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城市中迷失,无法用言语表达
我一直有一个固执的观点,无论如何,一个作家不能仅仅靠写散文、游记、格言而出名。 即使他写的是那种批判时弊的散文、评论,文笔再精彩,也不能算是作家。 行列。 我记得很多人都提到过同样的事情,就是如果你当面对王小波说:小波同志,你的散文其实比你的小说更好。 那么,王小波可能会立即与你作对,甚至与你打架。 因为在王小波心里,他更看重的是小说或者叙事。 虽然文学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小说或叙事无疑是(至少目前)最能体现作家实力的文学形式。
然而,名人通过写散文、游记、八卦来留下自己的名字,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尤其是在中国,很多古代文人都喜欢在晚年将自己的文章编撰成册。 除了诗歌之外,可能还包括散文,而素描是最常见的。 这类文本的主题复杂而细致,各种文学思想常常横生出现,让人防不胜防。 一池小石子,半颗白菜,都能激起作者的情感。 蜿蜒的流水深情地喝着饮料,终于写完了。 无论诸余洼叟,都带着一丝自怜。 今天,我们给这种写作起了一个新词,叫做“心灵鸡汤”或者“心灵写作”。
杰克·坎菲尔德
上大学时,很多同学都喜欢读卡耐基的《我不是教你作弊》以及林徽因、林清玄、王国桢等人的文集和诗集。 它们也是经常放在床头的书。 有些学生喜欢买按年装订的《读本》。 也是在那段时间,我真正看到了《心灵鸡汤》选集,分上、中、下三册。 这是一本从美国翻译的选集。 美国人杰克·坎菲尔德策划的系列丛书。 英文原名是《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翻译过来就是“心灵鸡汤”或者“心灵鸡汤”。 据称,该系列图书共105册,总印刷量已超过1亿册,并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 内容以哲理短文、温馨故事或励志文章为主。 总之,它们是那种从一小滩石头或半颗白菜中就能产生许多情感、抚慰心灵的词语。 总的来说,《心灵鸡汤》给我的印象还不错。 虽然这些文章看起来有些浪漫,但其中蕴含着很多智慧和独创性。 对于不喜欢读大书的读者来说,可以看这些书。 也是一种乐趣。
策划《心灵鸡汤》的杰克·坎菲尔德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哈佛大学学习中国历史。 坎菲尔德后来成为一名中学教师,直到45岁。 年轻时的坎菲尔德不仅生活贫困,还欠下数十万美元的外债。 于是在生日那天,他拿出一张大白纸,给自己画了一张面值一万的“一元”钞票,挂在墙上。 他每天都盯着它,突然有一天,他找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灵感。 他决定写一本充满励志故事的书。 他还认为奶奶熬的鸡汤味道鲜美,因此将这本书命名为《心灵鸡汤》。 在寻找出版商的漫长过程中,坎菲尔德表现出了决心和毅力。 在获准出版这本书之前,他去找了第 143 家出版社。 结果,《心灵鸡汤》出版第一年就卖出了800万册。 从此,坎菲尔德和他的《心灵鸡汤》系列书籍就势不可挡。 除了他自己写之外,他还召集了其他人来写。 鸡汤的标题越来越多,鸡汤文章对应的人的身份也越来越准确。 男孩女孩的鸡汤,为人父母的人,打高尔夫的人,养宠物的人,上战场打仗的人,爱好和平反战的人等等的鸡汤,已经一一批量生产了其他。 核心无非是励志、感人、舒缓。
另一种说法是,“心灵鸡汤”一词起源于天主教大斋节期间的“圣灰星期三”,即复活节前的四十天“大斋期”。 这段时间的第一个星期三是四旬斋正式开始的日子。 这一天,信徒们去教堂参加弥撒并吃圣餐。 牧师会用木灰在信徒的额头上画十字或点。 因此,这一天被称为“圣灰星期三”。 在此期间,天主教徒必须过着简单的禁食生活,避免吃肉。 有条件的教会会为信徒准备鸡蛋汤和素食。 此汤正式名称为“善灵汤”,即“心灵鸡汤”。
可见,无论是坎菲尔德奶奶的鸡汤,还是天主教堂的鸡蛋汤,都蕴含着某种暖心的感恩之情。
《心灵鸡汤》原本属于雅俗共赏的通俗文学范畴。 不过这种文笔并不复杂,产出自然会很大。 文章质量参差不齐是难免的。 此外,易于传播的警句表达方式也很容易使用。 断章取义或庸俗化。 其次,心灵鸡汤的文章一般都是基于个人的感受和经历。 即便每个人对很多情感的事物都有着相似的理解,但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个人情况,这种情感未必是人人都推崇的美味佳肴。 鸡汤,有专家总结了鸡汤语言的三种危害。 第一个是自我认知偏差,第二个是需求层次错位,第三个是滥用同理心和联觉。
比如,改变世界,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喊的口号,但显然乔布斯说出来更靠谱; 比如,坚持就是胜利,但在生活中,很多人坚持了一个信念一辈子,仍然没有取得任何胜利。 因为你很可能不适合做你坚持做的事; 又如那些所谓淡泊名利的旷达心态的言论,说话者本人也不是无名之辈。
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是出了名的淡泊名利,但他确实有淡泊名利的底气,比如敬酒(敬酒的职位相当于国家教育部的主任)州城,权力很大),参军,这些任务本身就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做到的。 陶渊明还曾为刘裕当过兵,刘裕后来成为南北朝时期的宋高祖武帝。 一个曾经和准皇帝一起闲逛的男人,谈起淡泊名利,和他朋友圈里很多人表现出来的豁达态度本质上是天壤之别。 更何况,很多时候这种心灵鸡汤只是用来宣扬和压抑人的人格的迷魂汤。
近年来,借“心灵鸡汤”之名,传播了很多欺骗性的东西。 先是成功的学者,然后儒、释、道也加入进来,结果我们就被各种荒唐的、“妙”的词语包围着。 QQ签名里、微博里、朋友圈里,那些随处可见的励志笑话和“我不勇敢,谁替我坚强”的自我激励。 使人看起来好像每个人都生活在传销中。 “女人要自信”、“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痛苦也是幸福的一天,为什么不选择幸福呢?”当然单单这几句话并没有什么错。 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些东西总是像病毒一样传播。 起初,他们不分场合、不分理由,只是到处乱跑。 后来他们就分不清是非了。 ,不分善恶,被用来作为证明别人有心理或态度问题的论据。 鸡汤安抚心灵的作用越来越弱。 相反,它阻碍人们表达正常的情感,阻碍人们反思公平正义。 他们不遗余力地制造障碍。 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灵鸡汤,终于成为洗脑迷惑人心的终极武器。
尤其是余秋雨和于丹的出现,彻底给心灵熬了鸡汤。 秋雨含泪用灵魂屏蔽雾霾的情节被很多人津津乐道,而像《赵山羡慕》这样的案例,语气我们也不陌生。 言语是有魔力的。 同一句话用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理解和效果。 音乐也是如此。 许多激动人心、优美的歌曲最初可能会歌颂一场战争杀戮。
从这一点来看,并不是心灵鸡汤变质了,而是一些写心灵鸡汤的人居心不良。 只要人是人,就需要通俗文学,通俗文学永远不会缺少各种鸡汤。 客观事实是,在中国,变质发霉的不只是心灵鸡汤这个文学媒介? 我们能想到的每一种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都会让人想起一系列卑鄙的作品。 只是糟糕的心灵鸡汤似乎更做作。 朋友圈里那些煽情又富有哲理的鸡汤片段,让人感到不分南北的迷茫和怨恨。 这些看似哲学的话语,一会儿有人让你咬破牙咽下去,一会儿有人摆出一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让一切都停下来吧,如果你想说吧,先流泪。”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拿出了“是你的,是你的,抓得越紧,越容易失去。我们努力过,珍惜过,问心无愧的超然姿态。剩下的交给命运。”
人是复杂的,但心灵鸡汤总想让人变得简单。 以前,因为信息传递速度慢,大家都可以躲在床上自怜自艾。 现在有了网络和智能手机,这种自怜突然失去了隐私。 ,也让人们看到了人性中不可避免的复杂和黑暗,所以即使是写心灵鸡汤这样的文章,也需要更多的思考。 作为读者,我们需要对概括和似是而非的断言更加谨慎!
(注:以上图片均摘自网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1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