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戏”正气出新
——评豫剧新历史剧《一薄云天》
关羽是三国时期蜀国重要的军事将领。他不仅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中国文学中不朽的经典人物。众所周知的英雄。在跨越千年的历史坎坷中,他逐渐“从太子成王,从王成帝,从帝成圣”。他被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驾齐驱,在民间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信仰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关公文化。关羽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就舞台艺术而言,“关公戏”已成为重要的传统戏剧题材之一。早在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就创作了戏剧《关王独赴会》。 “金”杂剧,明清传说还有《古城》、《斩五将》等,而清代乾隆年间的官制宫廷剧《定知春秋》更是历史上的一大亮点。 《关公戏》。在京剧、汉剧、徽剧、粤剧中,“关公戏”剧目随处可见,关羽也成为戏曲舞台上不朽的经典艺术形象。
近日,由河南省豫剧二团创作,河南省豫剧团团长、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健主演,陈永泉编剧,丁剑英执导的新历史剧《一波云天》,已正式搬上豫剧舞台。展现了关公戏穿越千年的艺术魅力,在新时代也散发出独特的价值和内涵。
▲豫剧新历史剧《一薄云天》节选《一子歌》
坚定正气、固本求新
经典歌剧的题材不仅是过去时代的镜子,也是人民精神传统的艺术结晶。新历史剧作为戏曲改革“三同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庞大的传统戏曲宝库中汲取财富,是繁荣戏曲的重要举措。歌剧塑造经典历史人物是一个严肃而审慎的选择。
在题材选择上,《一波云天》的创作源于“历史现实”和“现实土壤”。关羽的故事发生在黄河之滨,传遍河洛大地。众所周知的英雄。在历代文学作品、宗教信仰和封建统治者的多重推动下,关羽形象在艺术舞台上不断被装饰和完善。从早期《三国志》的粗略轮廓,到关公神迹的各种传说加持,实现了从历史人物到艺术人物的嬗变。在这复杂而多彩的艺术“历史现实”中如何抉择?陈永泉多次谈起《一波云天》的艰辛起草过程时表示,“因为观众早已熟悉了‘关公戏’,观众怎么会认识到我写的关公不是只剩下他们心目中的形象,还要突破?”创新,这是一个难题。全剧围绕一个“义”字,突出一个“情”字,将关羽一生中的重要事件有机地串联起来,塑造了一个春秋时期关公有情有义的形象。 “义”字和“爱”字,成为《一博云天》中关羽形象的关键。围绕两个关键词,剧作家用了“桃园结义”、“下邳之战”、“降汉不曹”、“封金”、“八桥袍”、“古城会”、“华容路”和“走麦”。 《城》等场景的巧妙布局,既符合“史实”,又坚守了歌剧的精髓。在以“颠覆传统”、“破解历史”为噱头博取“眼球”和“流量”的作品层出不穷的当下,剧作家的冷静和理智却是凤毛麟角。
豫剧新历史剧
《云天》剧照
在叙事结构的选择上,《一波云天》在“固本”的同时求新求变,不拘泥于刻板印象。过去的关公剧目有《独赴会》、《刮骨治毒》、《斩文丑》、《长沙之战》等,表现了关羽的忠勇,以及“大侠”的风采。 《车轮》,描绘了关羽神迹的传说(关羽就是西楚霸主项羽)。轮回)、《关王败蚩尤》、《天国二十八夜》等剧。这些剧目往往截取关羽事迹的一个片段,而表现关公一生的剧目却很少。豫剧《一波云天》在叙事上大胆剪裁,去粗取精。从桃源结盟到镇守荆州,从压倒华夏到击败麦城,以史诗的风格展现了关羽波澜壮阔的一生,不仅展现了剧作家叙事的张力和勇气,也展现了豫剧的胸怀和态度。守正、固本、创新。
家国情怀天长地久
地方戏剧创作改编要充分挖掘有利于凝聚和振奋民族精神的题材。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最大的价值认同,是最鼓舞人心、最具影响力的主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不断丰富的精神基因。也是联结亿万人心与情感的坚定信念。它也是传统戏曲不竭的动力源泉。
新历史剧《一博云天》探索“义”,展现中华文化传统中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关羽的大义,不仅包括报国报国、服务苍生的忠义,还包括高举烛火、不辱使命的美德。站在户外的礼仪,不仅包括生死与共、荣辱与共的友谊,还包括报恩、济贫的侠义精神。关羽的一系列举动,让“大义”的表达极其丰富生动,而其中最大的大义就是“家国情怀”,在剧中人物身上得到了全面、完整的体现。关羽的“涂山三事”,只是“臣汉不臣曹”,是为了保护百姓,帮助汉朝;曹操对关羽的大恩,不仅是降服大将,还体现在歌曲《丹歌行》中,他开创盛世的雄心。就连两位被人拿来笑料的老兵,也在关键时刻用尽了最后的力量,舍生取义……家国情怀,作为激励“行正气”、“行正气”的力量,贯穿全剧。
△豫剧新历史剧《一薄云天》剧照
《一博云天》对家国情怀的书写,不是“思想填鸭”,也不是“僵化灌输”,而是古今的延续,表象与表象如出一辙。豫剧,从“罗卷梆”中诞生,至今已有300年的传承。目前遍布我国大陆及台湾13个省市,共有专业剧团162个,私营剧团1388个,被誉为“十万大军”。在豫剧舞台上,最活跃的莫过于那些热血豪放、气势磅礴的历史剧,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忠贞一家人的《杨门将军》等。 ,还有惩恶扬善的《包公戏》。展现了豫剧鲜明的艺术特色和身份。 《一薄云天》是豫剧领军人物李树健“中华美德四重奏”的收官之作。与《程婴救孤》、《清风阁》、《苏武放羊》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忠孝节义”体系。戏内“忠、孝、义”,戏外“身体力行”。庚子年,举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豫剧人“停演不停练”。主演李树健发布23条视频宣传疫情防控,积极捐款捐物,号召大家共同渡过难关,带领剧组全力投身《正义》。排演的《薄云天》歌颂了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众志成城的战斗精神,弘扬了团结奋进、顽强不息的黄河精神。 《一薄云天》这部剧不仅是编剧和演员个人的选择,也是豫剧坚守传统文化的责任。也是中原人民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由于关公戏特殊的人物形象和历史地位,其精神内涵在封建时代因统治者的需要而不断扬弃。其表演形式也适应了传统戏剧舞台上形成的许多禁忌和习俗。例如,在清代,人们在表演关公之前是不可以自由走动的。不能说话,不能笑,必须封刀焚烧,装上祭神。表演者必须有48种特定的外观姿势来配合武庙中的雕像……然后形成歌剧中的特定角色——洪声。过去,豫剧舞台上的关公剧目屈指可数。民国时期,活跃于豫剧的还有王海燕(1848-1937)、谢舜玉(1914-1968)、陆天才(1901-1965)等演员,但大多被归类为“大红脸”之中,距离现代舞台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豫剧新历史剧《一薄云天》剧照
豫剧新历史剧《一波云天》站在时代前沿,力求推陈出新。在人物塑造上,以没落派老生李书剑挑战人气生关羽,将武术家的勇猛威猛、老生的稳重端庄、作品的刚劲融为一体。框出一张色彩斑斓的脸,让文明与武艺兼备。在演员的选择上,不仅选择了著名演员,扮演曹操的高红旗在赤壁失败后笑了三声,扮演马童的梁登坤表演了一系列翻滚和跳跃的动作,李祥峰扮演甘夫人的演员,就连两位元老的表演都可圈可点,展现了豫剧的新力量。在演唱方面,主演李树健充分发挥了豫西曲调的凄凉、悲壮的特点,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义歌》,让关羽“悲而不悲,悲而不苦,悲伤但不软弱”。舞台设计方面,采用极简的舞台设计和淡雅简洁的色调,既照顾了真实的场景沉浸感,又具有戏剧舞台高度写意的审美特征。同时,运用大尺寸投影背景和光影特效,《赤壁》视觉冲击力极强,将宏大叙事与简洁白描融为一体,展现了当代戏剧作品应有的现代视觉风格。在传播方面,《一博云天》利用全媒体宣传团队,在“西苑”APP、快手、抖音直播上更新排练动态,实现“线上聚人气,线下看秀”,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网络《红关工剧》”等。《一波云天》的排练不仅丰富了豫剧的流派和题材,也展示了新豫剧与时俱进的探索与实践并介绍新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一薄云天》作为一部新上演的艺术作品,还需要进一步的打磨和锤炼。例如,在图像创作方面,需要删除和合并一些场景,加强转场;在角色扮演方面,虽然年近60岁的李书剑的“武功”不能要求太高,但在即将上映的青春版《一博云天》中,满足更多期待还是值得的。观众;在表达“情”与“义”的主题方面,如何更加成熟恰当地表达主旋律,在宏大叙事与个体意识之间找到平衡点,仍然值得进一步思考。
△豫剧新历史剧《一薄云天》剧照
总而言之,新时代关公《一博云天》的成功演出,不仅塑造了生动立体的艺术形象,丰富了豫剧的思想内涵,也充分弘扬了豫剧的气质和魅力。 ,开拓了豫剧的审美境界,为豫剧的推广做出了贡献。豫剧的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6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