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以材论人”的思想,是其用人制度改革的一个关键体现。
这一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203年,曹操颁布的《尚书令》。公元210年、公元214年和217年,他连续发布了三次求贤令,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这一理念。
曹操在《论官行令》一文中驳斥了“武将无德,不配做长官”的观点。他强调,没有道德的官员确实不适合承担高级官员的职责。此外,他指出,无才无勇的人,不配得到俸禄和奖励。他们无法取得卓越的成就,无法促进国家的繁荣。所以,明智的君王不会赏赐无功的官员,也不会赏赐不打仗的官员。在此,他明确提出,用人不宜求全责备,战时和平时要有不同的用人标准。平时重德,战时以功绩和能力作为奖励的主要依据。和约会。
曹操在公元210年颁布的《求才令》中引用了孔子《论语·先文》中的一段话。孔子曾说过,像孟公绰这样的人,当赵家、魏家的家臣,才气有余,实力不足。如果让他去滕国、薛国这样的小国当医生,他会感到力不从心。由此可见,才德各有所长,不能怪其十全十美。必须根据他的才能来任命他。回顾历史,他指出,齐桓公若挑剔管仲,就无法称霸。曹操曾明确指出,用人时只看重人才,“唯有能者才用”。
正是在这里,他首次明确提出了“唯贤纳才”的思想。公元214年,曹操又发布了一道求贤令,题为《任官不选贤才短期令的谕旨》,强调品行良好的人不一定能够上进。 ;有进取心的人不一定能取得成功。他用陈平、苏秦的例子来说明,即使有道德缺陷,只要有才华,就不应被抛弃。
主管部门曹操要求人员在用人问题上“考虑清楚这个意思”,切忌求全责备。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发布了第三次求才令,这就是《举贤不顾其品行令》。令中列举了伊尹、伏叔、萧何、曹参、韩信、吴起等历史名人。他们虽然有缺点,但都为国家立下了丰功伟绩。曹操阐述了“提拔人才不分品行”的原则,并下令将世间无德的人置于民间。如果他们勇敢不听话,他们就会面对敌人并战斗。为取乐而侮辱他人名声的人,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本领的人,所知道的,不会留下任何东西。贯穿曹操三令求才的核心思想是“唯才之道”。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重大的反传统和进步价值。汉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力弘扬封建礼教,构建了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并将其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
曹操的用人思想大胆否定了以仁、孝为主要准则的用人路线。它不仅具有反传统、进步的意义,而且为曹操集团提供了丰富的人才,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组织基础。曹操不仅提出了“唯才是用”的思想,而且还付诸实践。他吸纳了一大批不修“经”的人,成为他的重要将领和幕僚。季禅被任命为季北丞相。然而,他也犯了错误。曹操用“失朝之鸡思补之”的谚语“明”说明,即使行为不好,也应该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又比如,丁飞虽然有小事占便宜的习惯,但曹操因为有参谋的能力,仍然信任并采纳他的建议。曹操越变得逆境越乐观》》》》》》《链接》
曹操虽然主张“唯才”,但他并没有完全抛弃德行。在第三次求贤中,曹操首先推荐了“最有德行的人”,并赞扬了许多忠诚的人。比如,毕陈忠于故主,曹操仍任命他为鲁国相;邢勇也忠于故主,曹操升任司空图。这都说明,修行并不是轻视德行,尤其是德才兼备是很难的。意思是即使人才有不足,也应该使用。鲁迅先生在1927年的一次演讲中评价曹操:当我们谈论曹操时,我们会想到电视剧《三国演义》和舞台上的奸臣,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曹操。观察曹操的方法。现在让我们看看历史。历史的记载和判断有时是极其不可靠的,有很多事情是不可信的。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虽然我不是曹操的当事人,但无论如何我一直都很佩服他。对鲁迅的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对曹操用人思想的评价。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特别是作为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对曹操及其思想的评价必须采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唯物主义态度就是把他和他的思想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考察,看他和他的思想是促进了还是倒退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这时,我们需要分为两部分:肯定他和他的思想中的进步的东西,否定他和他的思想中的反人民、反历史的糟粕。曹操用人值得称赞
一般来说,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中具有如此远见和才华的人屈指可数。
但作为剥削阶级的领袖,由于时代和阶级的限制,曹操的用人、治官思想中也包含着一些玄学和实用主义。比如,他的“唯才论”的思想,在东汉末年崇尚忠孝、重德轻才的领导环境下,确实具有反传统的进步意义。起到了“纠偏”的作用,开创了用人之道。性贡献。
但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却有失偏颇。重德轻德是片面的,重才轻德也是不全面的。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既要强调重点,又要坚持两点。也就是说,既要强调“唯才”,又要坚持德才兼备,做到德才兼备。又如,他的下士礼节和招贤纳士在实践中因务实主义而受到损害。加之他多疑、嫉妒、冷酷、狡诈的性格,使他对一些追随他多年、做出突出贡献、与他的政见格格不入的人忠诚不已。手下缺乏宽容,甚至大肆杀戮,必须尽快消灭。这种状况在他早年就表现出来了。到了晚年,当他的事业已经奠定了相当的基础和规模,统治地位牢固确立时,他的表现就更加突出了。于是刘邦的“狡兔死了,走狗煮熟了”在他的手里又重复了一遍。
文章早读:曹操、刘邦、李世民:三位皇帝用人本领谁更胜一筹?
曹操不是英雄吗?揭示魏无聚神术背后的领导智慧!
领导者的修养:从俭朴到廉洁,古代政治家的自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8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