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晋南北朝的印制来看,仍然主要继承汉制。其风格很接近东汉末年的风格,但比汉印略逊一筹。
三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官玺多为军用官玺。由于制度不同,形式上也有一些差异。如魏朝官印五品以上的称“章”,五品为“章”,五品以下的称“章”。西晋官印趋于工整、笔画方正。魏晋时期,更多的印章被授予边境地区的民族,并且印章上往往被冠以“魏”、“晋”等国名,更容易识别。三国时期的官印基本上延续了东汉时期的官印风格,三国之间在风格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一般来说,曹魏的官印较为典雅,孙吴的官印较为古朴雄伟,蜀国的官印较为粗犷。由于三国的官印以凿制为主,所以平面呈方形,但结构略显松散。 (汉代官印基本为铸印,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西晋。凿印风格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盛行于东晋南北朝。 )总体来说,从东晋开始,汉印风格发展到了汉代的衰亡,主要体现在汉印基本式的大胆突破,平直,追求奇特。且文字及印面布局混乱。许多印章完全打破了汉印法的基本格局。人物奔放,构图凶险。突然性呈现出对汉篆规范的反叛,以全新的审美模式实现了汉篆美学刻板印象的革命。
进入东晋以后,汉印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字迹、笔画变细了,结构变得马虎,布局也变得马虎。它失去了两汉官印的庄重和严谨,但也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如《文》《司马将军》《大帅》《中郎将印》《碧将军印》等。 ”等。篆面活泼多变,笔画苍劲有趣。金代及南北朝时期的印章多为凿刻。当时他们只注重实用性,不太讲究艺术性。至于十六国的印章,虽然十六国的政权大多是由匈奴、阶、氐、羌、鲜卑等民族建立的,但进入中原后逐渐汉化。十六国印基本上延续了魏晋印的传统。 。但由于当时政权更迭频繁,篆书实用功能衰退,所以当时篆书的造型比较潦草,笔画粗细也不太讲究。切割过程中的转折生硬,透露出一种朴实无华却又略带狂野的风格。气象。
汉代也出现了雕纹薄而坚的官印,但总体来说,从汉代到西晋,印章大多属于铸造式。东晋十六国的官印多为凿式。凿印技术通常是未经修改的、直接且结构任意的。这对严密严密的汉封制度是一个冲击,并最终导致汉封制度的解体。虽然凿印技法的运用为老配方注入了新的气息,不经意间产生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但汉阴的肃穆雄浑的气息也随之消逝。 “凿印是通过锤击而成文字,又称为刻印,完成得很快。文字古朴典雅,不加任何修饰,其寓意不及笔,谓之‘‘刻’。”军急封印,故凿多,以利之。” (明干阳《印集》)典型的凿刀手法集中在东晋以后的各种将军印中,如“光武将军印”、“建威将军印”、“灵将军印”等。 “蒋将军印”、“建武将军印”、“杀寇将军印”等。这些凿刻的印章,用简洁锋利的刀法和多变的结构制作而成,形成一种看似随意、自然的审美情趣。这种与汉代篆刻风格的巨大审美反差,也对后世篆刻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参考意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9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