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280年东吴灭亡,这个时期就是广义上的三国时期。 也就是说,从张角起义开始,十八诸侯讨伐董卓,割据政权都属于三国时期。 狭义上的三国时期应该是从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退位开始,到东吴灭亡结束。
魏蜀吴三国建立时,曹丕、刘备、孙权是各自一方的君主。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这三位都是珍惜人才、善待百姓的好皇帝。 于是,他们麾下聚集了一大批人才,比如司马懿、诸葛亮、鲁迅等,其中更是出类拔萃。 不禁让人好奇,如果回到三国时代,选择一位君主来辅政,哪个国家最适合为官呢?
那么我们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时间点。 如果他叛逃到其他国家会发生什么?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 虽然前期攻克了襄阳,围攻了樊城,甚至击败了于禁、庞德,水淹七军,关羽却震惊了中国。 但随着吕蒙白衣渡江和徐晃的救援,关羽意外失去了荆州。 关羽被东吴俘虏,壮烈牺牲。 从此,荆州被东吴吞并。
刘备在沔阳被加冕为汉中皇后,大喜过望,因为此时刘备控制了荆、益二州,真正与曹操、孙权平分天下。 而且,按照诸葛亮的隆中论,如果这个时候养精蓄锐,复兴汉朝的潜力将是巨大的。 但随着关羽的失败,攻克荆州,刘备、诸葛亮等人都震惊了。 特别是关羽与刘备有着兄弟般的情谊。 刘备在哀悼关羽的同时,对孙权也极为憎恨。
但不幸从来都不是单独发生的。 关公被孙权杀死,这对刘备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后来汉献帝被曹丕逼迫退位。 汉室灭亡后,诸葛亮等人立即劝说刘备称帝。 刘备屡次拒绝后,终于在成都称帝,蜀汉随即建立。 张飞被范强、张达杀死,逃往江东。 这一系列的灾难直接导致刘备陷入混乱。 随后刘备颁布了第一道皇帝圣旨:出兵伐吴。
尽管诸葛亮、赵云等人百般劝阻,刘备还是不听。 毕竟关羽、张飞、荆州都毁在孙权手里了。 此时的刘备已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并无心向孙权报仇。 随即,全国将士都亲自出马行军,唯独诸葛亮、赵云因不同意东征,被勒令留在后方。 刘备只带着黄忠和关兴,张苞等人匆匆离开。
虽然前期刘备接连获胜,但孙权却任命陆逊为都督。 刘备轻敌了,认为黄口童子有本事,就放松了警惕。 陆逊趁机烧毁连营七百里,惨败。 如果不是赵云及时救下,刘备早就死在陆逊手里了。
可见,如果曹丕称帝后选择投奔蜀国,就会赶上关羽兵败、刘备称帝、出兵伐吴、夷陵之战等一系列事件。 如果你是公务员,跟诸葛亮等人一起留在成都也是可以的。 如果成为武将,跟随刘备东征,后果不堪设想。 例如,夷陵之战中,傅统、张楠等人阵亡。 吴班、关兴、张苞等人虽逃过一死,但也受了重伤。 普通人想要突破是很难的。 所以,不假思索地,此时入蜀为武将是极其不明智的。
如果他以文官的身份跟随诸葛亮留在西川,似乎就躲过一劫了。 然而夷陵之战后,蜀国国力大减。 加之诸葛亮多次出兵,蜀国十分之一的百姓都在为国而战。 奋斗很辛苦,所以生活也很艰难。 如果运气好的话,到了公元253年姜维北伐时期,蜀国的生活会变得更加艰难。 此时,宦官黄皓正在朝廷中作乱,姜维则诉诸武力。 甚至出现了“民有饭吃”的情况。
如果他活得再长一些,到公元263年蜀国灭亡的时候,情况就更糟了。 姜维联合钟会造反。 魏兵愤怒,直接屠杀蜀国。 许多仁人志士在这场战斗中牺牲。 所以,第一个不能去的国家就是蜀国。
东吴:不堪重负,相继与蜀、魏交战。
关羽大败麦城,突围时被东吴截击。 孙权原本想劝关公父子投降,但关羽宁死不降,最终被孙权所杀。 随着关羽被杀,吕蒙夺取荆州,孙权与蜀国此时可以说彻底闹翻了。 即使关羽的首级邮寄给曹操,也很难逃脱刘备的报复。
刘备东征,集结大军七十万,进军长江以东。 因为孙权没有想到蜀国会这样报复他,而且由于准备不足,孙焕、韩当等人前期接连惨败。 幸好江东大才陆逊率军抗击蜀军,取得了夷陵之战的伟大胜利。 刘备被击退后,江东才有了喘息的机会。 因为夷陵之战之后,曹丕立即率军南下。 即使吴蜀建立后,曹丕仍痛恨孙权的反复无常,亲自驱使他出征。 可以说,偷袭荆州、与蜀联盟,直接让江东填补了魏蜀之间的仇恨。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江东可以说已经处于战乱时期。 要么抗蜀刘备,要么抗魏曹丕。 可以说是不堪重负。 虽然最后的战斗以江东获胜告终,但这也表明江东是魏蜀之间的一颗棋子。 他们会在必要时联合起来,在不需要时威胁使用武力。
如果曹丕当了皇帝,无论他是文官还是武将,投奔江东,都会陷入战乱。 面对魏、蜀的大军,武官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如果他有幸以文官的身份为江东效力,恐怕很难有好下场。 由于孙权后期多疑,杀气腾腾,很多大臣都因孙权的猜疑而死,甚至连陆逊也被孙权折磨致死。
江东后期,更加混乱。 诸葛恪被杀,孙亮被废,孙峻、孙威兄弟相继执掌朝政。 虽然丁奉打算杀了孙綝,还权给孙休,但孙休死后,孙皓却成了商纣王那样的人物。 可怜的江东君臣已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或许最后的结局还不如在蜀国好。
曹魏:除了高平岭事件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危险。
赤壁之战虽然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但曹魏实力雄厚,对蜀、吴始终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然而曹丕篡汉,拥立汉献帝,直接赋予了曹氏政权的合法性。
曹丕称帝后,可以说形势非常好。 刘备派兵攻打东吴。 孙权疲惫不堪,甚至派赵紫出使许昌,向曹丕宣示附庸。 可以说,曹丕正值“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时代。 如果采纳刘野的建议,刘备东征时出兵江东,孙权必亡。 但曹丕却选择袖手旁观,眼睁睁看着孙权和刘备双双遭受损失。
虽然曹丕称帝后,发动的两次对东吴的战争都以失败告终。 但曹魏毕竟实力雄厚,依然占据主动。 诸葛亮上台后,虽然魏国西线吃紧,但东线无法与江东发生冲突,而江东的陆战又不好,所以没有压力。
诸葛亮决心恢复汉室,但时不我待,最终被司马懿拖死。 诸葛亮死后,魏、蜀、吴三国之间有过短暂的休战期。 司马懿在与蜀军作战时,常常回避战斗,所以无论是作为武将还是文官,在魏国服役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杀掉曹爽家族,掌握了曹魏大权。 所以,只要走正确的一边,死得好就可以了。 与司马合作做事,就会财源广进。
综上所述,最好选择实力最强的魏国。 虽然有些忠心耿耿的人以支持司马家为耻,但懂时事的人都是英雄,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8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