”理念。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中山小学王丽娅
读完《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很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发,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与学的统一》。在这篇文章中,陶行知先生阐述道:教师的责任不是教,而是教学生学。这句话提醒我们怎样做一名教师。一个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师不应该把学生当成课堂里的鸭子,把知识当成食物,只懂得如何填鸭子,而应该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经验,获得知识,学会如何获取知识。这不仅指出了教师如何教,也指出了学生应该如何学,也告诉我们学生应该学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强调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自主实践、生动发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教与学的互动,即所谓教与学的互利。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而生动地发展自己,鼓励受教育者成为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方法必须以学习方法为依据,这一理论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别对待。就拿我们的体育老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注重学生的能力。详细了解每一个学生,比如他们的性格、气质、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设出能够充分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他们都能感觉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为经常得不到成功而失去兴趣、变得厌烦。
最后,陶老师给我们提了一条建议,老师要边教边学。我们现在处在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很多知识。作为老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内容,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知识广博的老师,才能让课本的内容更加精彩有趣。一个没有进取心的老师,课堂就会越来越单调、越来越过时,这样的老师,怎么能让学生感到快乐、帮助呢?
教育是一个值得我们投入全部心血的课题,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在学习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指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