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能不能用“心灵鸡汤”来概括你擅长的理论?她说可以,但我也不喜欢“心灵鸡汤”,因为说话很容易,没有一点痛苦,谁能做到呢?但如果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一把“勺子”,帮你把鸡汤喂进嘴里,你会接受吗?——这是一个问题,我们的采访一直在寻找那把“勺子”。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采访张德芬的当天上午,她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这样一段文字:“老年人什么都相信,中年人什么都怀疑,年轻人什么都懂——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很有意思,也正好对应了一位中年记者的心态。我想,大多数人对张德芬的认知,还停留在十年前的“畅销书作家”身上。她曾出版过一系列《遇见自己》系列丛书。那时候,心灵鸡汤风靡一时,人们甚至会把喜欢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而如今,我们只习惯在“毒鸡汤”里赤身裸体地战斗。是因为像张德芬这样的年轻人都中年了,中年人什么都怀疑?还是因为所谓的“勺子”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被知识付费洗脑的现代人太依赖干货和知识点了?
张德芬的“鸡汤”是否有效,显然不是一次采访就能回答的,但必须说,她很有语言魅力,这对于一位畅销书作家和拥有众多追随者的演讲者来说必不可少。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中,她或许没有完全解开我的疑惑,但她依然是你愿意与之交谈、寻求建议的“老手”。这也符合她对自己的定位——情感陪伴者、分享者和引导者。
并非每个人都需要“内在”成长
在访谈的前半部分,张德芬用了不少篇幅解释什么是“内在成长场”。虽然她的台语国语甜美如林志玲,但大部分时间我都因为过于奇幻的描述而分心。简单来说,它和心理学领域有很多联系和相似之处,关注的是心灵、身体、心灵等更多感官层面的感知和成长。她提到的很多术语都和心理学有交集,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等同于“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大致相等的部分,很可能是我们对自己内在的未知。
正因为这种模糊性,她的书最初受到出版商的质疑,说它既不像小说,也不像心理学。到今天,这种困惑已经发展成强烈的个人风格。“出版商认为我的书不如小说,也不像心理学那么深入。20多家出版商拒绝了我,最后只有华夏出版社的一位编辑看懂了,以很低的费用出版了。没想到一下子就火了。人们就是喜欢这种简单易懂的讲故事方式。当时有一位读者留言说,她丈夫奖励她2000元,就是为了让她看这本书。要知道那是十年前,2000元可是一大笔钱啊!”
她说自己是一个开拓者,开拓者总是要经历考验的。她是第一个出版“内在成长”中文书籍的人,也是第一个在朝阳区办读书会的人,当时只有十几个人。不得不说,十年前,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和卡耐基的成功理论一直都在畅销书榜上。她标志性的短发和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笑容,成为独立女性的标签。有意思的是,十年过去了,依然是标榜独立女性的时代,人们却从暖心鸡汤走向了直白的毒鸡汤。
虽然我觉得她曾经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阅读美学,但张德芬总觉得自己从事的领域很小众。十年前是这样,十年后还是这样。她说自己也喜欢现在流行的“毒鸡汤”,比如有一句话:“年轻人,现在没钱没关系,以后没钱的日子会很多。”很有趣也很幽默,生活需要幽默感,有时候她会在自媒体上分享。鸡汤也好毒鸡汤也好,都会有它的受众,有喜欢的人也有不喜欢的人。但她不希望它们成为人们跟风的工具——有些人用鸡汤来填补空白,一旦发现没用,就会去找毒鸡汤来攻击。网络上有那么多键盘侠,自己不努力,把精力和时间花在攻击别人上,这是最愚蠢的。 攻击别人只能带来暂时的快乐,为什么不花时间在自己身上呢?让自己更健康、更快乐,懂点技术,学点东西,比如学一门外语,这样你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不得不说,这是标准的“鸡汤”,但你不会反驳。
再说说内心成长。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内心成长,就像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心理医生一样。有的人不痛苦,就不需要成长,不需要改变;还有一种人是真的痛苦,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痛苦,用各种好听的话语,各种上瘾的行为来掩盖自己的痛苦;还有一种人,明知道痛苦,但痛苦是有原因的,因为都是别人的错,环境的影响,他们是无辜的,一个可怜的受害者,这种人也是很难改变的。除非他意识到“原来我可以改变自己,然后改变外在,然后改变自己的感受”,否则他不可能成长。这样的人,才能实现“内心成长”。
我一直在做的是将“鸡汤”和“勺子”搭配起来
张德芬说,人们之所以讨厌“鸡汤”,是因为说这话的人自己做不到。然后你在那边说一些自鸣得意的话,引起别人的反感。比如你找我哭诉什么的,我就说“你要惜福,你婆家就是福气”之类的话,你感觉一点都没有被治愈,反而被侵犯了。
如果你仔细看我的每一篇文章和书,你会发现它们都是有方法的,都是我自己的经历、成长和感悟。虽然有些感悟我并没有能够实现,但我分享的东西还是比较扎实的。我经常开玩笑说我的鸡汤有勺子,这样你就不会流口水而喝不下去了。
我们怎样才能活在当下?
这个世界让人焦虑,于是就转而教我们“活在当下”和“接受自己”。你的心理医生、你的瑜伽教练、你的正念教练、你的冥想老师,他们都在引导你关注自己的呼吸、感受当下、接受自己。张德芬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怎么说呢,这些熟悉的指导语听多了也就马马虎虎了,一点趣味都没有了。
我们怎样才能活在当下?
自我接受不只是一种被动的反应和“随它去吧”的态度吗?
“亲爱的,不是这样的。”张德芬还是用她甜美温柔的台湾口音回答我。她首先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总是会犯类似的错误。这是由每个人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和反应模式造成的,而反应模式决定了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如何避免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同样的错误?两个方法——如何克服惰性?活在当下。如果你能活在当下,就不会被惯性模式带偏,就能做出对自己、对双方都更有利的选择,你的人生就会改变。其实活在当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感受自己的身体。比如我这里有点不舒服,那里有点肿,大家的姿势都有偏差,弯腰驼背,胸口紧绷,你只要去感受它们,那就是活在当下。
方法二——改变心态。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改变不了?因为还不够痛苦。当痛苦到达谷底时,你就可以改变。
具体怎么做呢?有意愿很重要,你要每天去想。我们的思想有时候会发出能量,会把改变所需要的资源带进你的生活。第二步是忍受不适。改变惰性是很痛苦的,你要忍受这种痛苦。
比如别人迟到了,我会不开心,会抱怨他。后来我做到了不开心但不怪他,慢慢发现别人迟到的时候我也没那么生气了。其实我们见面后的行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迟到”发生了,你不开心了,然后你就会采取一些行动,这是一种惯性,以后同样的事情发生,你又不开心了。你要看到这种不开心改变不了事实,还会在关系中制造矛盾,所以才能放下。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先有情绪,然后制造出让你情绪化的情境。比如有的人不在乎别人迟到,你为什么在乎呢?是谁的问题?同样,当你内心有恐慌、担心,所以需要生气的时候,你就会把身边的人、事、物安排到相应的情境中去。不然,为什么很多人对同样的事情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呢?
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绪时,我们可以对自己说:“又来了,是我自己恐慌惹的祸,跟外面的人没关系,我虽然有这种情绪,但我不会采取行动。”这样,你就能和恐慌情绪相处,慢慢地这种情绪就会减少。下次再遇到同样的事情,你就不会那么恐慌、那么愤怒了。因为你和负面情绪相处的能量增加了,就没必要再创造那种情况让自己感受到它了。
《亲密关系》和《畅销书指南》,你觉得我更擅长哪一本?
作为教导人们如何处理情感问题的导师,她个人的情感经历自然是关注焦点。她也坦言自己是一个需要陪伴的人,年过五十依然渴望爱情,依然需要学会独处。也有人质疑,她连自己的情感生活都处理不好,又何必对别人的情绪给出建议?
她给我举了一个瑜伽教练的例子。印度人天生就是瑜伽高手,但不一定就是好的瑜伽教练。因为他们天生就有这种天赋,所以能轻松完成很多我们做不到的动作,还以为这是人人必备的技能,所以不知道怎么教别人;同样,她的婚姻失败后,她开始研究亲密关系,咨询那些看似过得不错的夫妻。大家对此都模棱两可。有的说“忍着就好”,有的说“分开住”,有的说“这样就好,没什么秘密”。
“所以你看,你从他们身上什么也得不到,他们原本并不想打架杀人,但最后却相爱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健康的感情,怎么可能分享什么反击的经验呢?但我不一样,我的每一个感悟,每一个经历,都是我一步步摸索出来的,更何况我是一个好的导游,我有这个本事,不是每个人走过来都能理解得这么清楚,我可以告诉别人怎么走过来。所以如果你今天问我,我教一门课叫《如何成为畅销书作家》和《如何处理亲密关系》,你觉得我教哪个更好?肯定是后者,毕竟畅销书作家是来之不易的,亲密关系是我从底层到顶层培养出来的。”
意大利有句谚语:“上帝啊,请保佑我的彩票中奖吧。上帝说,你至少先去买彩票吧。”张德芬的“心灵鸡汤”真的管用吗?至少先读读她的书吧。
点击“点赞作者”,即可获得《他们来自网络》云端电子杂志第三期,奖励金额由你决定!
你可以在以下场景阅读《云》:
海航集团旗下16家航空公司的客舱内部。
海航集团旗下50余家星级酒店数万间客房。
海航集团旗下9家机场贵宾室内部。
海航集团旗下某星级写字楼的阅读架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43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