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
儿童节将至,当我们对孩子多一份关注时,近日泉州晚报报道的一则关于孩子的新闻让人唏嘘不已。德化县的郑先生因离婚一事与妻子发生争执,便带着6岁的女儿四处流浪,住在路边的帐篷里。新闻刊登后,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不少读者留言表示对郑先生行为的不理解,希望小女孩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日前,在郑先生父母的授权下,德化县三办派出所民警将郑先生带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小女孩则跟随爷爷、姑姑回家准备上学。
面对郑先生母女的生活状况,相关部门多次与其沟通,希望他能够结束这种无家可归的生活,但郑先生始终不同意,认为这是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他还表示自己也给女儿提供了吃穿,没有虐待她。对于这种情况,法律界人士也只能无奈地叹息,毕竟郑先生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妨碍他人,也不构成违法行为。同时,孩子还未到九年义务教育年龄,义务教育法暂时不适用于他。
当社会多方纷纷对小女孩的现状表示深切关注时,为何身为父亲的郑先生却能随心所欲、泰然自若?原因在于,在潜意识中,一些中国父母从来就没有把孩子当成完全独立的个体,而只是当成可以随意处置的私人财产。
相比郑先生因为家庭问题而显得有些偏执的育儿方式,近年来一些家长非常规的教育方式也引人深思。去年,一则主持人乐嘉带着四岁女儿穿越沙漠,四天徒步76公里的新闻引发巨大争议。网友曾质疑,这是否不是对孩子的正常教育,而是一种折磨。目前,非常规的家庭教育方式屡见不鲜。当家庭教育在放任自流和强行生长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时,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教育”普遍缺失,让我们唏嘘不已。
说到另类家庭教育的成功范例,童话大王郑渊洁的教学故事是绕不开的典范。小学毕业在家自学、为儿子编写教材、三年完成高中六年课程的细节很多人都能背诵下来。郑渊洁的儿子郑亚琪18岁离家自力更生,用打工积蓄创办《皮皮鲁》杂志,将父亲的童话事业发扬光大,并创办年收入1.5亿的文化科技公司担任CEO。圆满的结局,似乎给了很多人一碗人格教育的心灵鸡汤。但大多数人或许忽略了,郑渊洁看似非正统的教育背后,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融合教育不遗余力。他个性化的家庭教育过程始终紧扣社会主流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在释放最大尊重的同时,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 毋庸置疑,父母健康的“三观”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教育课,是孩子一生最坚强的保护伞。
近年来,“原生家庭”成为社交媒体上的高频热词。原本,该词只用于心理咨询领域,如今已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必备用语。它的火爆,让很多中国家庭意识到了童年时期父母陪伴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健全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的必要性。霍利姆斯基说:“成为父亲、成为母亲,是一个人的第二次诞生。”孩子的到来,无疑给了父母一个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人生的机会。因此,无论父母的生活只关乎眼前的生存,还是关乎诗与远方,都不能绑架孩子的生活。
生儿育女,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在家庭教育中,把孩子当成完全独立的个体而非自己的人生实验品,给予孩子生命中应有的尊重,是大多数父母应该上好的家庭教育必修课。因为,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三观”记录在孩子未来的轨迹里。(周佩瑶)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49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