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探究蒲剧关公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我国现存的348个地方戏曲剧种中,唯一因演绎单个历史人物而成为专门的戏曲剧种的是关公戏。关公戏又称“宏声戏”、“弘景戏”、“老爷戏”,是以三国时期尊文崇武、智勇双全的名将关羽为主角,以关羽故事为题材的剧目,以难度大著称。关公戏作为中国戏剧中独特的戏剧体裁,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千百年来一直繁盛不衰,不仅剧目数量众多,而且表演套路、唱腔、台上台下的表演习俗也独具特色。一般认为,关公戏最受欢迎的剧目是关老爷故里的京剧和蒲剧。蒲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之一。 旧时关公戏十分盛行,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地方戏曲流派的背景下,探索蒲剧关公戏中关公形象的服饰(如脸谱、胡须、衣着及青龙偃月刀等)、关公性格的塑造(关羽的眼神、样貌)以及关公戏的表演禁忌,对进一步提升蒲剧传统艺术及蒲剧关公戏的传播和影响力将大有裨益。

三国英雄传-关公_三国英雄传之关公貂蝉_英雄三国貂蝉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世世代代受到世人崇拜和崇敬的唯有“文圣”孔子和“武圣”关公。“县有文庙”、“村有武庙”的真实体现了历史上社会各界对孔子和关公的崇拜,使关公形象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当然,这个极受追捧的关公,是被偶像化、象征化、圣化、甚至神化的关羽形象,与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别。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关公原名关羽(?-219),字云长。 他是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原籍古河东解梁(今山西运城市解州)人。[1]关羽死后,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八百年间,他在民间的影响力一般,并不是很大。宋代时被宋真宗赵恒谥号为“义武安王”;宋哲宗赵佶在位时,司马光上书“请立经学,行学修养,以励天下”,哲宗又从历代圣贤中选出“义、义、勇、节”之楷模,因此封关羽为“先烈王”。从此关羽名声大振,全国各地纷纷兴建“关庙”; 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宋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忠仁公”,他便被称为关公。崇宁三年,谥号崇宁直道真君,他便开始具有“神光”。在明代,关羽被尊为“皇帝”,他的“仁义勇武”精神受到皇家大力弘扬,明太祖朱元璋尊他为“汉前将军,汉寿亭侯”;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正阳门南侧修建关王庙,下令每年进宫祭祀关羽; 明万历年间,神宗朱翊钧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天尊、关帝”,并赐九缨冠、玉带、龙袍、金牌,以昭天下;天启年间,皇家尊奉关羽为“皇帝”,“关帝”之称从此为世人所知。

清朝时期,朝廷和民间对关羽的崇拜达到了空前的程度。顺治年间(1644-1661年),朝廷封关羽为“忠武神仁勇威武、保国护民、忠信太平、义赞、宣德关圣大帝”。关羽的封号长达26个字,几乎无所不能。雍正年间(1723-1735年),又封为“忠武关圣大帝”。同时,儒、道、释、喇嘛教都崇拜关羽。道教尊其为“伏魔帝王”,佛教、喇嘛教尊其为守护神,为“十八伽蓝”(十八罗汉)之一。 军队独筑关羽庙宇,会馆店铺供奉关羽塑像,归根结底是皇家的颂扬和百姓的效仿。[2]至此,对关羽的崇敬达到了顶峰,赞颂之词极高,关羽几乎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正是因为宋代以来朝廷为了巩固封建政权而崇拜关羽,修建了许多关羽庙宇供奉他,官方的意识形态才影响了百姓的信仰和风俗,最终得到了历代文人和民间艺人的响应。戏曲虽然是具象艺术,但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随着元、明、清三代统治者和百姓对关羽的“神化”,最终登上“神坛”,以关羽为主角、以关羽故事为题材的“关公戏”就直接诞生了,并风靡海内外。 至于蒲剧,则形成于明嘉靖年间左右。蒲州梆子关公戏,即蒲剧关公戏,出现于明末清初。蒲剧关公戏主要源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并融入了民间传说、故事、民俗等内容。经过齐燕子、刘素全、杜庆修、王占奎、曲星成、张圣懿、严逢春、董银武、肖悦来、苏安丽、张庆奎、马六安、严敬平、温俊祥、丁良善、马建义、赵高平、郭关明等几代“活关公”演员的努力,最终丰富和完善了关公在戏曲中的形象,最终得以固定下来。[3]

1. 蒲剧关公戏

蒲剧关公戏是蒲剧中极具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作品,不仅剧目繁多、风格多样、名角众多,而且在与山陕文化、晋南地方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形成了浓厚而独特的地方特色。据说,蒲剧关公戏在鼎盛时期,从《关公诞生》到《逃出麦城》一共演了36集。目前,运城县蒲剧团能演出的关公戏折子戏仅有《风雨竹林》《古城会》《灞桥采衣》《华容道》《三义亭》和本剧《关公与貂蝉》。但作为关羽故里的地方戏曲,如今能在关公故里演出的关公戏剧目已经寥寥无几,实属可惜。

2.蒲剧关公剧中的关公形象

蒲剧中关公的形象独特,与常人不同。所有服饰都是特制的,专供其用:头戴“师父盔”或“关公盔”,身披绿色“关公背”(铠甲),嘴上留着“五缕乌须”,浓密的黑须直达腰间,手握关公独有的兵器“青龙偃月刀”。此外,他的眼睛、眉毛、肤色等都各有特色。英姿飒爽、造型独特,实在是奇特。

1.关公脸谱

在蒲剧舞台上,关公被塑造为面色红如枣核,脸上长有黑痣,长须凤眉,气势威严的英雄形象。蒲剧面具“红面关公”形象是其忠义勇敢坚毅、气节正直的内在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关公形象在戏曲中塑造的方式不同。蒲剧表演艺人在脸上涂上红色油彩后将整个面部漆成红色,然后在额头画两条黑色弧形细线并向下延伸至眉头处作为眉头四条皱纹中的两条,两道眉头向上扬起;每张脸上点缀三颗星,左脸上的一颗星在左眼角上方、眉头下方,另两颗星在面颊与鼻翼之间; 右脸上的三颗星中,一颗在右眼角与鼻翼之间,另两颗在眉毛上方,夹在眉毛与右额头的细纹之间。虽然它不是头顶七星的帝王痣,但也是十分尊贵的痣,必定会有所作为。再加上凤眼和俊美的鼻子,更显其正直威武。当然,也有说脸上放痣会“破面”,暗含着一定的禁忌观念:“因关羽是所谓圣人,若戏子不画破面,便与真关羽混为一谈。”[4]旧时,“戏子”地位低下,不准演神仙,否则神仙会给当事人带来灾祸。 俗话说关公“枣红面,凤眼垂眉,墨色朱砂,精心描绘,容颜之美,一时无双。”他成为忠义、勇敢、勇敢、坚毅的象征,像一座丰碑一样立在人们心中。然而,额头上的皱纹暗示着他心胸狭隘、固执己见,最终失败了。

2.关公的胡须和服饰

关公的胡须和服饰也在不断演变,但蒲剧关公戏仍沿用早期旧制。胡须是关公角色专用的“五缕黑发”,五缕即耳朵上两缕,嘴上两缕,胡子下一缕,故称“关公胡须”,关公也有专属绰号“美须郎”。服饰方面,关公角色所戴头盔为绿色,饰以黄色绒布,后有兜(披风),两耳垂挂白色飘带和黄色丝穗,身披绿色蟒袍,彩裤、披风均为红色。所穿“登云鞋”与关帝庙内塑像、壁画中关公所穿的战靴相一致。 关于关公的模样,在不同的剧目中会有一些差异,体现出性格的差异,往往因人而异、因剧而异、因场景而异,具有一定的含义。

3.关公青龙偃月刀

关公在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道具是青龙偃月刀,蒲剧关公亦是如此,特殊的武器、服饰、饰品使得蒲剧关公造型更加独特、精美。

早期蒲剧关公戏中,关公所用的青龙偃月剑,剑刃为棕褐色或银色,剑刃头为木质普通大刀,刀刃上绘有青龙,剑刃头背面镌刻繁体“関”字。后来,蒲剧表演艺人将大刀上的青龙漆成金色,一下子增强了青龙的立体感,还在剑刃头两端加上金色祥云纹,剑柄为金色,同时在龙头上镶嵌一颗可转动的红珠,剑刃背面还加挂了一口金铃铛。因此,当饰演关公的演员在舞台上手持大刀起舞时,金色的视觉效果和小铃铛的鸣响,使关公的形象显得更加威严、富有灵气。

3.蒲剧关公戏中关公角色的创作

关公戏中的关羽既不是男角,也不是女角,而是兼有。这个角色由男角和女角扮演,声音老道,面色花白。因此,饰演关公的演员必须具备花脸、老角、武角的技巧和套路。这样,舞台上的关公形象才能逼真、威风凛凛、令人叹为观止。[5]蒲剧关公戏中关公的人物塑造与《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基本相同。由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广为流传,并以评书形式流传,关羽的形象才在人们心中确立起来。

1.关公的眼睛

民间有句俗语:“关公一睁眼,便要杀人。”[6]因此,在蒲剧关公戏中,关公的眼睛并不睁得大大的,也不东张西望,总是半闭半睁,仿佛在思考。表面上看他呆呆的,其实他的眼睛明亮有神,只是不轻易露出来。比如在《关公与貂蝉》这部戏中,有一场戏是关羽在杀貂蝉与不杀貂蝉、情义与义利之间,进行了艰难痛苦的心理斗争和选择,并深情地唱出了杀貂蝉与不杀貂蝉的理由的长篇愤慨之词。舞台上的关公左右为难,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对爱人的爱情,决定立刻杀貂蝉,挽救局面。 台上高亢铿锵有力的歌声、抒发内心起伏的各种程序、明亮的双眼融为一体,随着情绪的起伏和心情的变化,甚至双目圆睁、眉宇间怒不可遏。当关羽举手跺脚向心爱之人说出真情实感时,双眼由“半闭”变为“猛然睁开”,说明关羽对曹操的别有用心和恶毒手段极为愤怒。也说明关羽是一个正直、大义、力挽狂澜之人,而不是一个懦弱多愁善感之人。为了解除弟弟的忧虑,为了保住汉室和桃园,他不得不毫不留情地挥舞利剑,杀死了貂蝉。关羽忠义英雄的形象被充分展现出来,也应验了“关公一睁眼就杀人”的民间传说。

2.关公的相貌

众所周知,蒲剧关公戏表演难度大,尤其是关公的仪态,难度主要在于对演员基本艺术素质要求极高,“四技五法”都是既定规矩,每一招的仪态技巧都展现着个人的专业功底和英雄气概。首先关公仪态重在腰功,腰势无论怎么变化,都要随性,绝不能让人觉得僵硬,反而要给人一种庄重之感。腰功掌握得好,他的舞台形象就好看,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体现着关公灵动的“气势”和威严。其次,关公出场时,五指尽量分开,给人一种庄重之感;关公在舞台上的步伐,龙腾虎跃。 静时庄重威严,动时瞬间迸发,雷厉风行,将关公内心的跌宕起伏、动荡变化通过明确的程序动作充分呈现出来,展现出他的英雄气概。最后,关公的武功与常人大不相同,在舞台上,关公要勇猛威武,庄重沉稳,展现出他咄咄逼人的气势。他虽为“武圣”,却不失儒家将领的风范,有智勇有谋,稳如泰山,威势莫测。因此,饰演关公的演员出场时需要庄重沉稳,用力过猛,就会显得鲁莽粗暴;用力过弱,就会显得颓废无精打采。所以,骑马舞剑并非易事,只有刻苦练习才能净化身心。 舞台出场是塑造关公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出场在凸显关公外在形象和精神面貌的同时,注重凸显关公的内在魅力和内涵。据饰演关公的老艺人郭关明介绍,蒲剧中关公独特的出场姿势多达48种,这些都是从各地关帝庙的不同关帝像和24副关帝楹联中总结提炼出来的。[7]如《古城相会》中,关羽听说刘备后,虽在曹营,心却在汉,打算离曹投刘,他急于归来的心情就通过外化的马步舞蹈套路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

4.蒲剧关公戏演出禁忌

旧时,表演蒲剧关公戏有许多不成文的规定。因为关羽是镇妖之神,关羽又被称为武圣,杀气特别大。所以,扮演关羽的演员在表演关公戏前,要独自斋戒睡觉,熏洗净身,禁欲十天。上台前要对着关羽塑像烧香叩头,在后台杀鸡祭圣。红妆的脸谱上要点上黑痣或画上金线,这叫“破脸”,否则表演时就会出意外。关公脸谱上之所以点上黑痣或画上金线,是为了表示台上的人不是真正的神仙下凡,而是演员的装扮。 演员要在胸前或头盔上挂上护身符(关公像上贴的黄纸),演出结束后,用此纸擦脸,在关公像前焚烧,以表对关公庇佑的感激。据说,若触犯禁忌,关公就会现身,演员就会出事,戏楼就会一片混乱。[8]如今,关公戏演出虽然不完全按照旧规矩,但对饰演关公的演员还是有一些禁忌和限制的。比如,饰演关公的演员化妆时,不能放声大笑,举止不能轻浮,要恭敬有礼,去掉龌龊的神色,要与剧中人物认同,忘掉本我,虔诚思考,寻求神灵与古人的沟通。别人看到饰演关公的演员化妆,也不要举止不当。

综上所述,蒲剧关公戏的演出形式在我国经历了数次变化,使关公形象变得完美化、定型化甚至“石化”。关公舞台形象的变化与转型过程与中国传统道德息息相关。因此,关公形象与角色的塑造,就是要将关羽在人们心中完美化、定型化甚至理想化的形象生动地再现到舞台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蒲剧关公戏的艺术震撼力与感染力。

参考:

[1]陈寿,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胡晓伟.关公崇拜的由来[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3]罗贯中.三国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刘奎冠.刘奎冠舞台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5]周华斌.关公的造型与脸谱[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4(5).

[6]庄嘉涵.关公故里传奇[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7.

[7]魏龙,杨明珠.山西解州关帝庙楹联匾额[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8]陈志勇.关公戏演出中禁忌的形成及解决[J].戏曲研究,2008(4).

蒲剧关公戏浅探

李小刚

(运城学院文学院,山西运城 044000)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有348个地方戏曲剧种,关公戏是唯一因演绎单一历史人物而形成特殊剧种的地方戏曲剧种。关公戏以三国时期骁勇善战、才智过人的关公为主人公,讲述关公的故事,表演难度较大。关公戏是中国戏剧的一个特色剧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剧目、表演模式、唱腔风格、表演习俗而繁衍生息,数千年来一直蓬勃发展。

一般认为,演关公戏最多的剧种是京剧和蒲剧。蒲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民间剧种之一,以关公戏而闻名。目前,为了进一步弘扬蒲剧传统艺术,弘扬关公戏在蒲剧中的影响力,我们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地方戏曲的背景下,对蒲剧中的关公戏进行研究,主要关注关公的妆容、胡须、衣着、青龙偃月刀等服饰,对视、摆造型等角色塑造,以及关公戏表演的禁忌等。

关键词:蒲剧;关公剧;关公形象;角色塑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2578.html

王健林小目标刷屏 万达院线进军游戏业难度高
« 上一篇 2024-08-01
三国杀走过 12 年:秉承精品创新理念,打造成熟完善生态链
下一篇 » 2024-08-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