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级考试终于结束了。
过度劳累后,我的腰腿酸痛,精神不振,感觉身体像被掏空了一样。
我的初中女儿甚至跑来问:
——“考完试后你有什么感受?”
——“我可以说脏话吗?”
- “不能!”
——“那就没什么了。”
3分是靠缘分,7分靠努力,剩下的700分,全靠运气。
据说,这项折磨死不少学生的710分英语水平测试,原本是华东石油学院的校内考试,后来不知怎么的被教育部注意到了,认为这是折磨学生的利器,于1986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相见难,别离难,拿到试卷心里好难受。
窗外是西山上永远的积雪,但我看完之后还是不明白。
别笑我醉倒在战场上,其实你也不知道。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定捍卫者,我坚决反对。
如果有机会参加考试,我一定会在试卷的空白处,用优美的古字自豪地写下:
抱歉,我不明白,请使用中文。
仰望夜空,浩瀚宇宙神秘无边。
俯视自己,人心亦然,我相信每一个平静的外表下,都隐藏着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
在古代,我们需要表达心里的话,就会抓住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说话。
但我们说过的话,就像沙滩上的脚印一样,很快就被人们,包括我们自己,遗忘了。
直到黄帝时期,一个叫仓颉的人才根据各种民间象形符号发明了文字,从而结束了人类使用结绳记录事件的历史。
历史记录:
“苍帝生而能文,得河图,观天地变化,仰观夔星圆缺,俯视龟甲鸟羽山川,用手指写字,天雨粟雨,夜哭鬼哭,龙隐龙藏。”
这真是惊天动地、令人痛心不已。
毫无疑问,汉字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无可争议,比那些丑陋、扭曲的外来文字优越得多。
必须承认,汉字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仅仅依靠不同汉字的排列组合,就能产生奇妙而震撼的效果。就如音乐,一共只有7个乐段,作曲家一拨拨,美妙的音乐就诞生了。
人们开始用自己的名字学写字:“王二小”;
当我认识了足够多的单词可以写的时候,我就开始把它们连在一起组成一个句子:“王二小大王八”;
然后我把很多句子连在一起,形成一篇文章:《王二小的故事》。
给自己写的文章叫日记,单独给自己的老师写的文章叫作文,为很多人写的文章叫作品。
我上小学的时候,很喜欢过清明节,学校会停课一天,组织大家去烈士陵园祭拜先烈。
在纪念革命先烈时,同学们纷纷低下头,装出一副悲伤的样子,有的演技出众的同学甚至适时抽泣起来。
但无论怎样,我都无法掩饰内心极力抑制的巨大喜悦。因为按照惯例,祭拜完墓地之后,下一站就是去公园踏春,这才是重点。
坐滑梯、看猴子、喂骆驼……这些简单的活动,其刺激和乐趣丝毫不逊于如今的孩子们去迪士尼乐园所获得的乐趣。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回去的路上,同学们坐在车里,都低着头,一脸失落。
累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心理压力巨大。
是的,惯例是回去之后要写一篇500字的文章。
“同学们要记住,不要写《快乐的一天》,而要写《清明节缅怀烈士》。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我们这一代的大多数学生都害怕写作文。
一开始我很害怕,后来我就不害怕了,因为我很聪明,逐渐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和秘密,对写作也越来越熟悉。
比如写清明节扫墓(后面的同学注意了)。
第一段:四月五日是清明节(标明时间),阴天。(再好的太阳也不能说是晴天,阴天更利于烘托气氛,突出主题)在李老师的带领下,(记住,不管什么时间,都要以领袖为先)我们五年级一班全体同学(标明人物)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去烈士陵园扫墓(很好,画龙点睛)。(标明地点和事件,完美)
第二段:谈谈烈士陵园的庄严,导游讲了什么,老师讲了什么,学生听完后做了什么。(不要提在墓碑间追逐、捉迷藏,这样会淡化主题)
第三段:说说你的想法。通过今天的活动,我受到了很多教育,深深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牺牲生命、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红领巾的一角,是用先烈的鲜血染成的。以后我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个结尾适合读书笔记、电影笔记等任何正能量作文)
基本上,这是40年前的范文,成功的秘诀就是多说空话、多说套话,除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之外,不说一句真话。
不知道现在小学生的作文还这样吗。
到了我上中学的时候,这种情况有所好转。
以南郭先生的故事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同学们都批评南郭先生下棋水平太差,全班只有我见解独到,批评齐宣王定下的规矩不合理。
遇到问题,我总是从体制、从领导本身找原因,我觉得这是分析问题的正确思路。现在很多人还是很迷茫,可以想象这个思路在当时是多么宝贵。
当然,也有同学观点比较独特,批评南郭先生救狼不分善恶,把东郭和南郭混为一谈,所以得了零分。
我的作文在班上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被当作了范文。
很多年以后,教育界推行一种做法,叫欣赏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不管孩子有多差,都不要批评,而是尽量表扬。
“你平时一天做八件坏事,今天只做了七件,而且连一个女同学都没欺负,进步好大啊!你好厉害啊混蛋!”
全班同学都向胆小鬼竖起了大拇指:“好!好!好!”
这个胆小鬼怎么还有胆量再做坏事呢?从此以后,这个胆小鬼改邪归正,成为一个新人,每天做好事,不再做坏事。20年后,他被选为我们社区的道德模范。
这就是赞美的力量!
我上初中的时候,几乎每个同学都有一个笔记本,里面写满了名言警句和其他积极向上的话语——当然,我指的是那些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人。
谁的青春不迷茫呢?每当心情低落迷茫,觉得人生的路越来越窄的时候,这本神奇的笔记本就像是基督徒手中的圣经,在我迷失的时候总能拨开云雾,指引人生的方向。
摘录本除了充当人生导师,鼓舞士气,鼓励人前行,另一个用途就是方便写作。不管什么题目,只要能在文章中引用几句名言佳句,比如毛主席教导我们,雷锋同志说过,鲁迅说过,爱因斯坦说过等等,老师一般都会给予加分。
如果我们在写议论文,可以用名人的话作为证据来证明某一观点的正确性。不需要提出事实或理由,也不需要使用逻辑推理或分析。仅仅因为他们的显赫地位,他们所说的话就成为普遍真理。只要一句话:某某曾经说过,就足够了。
这当然是不科学的,但可笑的是,这种初中作文中荒唐的论证方法,至今在某些领域仍然盛行。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的笔记本里都写满了诸如“人的一生就应该这样度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待同志要像春天一样温暖。走自己的路,让人说去吧。”之类的名言佳句。可能是明星们在日常生活中话不多,所以往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写满一本笔记本。
此时,有人开始抄写港台流行歌曲的歌词,再加上周润发、张国荣的贴纸作为简单装饰,使得后期的字帖有了文艺气息。
平时大家都很乐意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和其他同学分享,但我们班上有一个男生,从来不愿意把自己的笔记本给别人看,总是偷偷摸摸的,生怕被发现。这引起了我的强烈好奇心,难道笔记本里藏着他不想让我们知道的人生秘密?
有一次趁他不在家时,我从他的书包里偷走了那本神秘的书,打开一看,赫然发现,那正是我当时梦寐以求的著名色情手稿《少女心》。
稍微大一点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部教育了整整一代人的巨著。我敢打赌,任何一个流氓都至少看过八遍。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历史地位可以排在四大古典名著之后(80、90、00后的孩子请自行百度补课)。
我估计没人见过印刷版的。一本书的流传,其实全靠民间手抄,据说在抄写过程中,人们不断添加细节,按照自己的喜好修改。所以,既然这本书的作者不详,说它是广大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不为过。
我刚才说到哪儿了?你看,我一说这些粗俗的话,我就停不下来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学生那些写满青春回忆的笔记本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开始看杂志,那时候,不管什么杂志,都会有一页是名人名言或者人生格言,还是很受欢迎的。
但名人数量有限,很多名人都不爱说话,值得抄下来的名言也越来越少。
没有名言,我们又如何找到方向?于是,由普通人撰写的讲述人生哲理的短文开始出现,并最终演变成今天广为流传的心灵鸡汤。
这其中,各类鸡汤的集大成者就是《读者文摘》(后改名为《读者》)。
当时的分工是这样的:文学青年读《读者》,普通青年读《知音》,愚笨的青年读《故事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期刊杂志也很流行,大街小巷都是报摊,热门杂志迟几天就卖光了。现在不流行了,我估计陪伴我们成长的青春杂志,80%以上都停刊倒闭了。
但鸡汤文的魅力并未消失,相反,改版后的杂志读者群更广、传播力更强、影响力更大,它的名字叫——微信朋友圈。
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活中如果没有微信、没有朋友圈,根本就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虽然现在朋友圈大家都在忙着卖东西,还没有从事微商的也忙着发自拍、美食、旅行、小孩、快乐、淡泊修养、美好时光,但更多的是以公众号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文章。
自从留言室的张大叔、弄堂口的李阿姨、隔壁的王先生用上微信、发朋友圈之后,这里就变成了万种杂志的聚集地,有读者文摘、健康之友、大众医学、古今传奇、娱乐梦工厂、政坛内幕、军事世界、世界旅行、国家地理中国、摄影指南、美食、体育画报、婚姻家庭、育儿知识、电影世界、时尚美容、都市丽人、证券投资、购物攻略等。
它涵盖了一切,但有一个主题始终排在首位,是的,它就是给我们带来无穷力量的心灵鸡汤。
作者用华丽的文字,表达出了很多人看得懂却无法表达出来的东西,所以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获得大量转发。
虽然心灵汤文章饱受批评,但是如果这些文章能够偶尔填补你的空虚时光,给你带来哪怕一丁点的启迪和快乐,给你提供所需要的慰藉和力量,那将是作者最大的安慰和荣幸。
更糟糕的是,劣质假鸡汤的盛行,以及一些白痴对此类信息的无意识转发,加上各种谣言,大大拉低了我们朋友圈的平均智商。
有人预测,朋友圈和所有社交软件一样,最终会以勾搭为起点,以炫耀为终点,以喝鸡汤为终点,以电商为终点。悲观的观点甚至说,公众号很快就会淡出自媒体舞台。
我不这么认为。就像有些人一直说电视终究会消亡,但电视却依然顽固地占据着每个家庭客厅里最显眼的位置。
同样,公众号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无论是原创作者还是运营者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打开率越来越低,涨粉越来越难。但当你对公众号有些厌倦的时候,身边更多的人可能才刚刚接触。去年才学会用微信的老人,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关注公众号。
除了微商之外,朋友圈转发最多的依然是各类公众号的文章。
中国人平均一年读的书可能只有几本书,但我不同意中国人不爱读书的说法。不管什么场合,放眼全国,人人都有手机,除了玩游戏、看视频、聊天泡妞的人,其余的人都在孜孜不倦地读书。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66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