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三国演义中的利害关系:人才与庸人的区别所在

谢良

“凡事都应衡量其利弊。”

三国演义》这句话,应该是出自《晋书·杜宇传》,看似一句有用的废话。“趋利避害,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小”是人的本能,不需要教——如果需要教,恐怕教不了。“以小失大”与“小失大则大计”,“饮鸩止渴”与“舍车救将”,“见利忘义”与“舍身取义”,“一叶障目,可遮山远”与“见微知著”,这四组成语,很多人都不陌生。但看《三国演义》中的诸多情节,再与历史或现实对比,就会知道利益颇为复杂,做出合法或合理的选择并不容易。人才与庸才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利益的判断能力。

我们先来看《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骑步,关、张二将共擒王、刘二将”的一段话:

曹操笑道:“善于文政,就必须有军事谋略来辅助。陈琳虽然善于文政,但是军事谋略不如袁绍!”于是召集众将士,商议应敌之策。孔融听闻,来见曹操,说:“袁绍势力太大,无法作战,只能和他讲和。”荀彧说:“袁绍无用,何必和他讲和呢?”孔融说:“袁绍兵多势众,部下许攸、郭图、审配、冯吉等都是智谋高明的将领,田丰、莒肃都是忠臣,颜良、文丑是三军中最勇猛的,其余如高览、张郃、淳于琼等都是天下名将,为什么说绍无用呢?”禹笑道:“绍军兵多,不整,田丰顽劣,许攸贪婪无智,申佩独断无谋,冯吉果断无用,这几个人不相容,必然引起内乱。颜良、文丑都是勇猛之士,一战便可擒获。其余庸才,纵有百万,也不值一提!”孔融沉默不语。操笑道:“这些人,都和荀文若一样优秀。”

面对同样的情况,孔融认为袁绍势力太大,曹操只能与其求和。曹操的谋士荀彧则认为袁绍虽然兵多将广,但军纪不严,谋士不团结,将领勇而无智,所以战败是必然的。当然,袁绍的诸多缺点,在第十八回已经详细分析过了,这里就不多说了。小说中对袁绍的刻画,与史书记载是一致的。

小说后续情节与曹操的预测一致,对形势的判断有明显的差异,这也在小说另外两处有所描述,即第115章《帝听谗言,托姜维屯田避灾》司马昭建议攻蜀,第120章《荐老将杜宇献新策投降孙皓,三国一统》晋建议攻吴,两方都强烈反对,战争的进程也正如智者事先所预料的那样。

可见,由于社会知识、经验、对人性的了解和自身的逻辑修养,加上“当权者糊涂”、“利使人丧失理智”,很多人对利害的判断不准确,存在着许多严重的偏差。其原因在于,利害有大与小、远与近、明与暗、真与假、此与彼、动与静六个维度。害并不一定意味着完全的不利,也包括“取利”时必须付出的代价。

小说中第一个贪图小利的傻子是少帝刘辩的母亲何太后一家,他们不顾至高无上的地位,贪图宦官贿赂的珠宝,不听政务大臣何进的建议,杀光宦官,最后儿子死了,家破人亡。而志向远大却才华横溢的袁绍,因为孩子得了疥疮,放弃了偷袭曹操后方的妙计,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很多小人为了眼前利益,背叛了主子,失去了公信力,大多遭遇被废黜的命运。典型的例子就是张鲁的部下杨松,他背叛张鲁,帮助曹操,成功之后,被曹操杀死,当然是怕他日后背叛自己。还有些人,能够恪尽职守,赢得别人的尊重,甚至得到重用,比如刘章的部下黄权、刘巴。

利益既有显性利益,也有隐性利益,这就为说客提供了市场。“隐性利益”指潜在的或未来的利益。小说中的徐晃和马超,对自身利益不甚清楚,被别人劝说,投奔新上司。赤壁之战前,孙权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是诸葛亮、鲁肃、周瑜相继说利弊,打消了他的疑虑,让他下定决心一战。这是小说的亮点,与正史相符。

关羽之所以“失荆州”,就是因为他一时冲动,没有听从诸葛亮“北抗曹操,东和孙权”的建议,导致与孙权闹翻。结果在攻打曹仁镇守的襄阳时,被吕蒙从背后偷袭,丧命于孙权之手。关羽维护刘备的利益,理所应当,但不应该提前与孙权反目,导致一敌二,人土俱损,事与愿违。这就是真利与假利的区别。

利益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曹操初到江南,主动向孙权求降时,孙权与部下的利益就大不相同。鲁肃告诉孙权,文官武将投降曹操后,迟早都有崛起的机会,运气好的话,甚至可以做边关大员。但孙权作为江东之主,有谋反的潜质,投降后会有生命危险。孙权与曹操相比实力不够,抵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相,不是他的事,一旦败北,两败俱伤,他的部下也极有可能与孙权同葬。显然,求和是文官最好的选择,文官投降也是必然。 《三国演义》中,鲁肃的原话是:“苏等人若投降曹军,就应将他归还家乡和朋友,不会因他积累了官职而失去郡县。将军若投降曹军,你想去哪里?他的地位不过一个侯爵,他有的不过一辆车,一匹马,他手下不过几个随从,怎么能坐在南方自称王呢?各人各有所想,我们千万不要听从他们。”“各人各有所想”的意思是,同样一件事情,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利弊可能完全不同。

同样,成都的张松等人也知道他们的上司刘彰远不如孙权,益州迟早是别人的,他们先是想“献”给曹操,曹操却不领情,于是便配合刘备,拆了刘彰的台子,爬上刘备那样的高枝。

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利益的选择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刘备三兄弟被曹操打败后,关羽为了保留用处,保住刘备妻子的性命,暂时投降了曹操。后来他知道刘备还活着,要去哪里,就辞职了,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和三个结拜兄弟团聚。小说中最善于把握利益动态的,就是孙权。曹操第一次下江南,孙权就选择和刘备结盟。局势稳定后,为了从刘备手里夺取荆州,孙权联合曹操,密谋对付关羽,夺取了荆州。曹丕称帝后,在江南用兵时,为了避免两面夹击,孙权和蜀汉化敌为友。

很多时候,多个维度的利益交织在一起,最考验人的智慧。

一件事情牵涉到的人很多,各种利弊交织在一起,再加上利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常会相互转化,所以利益比较复杂,决策起来很困难。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各执一词,面对曹操的进攻,他们团结一致,曹操袖手旁观的时候,三兄弟就分头进攻,削弱了他们的力量,如果曹操再进攻,取胜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现实中,一家公司以100万的年薪聘请一位高管,公司可能只盈利100万。同行业另一家公司以1000万的年薪聘请一位更优秀的高管,公司可能盈利500万。这一对比足以证明,一味压缩成本并不是很理性。商界有一句名言“最贵的人才其实是最便宜的”就充分诠释了其中的哲理。美国篮协的数据相当透明,可以找到很多实证材料。可见“趋利避害”并不完全是线性关系。正因为利益的复杂性,不同选择的后果天差地别,错误的选择会把灾难放大很多倍。比如官渡之战,袁绍因为怀疑许攸,就把许攸推到了曹操一边。许攸更加坚定了曹操焚烧袁绍粮草的决心,还提供了难得的情报,让看似占据优势的袁绍遭遇大败。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如果把小说里的故事当成历史,就会犯“纸上谈兵”的错误,但如果把小说当成老师,把每一个故事当成老师出的问题,去研究人与社会的禅意,一定会有所收获。

贾谊在《秦朝论》中提出:“故君子治国,当观古,察今,兼顾人事。”此观点同样适用于文学作品,着重探讨人性,以及类似情节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

历史上“唇齿冷,失而复得”的例子,就是利益冲突的典型,与《三十六计》中的“取道虚路灭虢”相对应。名珠宝马对晋王来说是小利,而攻下禹、虢则是大利。禹、虢小而弱,互相帮助是利,如果不互相帮助,就会有潜在的危机,很容易被各自击溃。禹王不听大臣的劝告,贪图眼前的小利,接受了晋王的馈赠,让晋国借道灭虢。晋军回国后,也灭了禹。晋王所赐的名马宝珠,还是落入了晋王的手中。《战国策》是利益冲突分析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所载的案例都值得参考。另一个令人心酸的案例是王安电脑公司的兴衰。王安凭借创新成为商业明星,但他却无视个人电脑的快速发展趋势,坚持做电脑打字机,最终被市场淘汰,公司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衰落。

文学作品、经典著作和现实案例都能使人认识到,完整的利益关系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价值观,这是影响决策的深层因素;二是态势评估,包括天时、地利、竞争各方的物质资源、组织体系的有效性等客观条件,这是行动的大前提;三是行动策略,即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与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方式采取行动。

周瑜对孙权说:“得人者兴,失人者亡。”这是强调人才重要性的价值观。孙权能够接受周瑜的观点(先天条件也是一个因素,孙策对他说:“养江东之民,决两营之胜负,与天下争雄,则君不如我;任用贤人,使之竭力守江东,则我不如君。”)虽然个人资质比曹操、刘备差很多,但他却能找到很多不同类型的人才来辅佐自己,平起平坐。诸葛亮的《隆中策》指出了刘备面临的“曹操在北方得势,孙权在东方得地利”的局面。荆州、益州有地利,割据势力又平庸,可以取得作为根据地。专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验丰富、老练的专家,不会犯错,另一种是想象力丰富的专家,能想出更好的策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实现目标,或者降低成本,这就是顾问。

思维的目标是利益和权利义务两大范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是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权利义务要对等,这是基本原则。权利义务不对等,是违背常识和法律要求的。权利义务不明确,要么对别人要求过高,要么毫无原则地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对自己不利。这也证明当官的人缺乏基本的规矩。许褚是一位能杀敌立功的猛将,在曹操内侍时,也十分尽心尽力地保护曹操的安全(见《三国演义》第66回,见“许褚守门”)。张飞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正面人物。他的忠勇功绩无可非议,却被自己的将领所杀,可见内侍卫很不合格(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忠于职守,就是尽职尽责。可见,即使基层人员不能完全尽到自己的义务,也会坏了大事。

利益高于权利义务。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对等观念是一种“利益”,但“利益”并不仅限于这一点,范围要广泛得多。而且,适度放弃权利或承担更多义务虽然暂时“有害无益”,但从长远来看,却能带来更多利益。比如,在企业中,当经营业绩好于预期时,管理层会在对基层员工的承诺基础上给予额外奖励,这可以激励员工增加对企业的忠诚度,表现更好,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三国演义》给人的启示是:要想在竞争中取胜,首先要衡量自己是否足够聪明,如果不够,就要学习孙权“闲来无事,多读书读史,吸收其大意”;其次要有条理,综合分析利害关系;第三要尊重他人智慧,以礼待人,善于吸收人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第四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尊重他人权益。可以说,这是最难做到的——任何组织,如果成员之间不能互利互惠、相互包容,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是必然的,组织的解体也是可以想象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5891.html

三国杀成立十周年,FTF 桌游社举办对抗赛,追忆十年情怀
« 上一篇 2024-09-25
省级卫视新三国时代:湖南卫视的危与机,敢问路在何方?
下一篇 » 2024-09-25

相关推荐