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微博\CCTALK: 传信网
2019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招生考试群:853745437
:问答课+热点课+模拟考试
【距考研还有40天】
什么是付费知识?去年,十几所高校考试热点知识点,哪些内容要背?学姐一直致力于为大家输送干货,基础扎实了,考场上一定能写得好。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付费知识的定义,它的发展原因和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它的拓展,总结一下冲刺期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点,背诵下来。
”
【往期回顾】
考点分析:现在新媒体考研非常重视案例,去年考查知识付费时,很多东西需要结合实际去探讨,因此以较早成立的内容付费平台“在行”为例,分析知识付费平台的基本模型以及当前大数据背景下知识付费平台存在的问题。
1. 问题背景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信息繁琐纷繁,伴随而来的是假新闻、谣言、反新闻的不断涌现,受众更愿意在碎片时间阅读精准优质内容,对知识产品有付费意愿,这直接催生了知乎、果壳、分答(今年更名为在行)等知识付费平台,迎来了“知识付费”元年。
1. 案例研究:付费购买外国内容
1、DE Galletta认为,提供盈利的网络内容一直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尽管纽约时报、迪士尼、微软等都做过相关尝试,但由于缺乏一个通用的信息价值模型、无法确定内容的收费定位等原因,均未取得良好的效果。
2. H Sjvaag对挪威三家网络报纸的付费墙策略进行了纵向量化分析,比较了数字订阅链的两种基本模型:量化模型和高级模型。他认为,让受众愿意付费的在线内容不仅与互联网上的新闻价值有关,也与整个报纸的市场地位息息相关。
3. Carson A 认为,付费墙正在成为常态,其价格不断上涨以抵消数字订阅对印刷订阅收入的侵蚀。即便如此,短期内,澳大利亚的数字订阅和数字广告产生的收入无法支撑新闻编辑室的收入。但在大数据背景下,数字付费墙绝对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二)解答材料:国内学者的前沿观点
俞国明、郭超凯认为,在认知过剩时代,海量的信息让用户难以分辨,产生知识焦虑,知识付费平台瞄准的是用户自我提升的需求。
知识付费平台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依托技术升级和服务提升,着力打造内容、社交、场景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通过吸引头部资源、扶持尾部资源,打造多元化的知识付费内容,从而带动知识付费市场健康发展。
周美璐指出,在信息碎片化的背景下,信息传播逐渐呈现泡沫化,信息过载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此时知识付费应运而生,其目的就是试图从过载的信息中找出有价值的内容,满足受众更高的需求。由此,体育媒体将逐渐被推向内容生产与分发的转型。
打造新平台,形成体育观众为优质资讯和知识产权付费的新生态闭环,让体育媒体的“知识付费”路线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崛起、壮大。
赵宝国、姚瑶基于期望确认理论、感知成本理论和持续使用理论,结合内容付费APP的特点,构建了影响用户持续使用内容付费APP意愿因素的理论模型,得出期望确认度、感知有用性、主观参照度和满意度正向影响用户持续使用知识付费APP意愿,感知成本对持续使用意愿影响不显著。并针对知识付费APP运营者培养用户付费习惯和版权意识、确保内容与付费相匹配、加强媒体公关等问题给出了建议。(结合使用与满意度理论回答)
(三)答题案例:平台分类
目前,我国涉及知识付费的平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在线教育。比如沪江网校、新东方、网易云课堂等。
二是知识付费平台,比如知乎、在行、豆瓣时间、千聊、喜马拉雅FM等。
三是专业知识付费网站,包括36氪、雪球、丁香医生、灿文、文雅校友等。
四是社交媒体知识付费,如微博付费问答、付费阅读、微信打赏等。
一般的付费模式分为单品牌付费和单品(单篇文章)付费。在新华字典APP上免费试用两个词后,如果需要继续使用,需要支付40元下载,属于单品牌付费模式。知乎、分答等知识付费平台采用的是第二种付费模式。本文以第二种付费模式为切入点,分析新媒体背景下知识付费模式的可行性及发展机会。
2、从“在行”的知识付费模式看大数据背景下的内容付费
在线模式初期,答题员1分钟回答一次问题,非付费用户可以支付1元收听回答。这种模式利用答题员非常碎片化的时间,服务碎片化的需求。相比于文字模式,语音回答进一步减轻了供给压力。
“分答”APP上线以来,周国平、马东、王思聪、李银河、罗振宇、鹿晗、papi酱、章子怡等众多明星以及健康、财经、职场等领域的知名答主都在分答付费语音平台上解答各类问题。
目前,《分答》涵盖的内容领域主要有职业发展、金融、房产、生活、教育、情感心理、兴趣毯等。还有算法加成,根据你购买或听过的“限时免费”内容,在首页推荐你感兴趣的内容。分答的用户角色主要分为答题者、提问者、听书者。
答题者定义自己擅长的领域,并设定提问价格,感兴趣的用户可以支付指定费用来提问。答题者限时60秒回答,如果答题者48小时内没有回答问题,费用将退回到提问者的账户。对现有问题也感兴趣的其他用户,也可以支付一元钱来“偷听”。平台对这部分收入收取10%的服务费,剩下的90%通过微信支付分配给提问者和回答者。
行业内知识付费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品牌优势
其在整体知识领域拥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强调以人为核心的知识贩卖,即以特定的专业人士为价值中心,比如各领域认知过剩的专业人士或者比较有影响力的人士,为知识寻求的用户提供一系列的知识产品,将自己定位为“指尖上的帮助”。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分答也有不靠知识,而是靠生活阅历的特点,比如王思聪就曾在分答上回答过一个问题:“你的人生还有什么买不起的?”
虽然这个问题的收入有两万多元,但严格来说,这个问题并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满足提问者和听话者的好奇和求知欲,是一种信息娱乐的体现。
(2)知识体系完整
在行有比较完善的知识付费体系,目前依托分答(问答)、分答小讲(讲座)、在行(咨询)等业务,覆盖领域广泛,拥有丰富的线下活动经验和资源,易于增强用户认同,从而提高用户粘性。
不过相较于目前的情况,由于大数据时代给网民带来的知识焦虑,分答上参与度较高的活动普遍更加“实用”,比如“这样写简历,3秒抓住HR眼球”、“职场聚餐,宴请领导的艺术”、“新媒体变现,如何写软文更赚钱”、“如何发现隐藏的商机,赚到第一桶金”等类型的内容。
但现实是,这些看似短时间内颇有成效的讲座,除了一些永不过时的励志语录外,不太可能给用户带来真正的好处。
(3)质量参差不齐
知识内容丰富但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在特定领域(如医学、科学)非常专业化。
但由于用户对于知识生产者的筛选主要依据外在标签、用户反馈以及热度等因素,用户和分答平台均无法完全核实知识生产者身份的真实性,这很容易导致回答不够专业,甚至存在造假的可能。
不仅如此,与知识生产者相比,分答的收入是非固定的、持续性的,这也使得头部用户的活跃度较低。但平台早期的问题在于缺乏普适性和碎片化,因此对想要系统学习的用户缺乏长期的吸引力。
“知识付费”并不是近两年才兴起的概念,在互联网崛起的时代,传统报纸受到冲击,传统媒体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将内容变现。
早在1997年,《华尔街日报》就采取了分类付费模式,将内容分为免费内容与付费内容,对用户进行细分。我国的财新传媒也于今年宣布实行收费。人民日报虽然早前尝试过对数字版收费,但在2016年底宣布取消。
只不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过于丰富,人们更愿意购买一个过滤器,让别人帮自己过滤出有用的优质信息,从而催生出以知识为盈利手段的内容付费模式。换言之,知识本身正在成为一种商品,而知识付费平台如分答、知乎的快速发展,也让知识以付费服务的形式被标准化。当知识的价值被广泛认可并被进一步挖掘时,自然会促进和刺激更多优质内容的产生。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虚假新闻、谣言、反转新闻等产生厌倦,严肃新闻将会回归,内容(尤其是优质内容)也将重新站稳脚跟。
3.大数据时代内容付费面临的问题
(1)“免费午餐”阅读习惯根深蒂固,用户吸引力较差
大数据时代,信息海量、纷繁复杂,免费内容随处可见,即便建立“付费墙”实行内容付费,也难以保证内容不被泄露到墙外,这样一来,“付费墙”的存在就毫无意义了。
主要原因是中国网民多年来还没有养成对内容付费的习惯,无论是电影、音乐还是书籍。
虽然近年来这种情况略有改善,但盗版内容依然猖獗,尤其是有了360云盘(虽然已经成为历史)和百度云盘的存在,大容量的存储功能和移动终端的便携性甚至催生了专门用于影视分享的社交媒体账号;
这些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内容除了其他视频软件上有一些免费内容外,还包括大量“会员专享”等付费内容,这极大影响了搜狐、优酷、爱奇艺视频等付费订阅内容的变现,根本原因是观众已经习惯了享受“免费午餐”,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不愿意付费阅读。
虽然目前的高端知识付费平台在产品设计上已经相对自由,但用户使用付费产品仍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而且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果回答者的答案不能成功回答提问者的问题,则会产生一定的成本。
相较于面授课堂,多数知识付费平台互动性较差,用户的使用行为较为单一,仅有阅读、评论等。
但在万物皆媒体的时代,毫无疑问社交是提升用户粘性的最有效方式,因此知识付费平台的单向性会极大制约知识付费平台对用户的长期吸引力,导致用户复购率较低,可持续的内容变现是否会成为泡沫经济也是未知数。
(2)平台影响力不集中,内容同质化严重
目前,付费知识平台较多,例如知乎、分答、豆瓣时光、喜马拉雅FM、36氪、雪球、丁香医生、灿文、问校友、微博付费问答等,但这些付费知识平台的影响力不够集中,用户比较分散,用户粘性不高。
内容的不可替代性是支撑知识付费的核心因素,虽然知识付费平台一直在强调认知盈余的长尾特性,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付费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些热门的知识领域,比如时间管理学习技巧、投资理财等,因为这些领域更容易吸引受众。
但从本质上看,这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付费内容大多都是类似的。
不仅如此,在互联网时代,很多门户网站如网易、搜狐、腾讯、网易云音乐等都从传统媒体购买内容,免费提供给用户,同时通过广告等增值服务收入弥补内容损失。但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很多媒体人和公众人物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声、表达观点,大量优质内容也在这个平台上诞生。
也就是说,用户有更多渠道获取大量优质内容,知识付费平台的影响力还不够集中,且这些平台的内容同质化严重,各个知识付费平台都不是“不可替代”,因此未来知识付费平台能否持续发展还是一个未知数。
(3)缺乏内容筛选和推广机制
与在线教育知识付费平台相比,“在行”、“知乎”等社交媒体缺乏标准化的评级体系。
纸媒的内容一般要经过多重审核才能最终送到用户手中,如果是书籍的话,可能还会有导读或者前言,通过这些流程和内容,我们大概就能对要阅读的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不过,网络知识付费平台虽然相当于一般的内容变现,但其方式更加直接,效果也更为长久。
但也有不可忽视的短板,那就是用户在付费前很难对即将看到的内容进行评估和了解。比如在“微博问答”中,郑爽设置了一个价值66元的问题,该问题问的是郑爽的前男友。尽管问题价值不菲,但她只回答了两个字:“尴尬”。这意味着用户付费提问后,无法保证付费的性价比。因此,建立合理的内容筛选和推广机制成为刚需。
目前知识付费内容主要通过IP和用户评价来解决这一短板,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在注意力经济的主导下,未来知识IP的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那么那些知名度不高但专业性很强的受访者又将何去何从?平台如何实现优质内容的推送、筛选和推广,如何打造新的IP?这些都将直接影响知识付费的未来。
四、答复摘要
大数据时代,数字化生活成为常态,付费阅读逐渐被用户习惯和接受,精准、优质的信息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服务。
知识付费平台短时间内的快速崛起,主要得益于移动终端的普及,让互联网以无孔不入的方式渗透到个人生活中。然而,互联网上充斥着真真假假、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增加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个性化信息需求成为趋势。
无论是《华尔街日报》、《新京报》、财新传媒等数字付费墙的成功,还是《人民日报》的退出,都表明内容付费时代已经到来,不同类型的知识付费平台纷纷涌现,当然不可否认它们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认知过剩和知识焦虑带来的内容付费时代。
答题技巧:知识付费平台通过不同的付费模式,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作品和阅读,成功实现了变现收入。这种盈利模式,既能倒逼优秀内容的生产,也能为广大自媒体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大大促进内容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完全可以期待严肃媒体的回归,因为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内容”将是获取收益的重要考量。一定要多角度解读问题,这一招适用于所有作文题,答题时一定要保持开放心态,多角度思考~
冲刺还剩 40 天
希望大家不忘初心❤,努力前行❤
【50个热点+120个热词】
【理论速记】
| |
【冲刺常考背诵计划】
【答题思路】
【冲刺热点】
冲刺期不可错过的课程来啦!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